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老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当记者,曾认真观察过民初政治生态的变化。1922年1月,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现在很清楚摆在外面的,就是武人势力的局面……至于说到助长这种武人势力的原因,却不能不责备革命先辈,他们无论如何,不应用二次革命那种手段。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从此以后,凡是要为政治活动的,总要去奔走武人的门下……武人的威权从此一步一步的增长,到现在而达极点。” [59] 这位过来人的意见,值得人们深思。
政治家的抉择可以深刻地影响历史发展的面貌。不能指望忽然有一天从天上掉下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现代化中国。但是,如果政治家拒绝兵戎相见,坚持用政治斗争、法律手段和诉诸公民的理性和良知的方式解决纷争,中国的政治家和公民就有可能逐步净化和提高自己,从而逐步把中国社会推向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不幸,孙文及其追随者选择以刀枪分是非的道路,于是,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堪回首的记录就无法避免了。
不应忘记,除了武人干政这个顽症外,“二次革命” 还给袁世凯摧毁国会找到了借口。由于失去合法的反对派的牵制,御用的参政院顺利成立;稍后,就是由这个参政院两次推戴,把袁世凯抬上皇帝宝座的。历史明确记下:不是国会贻误了中国,而是撇开国会和法治带来灾难性后果。
必须严肃指出:北洋军阀的罪恶是洗刷不了的;笔者更无意为他们辩护。但本文讨论的不是北洋军阀史,而是在社会转型中,像孙文那样的现代政治家在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框架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正确策略,处理新旧参半的政治势力,推动 “民国” 名副其实的问题。现代史学不能回避对革命势力及其领袖的分析。
1998年9月写于广州中山大学;2000年发表时略有补充。
原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1年北京。
[2] 孙文:《与森恪的谈话》(1912年2月3日),王耿雄编:《孙中山集外集》第168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60页。
[4] 孙文:《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319页,中华书局北京。
[5] 孙文:《在北京袁世凯欢宴席上的答词》,同上第418页。
[6] 孙文:《在北京报界欢迎会的演说》,同上第431、433页。
[7] 孙文:《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同上第484页。
[8] 孙文:《与某人的谈话》,同上第412—413页。
[9]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717页,中华书局1991年北 京。
[10] 同上第718页。
[11] 汪兆铭、唐绍仪、宋教仁、张竟生、蔡元培、胡汉民等32人:《〈国民报〉出版公 启》,《宋教仁集》第384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
[12] 宋教仁:《国民党沪交通部欢迎会演说辞》,同上书第459页。
[13] 唐绍仪、蔡元培、李煜瀛 、宋教仁等26人:《社会改良会宣言》,同上书第377页。
[14] 《社会改良会章程》,同上第378页。
[15]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16] 宋教仁:《国民党鄂支部欢迎会演说辞》,同上书第456页。
[17]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江苏省》第541页,中研院近代史所1984年台北 。
[18] 王远庸:《远生遗著》卷一第23页 ,商务印书馆1984年影印,上海。
[19] 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二第152页。
[20]张謇:《为时政致黄克强函》,《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37页,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4年。
[21] 宋教仁:《致开封都督及各报馆电》、《宋教仁集》第386页。
[22]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970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长沙。
[23] 孙文:《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85页。
[24] 《申报》1912年10月3日。
[25] 《申报》1912年10月7日。
[26]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733页,中华书局1991年北京。
[27] 同上 。
[28] 《国民党宣言》(1912年8 月13日),《宋教仁集》第748页。
[29] 同上第749页。
[30] 《孙中山年谱长编》第718页。
[31] 孙文:《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第167页,人民出版社19 81年北京。
[32] 同上第170页。
[33] 《黎元洪请袁世凯杀张振武密电》,朱宗震 杨光辉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第1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 《参议员质问政府枪杀武昌起义首领张振武案》,《民初政争与二 次革命》第119—122页。
[35] 《黎元洪通缉何海鸣电》,同上书第109页。
[36] 《〈民立报》等反对封闭〈大江报〉致黎元洪电》,《民初政争与二次革 命》第112页。
[37] 《民权报》:《孙中山北上报道》,《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第123页。
[38] 《孙中山促黄兴赴京电》,同上第142页 。
[39] 孙文:《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84页。
[40] 孙文:《在南京国民党及各界欢迎会的演说》同上第530页。
[41] 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一第7—8页。
[42] 黄兴:《复孙中山书 》,《黄兴集》第357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
[43] 孙文:《致黄兴书》,《孙中山选集》第109页。
[44] 《孙中山复黄兴书》,《黄兴集》第358 页。
[45] 黄兴 :《复孙中山书》,同上第357页。
[46] 《陈英士致黄克强书》,《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19页。
[47] 《上海总商会要求保卫商民维持秩序通电》,《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第333页。
[48] 《 艾斯敦先生致格雷爵士函》,《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第696页,中华书局1984 年北京。
[49] 同上 ,第714—715页。
[50] 黄远庸:《最近之大势》,《远 生遗著》卷三第118页。
[51] 血儿:《谋乱者毫无意识》,《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第427页。
[52] 《 广东政情》,同上书第422页。
[53] 蔡锷:《致参众两院及各都督各党会电》(1913年5月17日),《蔡松坡集》第696—697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54] 《程德全主张去疑弭争通电》,《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 第350—351页。
[55] 黄远庸:《对于三大势力之警告》,《远生遗著》卷一第97页。
[56] 章士钊:<孙黄遗札密诠>,《章士钊全集》第8卷第341~342页,文汇出版社2000年上海。
[57] 《北洋军人辱骂元勋伟人通电》,《民政政争与二次革命》第411—422页。
[58] 《京地检厅长转赵秉钧、程经世拒绝赴沪受质复文》,《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第357页。
[59] 梁漱溟:<在晋讲演笔记>,《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673——67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century/sytxdecg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