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玉教授《孫中山的優秀品質和歷史地位》一文質疑
奚兆永
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研究孫中山不僅有其歷史意義,而且有其現實意義。今年是孫中山逝世80周年,也是同盟會成立100周年,李良玉教授撰寫《孫中山的優秀品質和歷史地位》一文(載《南京大學報》2005年6月10日第7版)表示紀念,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但是,讀了該文,感到所論多有不確,特撰此文,提出質疑如下:
一、關於孫中山的宗教信仰
李文說,孫中山「有基督教信仰。他16歲在檀香山讀的學校就是教會學校,1883年17歲就受了基督教教會的洗禮。」李文此說是經不起推敲的。
我們知道,孫中山13歲隨母去檀香山,同年(即13歲,而不是16歲)進檀香山英國聖公會辦的意奧蘭尼學校讀書,三年後又轉入美國公理會辦的奧阿厚學校讀書。李文以孫「讀的學校就是教會學校」來說明他「有基督教信仰」是不正確的。教會學校不是神學院,它並不要求學生是信徒,也不設置聖經課。當然,孫中山後來在香港「受了基督教的洗禮」,但這也並不表明他一直都「有基督教信仰」。事實上,孫受「洗禮」後不久就讀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其信仰也很快由「耶穌之道」轉向了「達文之道」。他後來在一次演講中曾將兩者作了對比:「就人類的來源說,基督教說世界人類是由上帝六日造成的。近來科學的進化論家說,人類是由極單簡的動物,慢慢變成複雜的動物,以至於猩猩,更進而成人。……科學和宗教衝突之點,就在所見人類來源不同。由這一點所見之不同,便生出科學和宗教之爭,至今還沒有止境。……科學的知識,不服從迷信,對於一件事,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過細去研究,研究屢次不錯,始認定為知識。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孫中山全集》第8卷,第316頁)在這裡,孫中山是科學而非宗教的態度是極其鮮明的。
後來,他在一次演說裡還以三民主義和宗教的主義進行比較,指出:「我們的這種主義,比宗教的主義還要切實。因為宗教的主義,是講將來的事和世界以外的事,我們的政治主義,是講現在的事和人類有切膚之痛的事。宗教是為將來的靈魂謀幸福的事,政治是為眼前的肉體謀幸福的。說到將來的靈魂,自然是近於空虛;說到眼前的肉體,自然有憑有據。」(同上,第567頁)在這裡,孫中山是政治的主義而非宗教的主義,態度也是極其鮮明的。
孫中山對宗教的否定,在行動上也有鮮明的表現。據14歲即參加興中會被稱為「革命童子」的馮自由回憶說,「余在日本與美洲和總理相處多年,見其除假座基督教堂講演革命外,足跡從未履禮拜堂一步。」(《革命逸史》第2集,第12頁)人們還知道,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禮是在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家裡舉行的,而不是在教堂裡舉行的。宋慶齡後來在一封信裡說,孫中山步入壯年以後,「從來不信什麼上帝,他也不相信傳教士……我曾告訴他,在美國上學時,一到星期天學校就把我們這些學生趕到教堂裡去,我總是躲進衣櫥裡,等舍監帶著姑娘們走了之後才出來給家裡寫信。他聽了開心地大笑著說,『所以我們兩個都該進地獄啦!』」(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宋慶齡》,第50頁)
從以上事實看,孫中山顯然是一個無神論者,而決不是一個基督教信徒。
二、關於孫中山的政治傾向
李文一再說,孫中山是「一個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政治家」。但是,對於什麼是自由主義,李文卻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說明。一般來說,自由主義是一種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它還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積極意義,但是到了無產階級成為一股政治勢力以後,特別是在世界上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以後,它就明顯地成為資產階級反對社會主義的反動的思想工具了。這一點,只要看一看著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家哈耶克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就可以了然。馬克思曾說,「人民,尤其是其中主張共產主義的人,知道得很清楚,自由派資產階級只關心他們本身的利益,很難指望他們會對人民表示同情。」(《馬恩全集》第4卷,第210頁)
實際上,孫中山對自由主義也是持否定態度的。1924年11月3日,他在一篇演說中說:「歐洲的革命思想是什麼呢?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自由、平等。……中國近來也感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所以也起了革命;革命成了事實之後,又被這種思想打破,故革命常常失敗。……中國現在革命,都是爭個人的平等、自由,不是爭團體的平等、自由。所以,每次革命總是失敗。……俄國七年前的革命,便徹底成功,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由於打消無政府主義的主張,把極端平等、自由的學說完全消滅。(《孫中山全集》第11卷,第267、270頁)說孫是「一個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政治家」,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
應該說,在孫中山的政治傾向裡,很突出的一個傾向是社會主義傾向。孫中山長期流亡國外,多次游歷歐美,他一方面看到歐美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主張學習西方,實行民主革命,另一方面又看到這些國家貧富懸殊,勞資矛盾突出,因此主張「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89頁)他一再說,他的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他的社會主義有幾個思想來源:一是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大同」說;二是太平天國的「貧富均等」思想;三是美國激進派經濟學家亨利•喬治在《進步與貧困》一書中提出的「地價稅」說;四是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所主張的國家社會主義思想;五是俄國民粹派的主觀社會主義思想。至於孫中山對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態度,雖然他對馬克思很崇拜,稱馬克思為「聖人」,稱馬克思的經濟學為「新經濟學」,稱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為「科學的社會主義」,但是從他對剩餘價值理論和階級鬥爭學說所作的批評來看,他顯然沒有系統地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沒有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真髓。這是孫中山未能領會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因所在,也是他的歷史局限性所在。
[
本帖最後由 誠惶誠恐 於 2007-11-28 06:5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