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戰史之國共內戰2
第二階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共產黨方面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面對20餘萬國民革命軍,共產黨方面將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胡宗南佔入空城,謊報大勝。同時解放軍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遊擊戰,運動戰,分別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傢店等地的勝利,國民黨方面經過3個多月的「蘑菇戰」,即游動作戰,軍力、士氣下降嚴重,最終放棄了陝北高原的戰鬥。
同時,山東的共產黨佔領區遭到逾60萬國民革命軍的圍攻。由於國民革命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的遊擊戰朮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在孟良崮戰役中,號稱「王牌部隊」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國民革命軍全線撤退。由此,人民解放軍軍力上升至280萬人,裝備了重炮兵與工兵,基本具備了同國民革命軍決戰的實力。
另外,由於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後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軍進攻共產黨統治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第三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戰役:遼瀋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國民革命軍損失了主力近150萬人,更有超過100萬的部隊與政府官員投降共產黨。1948年秋天,國民黨在大陸東北發動的最後的反擊,但是都宣告失敗,至9月底,國民政府在東北僅剩錦州、瀋陽、長春等幾個城市。在共產黨解放軍優勢的武力包圍下,10月15日國府錦州失守,19日長春在數個月的包圍戰後失守,11月3日共軍正式進入瀋陽,共產黨全面控制大陸東北。11月中爆發的徐蚌會戰是國共內戰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役,此戰役成為國共最後的總決戰,國民黨最後敗陣,12月15日共軍攻下徐州、1月15日攻下天津、1月19日攻下蚌埠,會戰結束。1949年1月2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佈下野,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重新開啟國共和談。北平在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決定下,守軍放棄抵抗並宣佈投共,1月31日共軍進佔北平。
1949年4月,國共舉行了北平和談(即所謂「劃江而治」),但共產黨的要求中國國民黨無法接受,談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中共人民解放軍大舉渡江,中國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投共,共軍順利的渡過長江,1949年4月23日共軍攻下我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遷往廣州。4月24日共軍攻下國民黨在華北內陸控制的最後一個城市太原,中國國民黨部分守軍與政府官員因拒絕降給共產黨,於是集體自殺,中國國民黨方面稱之為「太原五百完人」。5月共軍陸續攻下華中諸多大城市,在10日進佔了杭州、15日進佔南昌、16日進佔武漢、27日進佔上海。6月3日美軍軍事顧問團撤離與國民革命軍撤守青島後,同日共軍進佔青島。8月6日共軍攻陷長沙、17日攻陷福州,共軍戰線深入華南地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平宣告成立,「兩個中國」開始同時存在。10月15日共軍攻陷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再遷重慶,17日攻陷廈門,並對廈門外海的金門進行作戰,25日金門戰役國軍大捷,擊退進攻的共軍。11月3日,共軍進攻舟山群島的登步島,中華民國國軍經過三天的戰鬥擊退進攻的共軍,史稱登步島戰役。 11月中共產黨攻佔重慶,國府三遷成都。同年12月7日國府行政院電令遷守臺灣,臺北則成為臨時首都,12月8日至10日,包括五院院長、各部會首長、中華民國政府公務員及兩蔣紛紛離開成都飛抵臺北,國府宣告「大陸淪陷」。
至此,中國大陸幾乎全部為共產黨所控制。中國國民黨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台灣、金門、馬祖、烏坵、東引、海南島、舟山群島、一江山島、大陳島、萬山群島)及西南(雲南、廣西、四川)部分山區,國共內戰大勢底定。
第四階段(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隨著國共內戰大勢底定,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戰爭的規模趨於中小型。
西南地區部分,由於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西南方殘餘的軍事力量很難再有所為,中共人民解放軍自進入成都後,便繼續一路追擊這些已經無法大規模組織戰鬥的軍隊。西南的國民黨93師無法跟大規模的中國共產黨共軍作戰,一路往邊界撤退,最後國民黨93師退到泰緬邊境的三不管地帶(泰緬金三角),在當地形成一股特殊的勢力。1954年,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抗議,國民政府開始逐步將這批國民黨93師及眷屬遷往台灣安置,而在泰國北部的部隊,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不願離開,表示要從這裡打回大陸去,最後因為協助泰國政府平定山區共黨叛亂,獲得泰國國籍,在泰國得以合法永久居留與生活。
小說《異域》及改編的電影《異域》即取材自這些中國國民黨軍隊的故事。
在東南沿海作戰方面,由於中國共產黨以陸軍起家,缺乏足夠的海空軍專業部隊與武器裝備,在訓練上如登陸戰等方面經驗亦不足,1949年在舟山群島與金門相繼被中國國民黨軍隊擊退後,一時之間不敢貿然作戰,而國民黨雖然在陸軍戰鬥方面損失慘重,但在海空軍整體仍優於共產黨,甚至還能派遣空軍對上海進行轟炸或突襲福建沿海島嶼。不過隨著國民黨部隊主力集中駐守台灣,與台灣距離較遠的沿海島嶼讓共產黨有了機會,1950年春天共軍進兵海南島、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經過雙方多日交戰,最後國民黨在以固守台灣優先的策略下相繼撤離當地。共軍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島嶼,另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為渡海攻台做準備,然而之後韓戰的爆發,美軍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渡海攻台難度倍增;加上不久中國共產黨決定要開始進行「抗美援朝」,軍事重心北移,因此在東南沿海的作戰暫緩。而韓戰期間,國民黨曾多次嘗試突擊東南沿海島嶼,如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但皆以撤退告終。韓戰結束後,共軍在1954年對一江山島發動作戰並對金門砲擊,不久共產黨控制一江山,視一江山為屏障的大陳島也不保,最後國民黨決定主動撤離大陳島,1955年2月在美軍的協助下大陳島軍民全數撤離,共產黨取得大陳島,自此雙方的勢力範圍都再無變動。
1955年後1958年8月23日,中共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的國民革命軍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9月11日,金門守軍擊毀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共軍以炮彈封鎖金門的嘗試失敗。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從1958年開始的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的炮擊,國共內戰的軍事衝突正式宣佈結束。
至今兩岸仍維持對峙形勢。由於兩岸雙方並未針對國共內戰簽署過任何協定,因此就形勢上兩岸仍是軍事對立狀態。
以我國歷史來看一個王朝將破滅,種是各勢力各群雄紛紛崛起的時刻,由於清朝滅亡,致使個革命軍,佔地為王為一統中國為基礎,當時的中國十分混亂,各地內戰不段,又經二戰末期,個軍閥紛紛接管日軍投降之戰力,由於當時共軍受蘇俄的各項支援,導致國軍,敗不成軍一路敗北,最後落腳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台灣。
我國自黃帝時代起算約有4000多年,這一個強又聰明,領地又大的國家,當時受許多外族之朝貢,但於現今所有的近代戰役把把皆輸,期最主要原因是那些獨裁著,那些歷代專職享受的皇帝巴!那些高傲自大的領導著,以本身利益為基礎,導致我國在西方國家看來只是支紙老虎,一打就散,一擊救破這就是當時的中國。
此戰役最後勝出的是共軍,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二位偉大的軍事家留下的就是現今的二岸情勢對立,自中華民國成立起試圖建立民主國家,實行自由經濟,直到1990年代台灣落實民主制度,1950年代以後30多年迅速實現了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而中國大陸則在1949年後實行中國共產黨完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統治,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這是時代思想的改變,以非昔日的獨裁統治,相信不久大陸民主意識的崛起,也就是此戰役,最完美的結局,而非西方眼中的紙老虎,只會自己打自己才打的贏。
相關搜索目錄: 小說 野戰 射擊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