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印戰略三角之爭取篇
中俄印戰略三角之爭取篇
同為正在謀求復興或崛起的中俄印三國,在地緣政治環境下此三角雖遠不及中美俄大三角為之重要。由於其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與國際背景,此三角亦與中美日三角一斑在特殊的時間與特殊空間將對國際政治版圖的撞擊形成深遠而深刻的影響。
如本文開頭所述,對於當今世界來說,中俄印三國中的無論哪個,都不屬於一個完成復興或已經崛起的國家。三國囿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陷入了其發展的低谷。對於中印兩國來說,這種發展的相對低谷顯得更長了些。印度早在15世紀就開始逐漸淪為葡、荷、法、英等國的殖民地,及至蒙巴頓計劃的簽署才完成了其獨立;比起印度的痛苦來說,中國1840年以後的一個世紀中,在平均單位時間中遭遇更為之悲壯。俄羅斯是蘇聯解體的最大的或利者,同樣也是蘇聯解體的最大受傷者。蘇聯是列寧同志在俄羅斯的政治版圖上一手建立起的,同樣又是兩個人在俄羅斯的政治版圖上一手將其送入歷史的終點。
可以說,三國的歷史或多或少有著與西方某些國家對抗的傳統。以歷史的同仇敵愾來看,三國有著共同語言,尤以中俄兩國是也。美國至今仍舊將中俄兩國視為最具潛力的兩大威脅與對手,無論是西線還是東線,美國的整個戰略部署無不是直奔中俄核心利益而去的。
當兩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葉,在經濟與領土層面上徹底領教了美國的真實面目之後。遂九十年代末起,兩國逐漸走到了一起。
對於中國而言,與俄羅斯的合作不僅使其獲得歷史上匱乏的大量技術與裝備;對俄羅斯而言,與中國的合作為其提供了大量外匯與工作崗位。對於兩國而言,曾經八十年代陳兵百萬的局面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邊境地區的兵力得到了解脫。政治上為兩國進一步走向提供了互信。一切正有序地向五十年代中蘇蜜月的回憶中發展而去。
與中俄之間的關係不同,俄印和中印之間是有不同的感情因素左右著。(蘇)俄印的關係與中印的關係是一對反比例關係,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印關係逐漸走向對抗與戰爭時,(蘇)俄印關係卻不斷升溫。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之後一年,(蘇)俄印之間的准軍事同盟業已建立。可以說,印度在上世紀很長的一段歷史中,一直被蘇聯視為牽制中國的戰略側翼,冷戰期間這可謂是分流我實力與影響的一道硬傷。
冷戰後隨著國際關係的逐漸模糊化和和平與發展的大背景形成,中印關係得到了緩解。中印自1988年以來的多次互訪為兩國懸而未決的一些問題,定下的初步基調。只是國際風雲,有如娃娃的臉蛋,說變就變,在中印關係中的地緣政治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兩國關係發展仍遠非兩國與俄羅斯關係為之順利。美日等國為其各自戰略意圖,不斷挑唆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中印關係的突破因此更顯得有難度。緊密的三角利益關係,若其一對發生變化,就不能稱之為緊密的戰略三角關係。至多,只是中美俄大三角關係的縮小版。
當中俄關係火熱、俄印關係發展良好,中印關係發展遇到瓶頸時。最好的解決肯定不是在中印關係中以讓步謀求改善,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我們的重大退讓,只會激其他不正確的幻想。俄羅斯應該為兩國關係良性發展提供幫助。
中印關係的發展對俄羅斯利絕對大與弊。俄羅斯作為目前中俄二元集團中的一份子,面對一個正在逐漸偏向美國的印度,有其不可推卸的義務。這種義務便是將印度的政治軌道重新納入中俄兩國的政治進程之中。對於西線而言,印度無論向哪個集團的偏向都將為這場大鬥法的最終勝利增添重要的砝碼。對中國而言印度在我國家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較之俄羅斯更為重要,我們比起俄羅斯還有一條東線(相對而言)。印度在政治傾向上量變到質變的不恰當改變,將使我們蒙受比俄羅斯更沉重的政治代價與民族犧牲。
目前中俄二元集團與美國一元霸權勢必都將盡其可能爭取印度。好似一戰前期同盟國與協約國對意大利的爭取,之前意大利與奧匈帝國有著領土上的爭議,這種爭議在加富爾統一意大利的過程中徹底爆發了出來。只是俾斯麥領導德國為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的扦手做出了貢獻。當時的意大利對外存在兩大矛盾,一對是與奧匈帝國的矛盾,一對是與法國的矛盾。與奧匈帝國的矛盾是領土矛盾,與法國的矛盾是突尼斯。最後俾斯麥巧妙運用了自己的權謀,口頭上支持法國奪取突尼斯,背地派遣自己手下向意大利保證德國對其突尼斯領土利益的支持,這樣加劇了意法矛盾,緩解了意與奧匈的矛盾。讓意大利在與法國的鬥爭之中越來越向德國靠攏,隨著意國內親法內閣的轟然倒台,德意奧同盟正式成立。
印度洋與印度有著緊密聯繫,否則兩者之間就不會僅以一個字來區別。這說明印度在印度洋的傳統利益存在,印度更是印度洋中的唯一具備全球影響的大國(有瑕疵的是,這種影響背後有著美國影子的漂浮)。可見,印度洋在其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位置。無論是向東看、向北看戰略的有如何深遠的意圖,都無法改變此二項戰略是其印度洋戰略的延伸,前者是本、後者是末,千萬不能本末倒置。假使有一日,其印度洋利益無法得到保障,戰略延伸自然就相形見絀了。
美國的利益是全球性的,印度洋上部署有其第五艦隊、迪戈加西亞基地的戰略轟炸機等等。其西線戰略又需要背靠印度洋,這種軍事存在勢必與印度的軍事存在形成兩對矛盾。無論中俄在印度洋都沒有太多的軍事存在。美國對印度的保證,至多只是為遏制中國和俄羅斯影響提供的一些有限保證。沒有人會相信這種保證,一俟美國獲得西線制權之後還會長期存在,何況在中印領土問題上印度是攻勢的,中國是守勢的。屆時,中俄元氣大傷,下一個對象就是在這種短暫友好關係照耀下的印度。搞了半天非但印度洋重新回到了美國的荷包裡,連自己的發展權都將無法得到保障。怎麼不叫印度覺得如芒針刺呢?
選擇492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洋還是選擇9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印度應該心中有底(關於領土中國也不能漠視這種現狀,關鍵時候印度人更相信武力不相信道義的)。美國是不會白白將其印度洋利益轉讓印度的,因此他在這裡長期存在;中俄卻會有選擇的退讓這種利益,因為他在這裡的影響畢竟相對較小。
爭取本身不存在任何質疑,一戰前德國爭取過英國,幾近成功;一戰前德國也爭取過沙俄,三皇同盟就是見證。二戰前蘇德和蘇日水火不容的制度,也有「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冷戰期間中美作為兩種意識形態最尖銳的矛盾,因為蘇聯的現實危險也完成了其破冰外交。轉
歷史上的事例不勝枚舉,作為強國之中的後起之秀,我們不能再一次讓先行者完成借力打力的歷史活劇!
相關搜索目錄: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