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骞通西域看其后所形成的西风东渐
一、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西域的路的开通
汉朝与匈奴,国力相去悬殊,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至于其通西域,则更是动于侈心。他(汉武帝)的初意,是听说月氏为匈奴所破,逃到今阿母河滨,要想报匈奴的仇,苦于无人和他合力,乃派张骞出使。这就是张骞通西域的原因。而西域路的开通是由于张骞回来后,知道月氏已得沃土无报仇之心,其目的已不能达到了。但武帝因此而知西域的广大,以为招致了他们来朝贡,实为自古所未有,于是动于侈心,要想招致西域各国。张骞在大夏时,看见邛竹、蜀布,问他从那里来的?他们说从身毒(今印度)买来。于是亿想,从四川、云南,可通西域。派人前去寻求道路,都不能通(当时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自西南夷求通西域的使者,“传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即当今缅甸之地)。后来匈奴的浑邪王降汉,今甘肃西北部之地,收入中国版图,通西域的路,才正式开通。
二、张骞通西域的经过
《汉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文字:“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导),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这段文字记叙了张骞前往西域的经过及路上的所见所闻,以下是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图:
一是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人出使西域。当时,从玉门关到中亚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鄯善国,再顺昆仑山北麓向西进发,抵达莎车,此为南道。然后,经南道向西越过葱岭抵达中亚的大月氏、安息。第二条是经车师前王庭,顺天山南麓向西抵达疏勒,此为北道。经北道向西越过葱岭可以抵达大宛、康居。张骞西行,经匈奴之地,不幸遭掠,被扣压长达10年。但张骞一班人保留汉节,胸怀汉武帝之嘱托,终于寻求机会率部下逃出匈奴之地,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大宛。大宛国派人将张骞一行经康居送到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已非昔日的大月氏。大月氏征服大夏之后,得沃土良田,已经不思东归,报匈奴旧仇。据《汉书·张骞传》载,大月氏在中亚地区十分自在,那里“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张骞尽管用尽了各种外交手段,在那里住了一年多,但没有完成汉武帝的任务,无功而返。归途中又被匈奴所擒。经过一年的周折,张骞一行趁匈奴内乱之机,逃回长安,时年为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元朔6年,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几年,他虽然没有说服大月氏同西汉一起攻打匈奴,但他历经了中亚多国,了解了中亚地区的风土民情。不仅如此,张骞出使西域,还使中亚地区对西汉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张骞搜集了大量有关中亚地区的各种资料。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曾参考了张骞的这些资料,如《史记·大宛列传》的前半部,就是根据张骞的资料写成的。司马迁对张骞出使西域评价很高,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二是元狩4年,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第一次不同,主要有两个,一是说服乌孙回归河西地区;二是与西域各国加强联系。张骞此次出访规模很大,随将士300多人,携带大量物品。张骞此次出使西域只完成了第二个目的,他访问了许多西域国家,张骞还派出副使访问大宛、康居、大夏等国,增强了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但张骞的第一个目的没有达到,原因是乌孙不愿意回归河西故地,不过,乌孙对汉武帝的好意表示感谢。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张骞同乌孙使团一起返回长安。此外,张骞派往大宛、安息等国的副使也同这些国家的使团一起返回长安。从此,西汉与中亚地区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三、张骞通西域的成果
张骞出使西域带去了中原的精品,如冶铁技术,凿井技术,瓷器,丝绸等。而西域只带给中原以食物,几乎没有实用技术,如图:
这是东西方的几乎最早的交流,这时正是东风西渐,并没有形成西风东渐。
四、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西域之地,设或为游牧民族所据,亦将成为中国之患,汉通西域之后,对于天山南北路,就有相当的防备,后来匈奴败亡后,未能侵入,这也未始非中国之福。所以汉通西域,不是没有益处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都没有达到,但却促进了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繁荣。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西汉王朝同中亚大宛、安息等国首次正式外交接触。应该说,张骞是中国出使西域、同中亚国家发展关系的第一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往来、经济交流和文化融通,从而使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达到了历史上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张骞通西域后所形成的西风东渐及意义
吴忠超说:“我联想到格鲁塞等欧洲的东方学家有一种流行观点,即认为从公元前后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西风东渐(佛教艺术上的“从希腊到中国”就是标本之一),其原初动力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东方远征。我有时候就想,如果把这件事比喻为开凿一条东西大隧道,而亚历山大东征是完成其西段工程的话,那么约两个世纪之后张骞之通西域,可不可以看成是其东段工程呢?这项工程又是否可以算成功呢?”那是新开了一个很大的话题,正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个人,是倾向于赞同作者的见解,同时还希望能见到更丰富、更细致的论证。
西域是西洋文明传布之地。西洋文明的中心希腊、罗马等,距离中国很远,在古代只有有海道的交通,交流不甚密切,西域则与中国陆地相接,自近代西力东渐以前,中西的文明,实在是恃此而交流的。张骞通西域后,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西风东渐使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变。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化已经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谁也无法否认,当今中国实际上是中西文化冲突一一融合的结果。
相關搜索目錄: 工程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