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修理頂蓬布 | Mediator course | Hypnosis course | Dream Interpretation | NLP | English course |

發新話題
打印

[疑難] 隋文帝死因之谜

隋文帝死因之谜

隋书文帝本纪记载:乙丑,诏赏赐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夏,四月,乙卯,帝不豫。六月,庚申,赦天下。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 WAtv4  
         9GT}_ ^fb  
      从这段资料来看,隋文帝早就病入膏肓,所以和众人交代后事。几天后就驾崩了。文帝的死是病死,而非遭人毒手。杨广之前虽然和兄弟用尽阴谋手段竞争,但是他的继位仍是隋文帝的本意,仍属正常即位 e\-,e+  
         j4`+RS+q  
      一般来说,本纪的资料比列传什麼的还要严谨许多、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关於隋文帝的死,似乎众人不信本纪的说法,反而更相信其他人列传的说法,尤其以后妃列传的说法最为流行。 zmu+un"\j  
         r}(mjC"o  
+Y;hVc E9  
      后妃列传记载: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上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迄,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 MO| Dwuaf  
         L&=r-\.ev  
'6g-]rE[  
      这段资料非常流行,也是很多电视剧或小说非引用不可的资料。这段资料一下子就将杨广的正常即位拉到了「篡位」,这暗示著隋文帝的死可能不是善终。要嘛是杨坚被杨广的恶行活活气死,要嘛就是更骇人听闻的说法——被杨广杀死。 $*-

TOP

在杨素列传还记载了另一段说法:及上不豫,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阁侍疾。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百度】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谋之于杨素,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议论。
      这里面说杨素为了向杨广报告杨坚的病情(甚至是讨论后事),将隋文帝的病情写在信上,想不到此信误送到文帝手上。文帝大怒,认为这是杨广一党在诅咒自己快点死去。遂下令用杨勇换掉杨广。杨广支开其他人,并派张衡侍奉文帝,不久文帝就驾崩了。值得注意的,史书记载,杨素在死前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拒绝治疗而死。
      这两段资料都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张衡。他死前侍奉文帝,文帝的死他应该最清楚(假如列传说的是事实),如果文帝是被弑,凶手应当是张衡。他在杨广即位后八年被处死。死前大喊:“我为人作何等事,而望久活!”行刑者吓的捂住耳朵不敢听,立刻将他杀死。似乎张衡有替自己的「罪行」后悔之意。
      隋书虽然将这几段资料写入,但是我们总得知道这些资料的来源。毕竟杨广即便真的杀害父亲,他也肯定是秘密进行的,怎麼会让别人这麼清楚的写进史书呢?目前较有可能的来源可能是李密的檄文、大业略记、还有通历。

TOP

《为李密檄洛州文》   
      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祸深于莒仆,衅酷于商臣,天地难容。      《大业略记》   
      高祖在仁寿宫,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泣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啮指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令发诏追庶人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官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仗,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十八日,发丧。      
《通历》   
      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是时唯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这些资料似乎非常肯定杨坚绝非善终,《大业略记》、《通历》连详细的动机、杀害过程都写了。此外,还有一些「人证」、「物证」似乎也说明文帝确系被弑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李渊讨伐杨广檄文        於是我高祖文皇帝,以后父之尊,周亲入相。……然圣人千虑,失於知子;以正万国,轻易元良。废守器之长,立不才之庶。兆乱之萌,於是乎在。异哉今上之行己也,独智自贤,安忍忌刻,拓狂悖为混沌,苟鸩毒为恣睢。饰非好佞,拒谏信谗。敌怨诚良,仇雠骨肉…… ( *K)D$y

TOP

唐太宗《谕侍臣绝谗构论》云:“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民。使父子道灭。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既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资治通鉴》载:“上(太宗)屡请上皇(高祖)避暑九成宫(按:即仁寿宫。唐代改名九成宫,又名万年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       《旧唐书•杨纂传》载:“元禧,尚食奉御。元禧颇有医术,为则天所任。尝忤张易之之意,易之密奏元禧是杨素兄弟之后,素父子在隋有逆节,子孙不合供奉。则天乃下制曰:‘隋尚书令杨素,昔在本朝。早荷殊遇,禀凶邪之德,怀谄佞之才,惑乱君上,离间骨肉。摇动冢嫡,宁唯掘蛊之祸,诱扇后主,卒成请蟠之衅。隋室丧亡,盖惟多僻,究其萌兆,实此之由。……其杨素及兄弟子孙,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卫。’于是左贬元亨为睦州刺史,元禧为资州长史。”      南宋僧人志盘所著《佛祖统记》述及佛教徒为炀帝弑父弑君作辩护,将其比作阿阇王,炀帝作为弑君之暴虐之主         看起来李世民认为隋文帝并非善终;李渊听到仁寿宫(及隋文帝死去的地点)就闻之色变;在无人知道元禧等为杨素兄弟之后代前,杨氏兄弟能安然作官,一旦被张易之奏上其为杨素后代时,立即被贬(有人推测这可能与杨素参与弑君之事有关。即隋文帝被杀也为李唐武周统治者所认可。);南宋的佛教徒亦认为杨广弑父。这些似乎都是证明文帝是被杨广所杀的「证人」和「物证」。
      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我倒觉得这些没有哪个真能证明杨坚是被儿子杀死,相反的,这些资料要嘛是证据不足、意义不明,要嘛就是互相矛盾。         先看大业略记的记载,里面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杨广调戏的到底是谁?一般的说法都说是宣华夫人陈氏,大业略记写的是容华夫人蔡氏。此外,隋文帝发丧之日应该是21日,而非霸业略记所说的18日。最重要的,杨广调戏妃子的事情直接牵涉到他的继位,他又怎麼会让别人知道、甚至写到书里让别人观看呢(更别提弑父了的事了)?通历写的就更不可信了,弑君这是多大的罪恶?杨广把别人支开无非就是要掩盖杀父之罪,结果呢?张衡用闷死、勒死又或者毒死哪个都比用刀杀了好!不但让文帝发出惨叫让别人知道、还让血染红了屏风,最蠢的,连屏风都让旁人看见(不然写这段资料的怎麼知道?)!会这麼做的已经不是一般的智商问题了。

TOP

我们再看看「证人」和「物证」的问题。指控杨广弑父的资料还有《为李密檄洛州文》,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只是讨伐杨广的檄文,李渊起义的檄文基本上也是属於同样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杨广死后,李渊又打著替杨广复仇的旗号讨伐宇文化及,这就说明檄文只是攻击对手的武器、以文人的炒作居多,怎麼能拿来当成杨坚被杀的证据?再来谈谈李渊和李世民等人对隋文帝之死的看法,只要他们听过、而且有点相信,他们当然可以这麼说,但是他们信了又如何?别忘了隋文帝死时他们根本不在,关於杨广弑父的传说只能试听来的。他们信了就等於是事实?再说,如果他们真的那麼相信,甚至已经当成事实,他们又怎麼会放过这个在史书里大肆攻击隋炀帝的机会,反而在其他人的列传采取暗示手法呢(还未明言文帝是被杀呢)?论者又拿武则天时期和宋朝的事情来说显得更不合理,那时杨广都不知道死多久了,后世对他的形象几乎已经定型,他们认为杨广弑父又如何呢?连唐朝初年的政治家说的话都不能叫证据,几十年甚至百年以后的人又怎能当证人呢? D:z_FNN  
             此外,说张衡和杨素在死前为了弑君之罪忏悔,实在过於牵强。杨素这家伙,史书还真没给他说多少好话,他在死前忏悔也没什麼不对,更何况他又没说文帝是他害死的。张衡的事更显的奇怪,他被杨广处死时杨坚都不知道死多久了,杨广要杀他灭口还要等这麼久?他的遗言“我为人作何等事,而望久活!”倒是很耐人寻味。他承认自己做了坏事?做坏事=弑君?天下干过坏事的可多著呢,难道天下有这麼多皇帝可以让人杀吗?最奇怪的,行刑的人害怕被牵连,都把耳朵捂上了,即便真的听到了什麼,他也不敢向杨广报告吧!即使报告了,杨广会让这件事被别人知道甚至写进史书吗(除非他认为这事儿没那麼严重,那就不是指弑君之罪了)?总之,只因他们两个人死前忏悔就指控他们弑君真不是一般的牵强。史书称张衡“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他在死后,唐高祖李渊“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这像是对待弑君之罪的人吗?要知道,杀害杨广(史书他是暴君)的家伙李渊都是严厉处置了,如果张衡真的杀害隋文帝(史书说他是明君),李渊怎麼可能会给张衡平反? ro3%VA=V  
               我们再看看这些资料对於杨广弑父的动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帝想要换掉杨广(不然杨广没理由对病入膏肓的老子下手吧)。那文帝又为什麼要在死前换掉杨广这个太子呢?最流行的说法是说他调戏妃子。问题是,隋书似乎要把杨广说的很无耻,所以强调杨&%

TOP

说杨素将文帝的病情写到信上,却错交给了文帝更经不起推敲。隋文帝病入膏肓,杨广身为太子,应该在旁边侍候文帝(老皇帝要死了还不见自己的继承人,可能吗?),要得知文帝的病情并不难。连杨素都能亲自观察文帝的病情、太子杨广却不行,这有道理吗?从隋书来看,杨素要跟杨广密谈好像很容易,既然如此,他们大可以当面说清楚,何必要用送信的方式?杨广都已经接手政权那麼久了,在关键时刻,送信的居然还把信送错,这已经不是不小心的问题了,而是智商问题。 ]
      此外,这些传说都把文帝撤换太子想的太草率、太容易了。当初文帝废掉杨勇,改立杨广多费事?他还清理了一群反对者呢!这说明撤换太子不是说换就换的。杨坚死前为什麼要换太子?说真的,一个君王好色倒没那麼严重,儿子给老爹戴绿帽子,老爹当然会生气,但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真的有必要为了这理由冒著国家政局分裂的危险大费周章吗?老皇帝在交代遗言时都交代自己的后事,还不准别人讨论,甚至要为此把太子换掉。这些资料都把杨坚想的太随便了。
      
      最后,我们再回到主角杨广身上。史书说他擅长演戏,当初除了功劳以外,靠了一堆阴谋手段取得太子之位。可以说,他的容忍程度超乎常人。父亲都已经时日无多,他再好色、再心急也不差这几天吧?如果他关心的是王位,他应该是随时待在临终的父亲身旁观察,又怎麼会在这时候干出调戏妃子这种蠢事呢?(PS:老皇帝快死前身旁应该有不少大臣,杨广扔下老爸去搞女人又或者在别的地方鬼混、等杨素告诉他病情不合情理吧?)

TOP

那麼,到底隋文帝驾崩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qK2jJ3)>  
            宫变说:   X%N!gy  
            有人注意到以上提到的疑点,将仁寿宫变做了改写,看起来就合理一点了。里面发起宫变的并非杨广,而是杨勇一党。杨勇自从被撤换后便被关了起来,连见自己的父亲都不能。万一父亲真的死了都没改变主意,那自己岂不是永远都不能翻身了?於是,支持杨勇的柳述、岩元决定用阴谋回敬杨广。他们首先模仿杨素的笔迹,写了一封讨论文帝后事的信,「不小心」的送到文帝手上,接著收买一名妃子(有人推测应该是蔡氏,因为史书描写杨广和陈氏关系较好,所以改成陈氏,因此出现上面提到的矛盾),叫她向文帝「告状」。成功的引发文帝的愤怒,他们便拿著重立杨勇的诏书要推翻杨广,不过杨广已大权在握,成功的将柳述他们的政变镇压。接著隔离文帝,不让他和任何人接触,等文帝驾崩(又或者派人加快他死亡的速度)。

TOP

也有人说,仁寿宫变其实是杨广和反杨广的势力彼此在文帝面前痛骂对方。反杨广一党的指控他和妃子有染,杨广也不甘示弱的反击,杨坚被这种大臣在自己死前内讧的行为恼怒,加速病情死亡。
            不管怎麼说,杨坚死后,杨广立刻派人将囚禁的杨勇杀死(有没有矫诏就不知道了),支持宫变说的人认为这和杨勇一党的政变有关。杨广原本没打算杀杨勇的后代,但几年后越想越不安心,就派人追杀了他们。  
            非宫变说:
            这说法类似隋书本纪的说法。隋文帝死的很安详,杨广的太子位置在隋文帝死前都没发生什麼事。隋文帝到死前都觉得让杨广继位是正确的,他可以放心离开人世了。杨广是正常即位,而非传说的篡位。我倒觉得这种说法可能较贴近事实。如果柳述他们真的发动了政变、又或者真的做出叫回杨勇的事儿,甚至间接导致文帝的死亡,杨广应该不会轻易的放过他们的(他们事后只是被流放)。
            那麼,为什麼隋书会在本纪和列传写出性质完全不同的史实呢?理由可能是杨广继位后遭百姓愤恨,弑父传说逐渐深入人心,这是丑化杨广的最强武器之一。但是当时这只是属於传说性质,并不能当成史实那样写入史书,所以李唐只将它放到其他人的列传,对文帝的死也并未做出具体结论。后世的小说或电视剧,几乎都采纳较有诡异性质的文帝被弑说,可能是因为大家觉得杨广是个千古暴君,弑父完全说得通吧。
            总之,历代对於亡国之君无一不是将他丑化成千古昏君即是千古暴君。我们拿著杨广弑父的传说来说事,实在有失公允。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