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揮毫中文教育
小作家寫作出版計劃課程招生
香港中學文憑試已經實施兩年,中文科成為所有中學的心腹大患,很多學生都在考試中遭遇了滑鐵盧。一些人要求恢復範文教育的主張也甚囂塵上,範文教育能救得了中文科的成績嗎?
香港學生的中文水平差,在於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在於它和生活及知識的割裂。回顧香港早期的中文科教育,不外乎是技巧訓練,操練試卷,範文講授。雖然一般的中學都進行範文教育,但是中文水平也是一般般,並不比現在好多少。
中學的中文科的教學模式是十分工具性和理性,擯棄了學生的感性認知需求,目的僅僅在於讓你在公開考試爭分奪5**。它完全割裂了中文學習和生活及人文素養之間的關係。現在的中文科教育更甚,朝著考試的方向,只強調不停地機械操練,來提升所謂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卻絲毫不鼓勵學生對世界抱有好奇心,啟發學生對萬事萬物抱有感性的認知。
香港中文教學和現實脫節,所選課文不是先秦後漢就是歷代名家的範文,要命的是,學習這些骨灰級的澀文也就是為了應付將來的考試。中文學習非但沒有讓學生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之韻,而且讓他們潛意識中產生了排斥和麻木心理。如果他們對所處的世界茫然遲鈍,似乎以白內障一般冷漠的眼光看世界,他們如何有興趣去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如果不用生動有趣的方法啟發學生互動地了解人文歷史,又如何幫助他們體會本民族的人文精髓?
香港的中文教育,一向缺乏人格教育的內涵。只是將學中文當作功利的踏腳石。我們回望歷代文人騷客,他們不論是對壯麗河山的敬畏佩慕,還是對國人天下的憂心憐憫,他們用激揚雋用的文章感動了古今往來的讀者。他們之所以能寫出可歌可泣,傳頌千古的文章詩歌,原因都在於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有著深厚的關懷和感悟之情。
沒有情就寫不出觸動人心的好文章,也無法進行深入的閱讀理解,自然說話也會缺乏魅力。回想起司馬遷寫《史記》,是因為他心中有因閹割而產生的悲憤『鬱結』。才寫出了上自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中國第一部不朽的紀傳體通史。可惜的是,香港的中文教育,將所有精力花費在考試之中,而情感培養、人文關懷以及對世界的好奇被貶斥,結果促成了學生低下的中文能力和貧瘠的人文素養。
而現在更讓人憂心的是數碼科技入侵,男女老少都變成三星黨蘋果黨,他們個個低下頭關起門來當皇帝,自戀得無以復加,進一步漠視他人和世界,在這樣的世情世俗中,大家似乎覺得閱讀中文越來越成了寡然索味的事,長此以往,中文能力自然是『寡婦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在此情勢下,口語化的『港式中文』異軍突起,在『潮語』、『火星文』、短訊和網絡用語推波助瀾下,香港『語文無政府主義』成了少男少女語言文字的時尚,眾多的『語言學家』對此搥胸頓足,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難道不是對傳統脫離生活的中文教學一種厭倦和譏諷嗎?
[
本帖最後由 chiu08112003 於 2013-12-9 11:06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