秦始皇修“高速路” 胡人不敢南下牧馬
秦直道是中國境內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遺址之一,從秦都咸陽到內蒙古包頭全長七百公里,路面平均寬度約三十米,最寬處約八十米。由秦始皇下令修建,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內修成的古代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甘於消極防禦匈奴,而是採取了積極反攻的策略。他派遣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征,將匈奴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並將內地的百姓遷徒到陰山南面,設了一個九原郡(內蒙包頭附近)。
第二年,他下令開始修築秦直道,以便秦軍能夠在匈奴來犯時,火速趕到陰山進行抵抗。直道修好之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可見這條直道的威力之大。
這條道路寬闊平坦,能適應大隊人馬疾馳,通常稱之為“馳道”。又因其南北遙遙相對,直線相通,也稱“直道”。秦直道從咸陽一直延伸到當時匈奴人的居住區,它的行進路線約有一半是在秦人並不十分熟悉的鄂爾多斯高原,這裡的地勢丘陵延綿、溝壑縱橫,兩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如此精確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如此豐富的地理學、地貌學知識?
秦直道路線是經過極為縝密的勘查後選定的。據文獻記載:趙武靈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三百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後,便讓位給兒子(趙惠文王),開始實施“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的戰略,這其中就應該包括對九原郡的設置、對這條“直南”道路的勘測、南渡黃河渡口的營建等等一系列活動。直道不偏不倚修在低丘陵地帶,再往東一些,就是高丘陵的大溝地帶,而再往西一些,就是沼澤地帶了,在洪水季節路很有可能被衝垮。
秦直道的修建,主要是為了加強秦朝中央與北疆邊陲的聯繫,快速馳援北方、有效地遏制匈奴的侵擾,鞏固北方的統治。在 秦朝滅亡後,秦直道依然是中原漢王朝控制北方地區的重要通道,西漢時期幾次對匈奴大的軍事行動,都是通過秦直道來完成的,漢帝幾次對北方地區的重要巡幸,也是經由秦直道來進行的。雖然東漢以後,隨著中原王朝政治統治中心的東移,秦直道的功用有所減退,但這條南北大道,在維繫、溝通中原地區與北方邊陲地區中一直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秦直道遺跡以及沿線的古城遺址,對於現代人研究秦漢北方地區的歷史,特別是與匈奴的戰爭史、交通、通訊史和民族關係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秦直道沿途的巨大衝溝,不僅展現了本地區兩千年來水土流失的情況,而且斷面上路基墊土層下壓著的秦代原生地層,也真實地記錄了這裡秦代當時的地貌情況。因此,秦直道遺跡也是研究直道沿途地區秦代以來地理變化、地貌變遷、水土流失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