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柴靜問"為什麼",潘石屹照"鏡子"
<柴靜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的記者、主持人,潘石屹則是北京的地產開發商,兩人都開博客,點擊率和他們的知名度一樣都常居高位。最近,他們都寫到了對香港的印象。
香港的新門面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六月未到,"香港回歸十年"就已成了中國大小媒體採訪的熱點話題,北京新聞界朋友紛紛南下,柴靜的《新聞調查》也調查到了香港。
5月28那天,她在自己的博客上貼上一"小段"文字,題為"為什麼?",講的是她和同事到香港中環的IFC(國際金融中心),剛下過雨,大樓底層商場大門口的玻璃遮篷有一條縫滴水,她看到有四個穿著黑色西裝的人站成一排為出門的顧客打傘,旁邊還有兩個女工把積水拖掉,雨下了整整一個下午,那四個人也至少站了四個小時。
作為記者的她,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是不是因為有客人投訴?是不是老板要求的?有沒有加班費?是不是因為要宣傳商場的形像?管理處那位六十歲左右的老先生回答都是"沒有、不是"。
那為什麼呢?"老先生有點奇怪地看了我一眼,說'我是做這個工作的嘛'。"
我不知道,如果文中的那幾個香港人看了柴靜的博客(可能性應該微乎其微),會不會對她寫這段文字也問:"為什麼這樣的事情也要寫出來?"他們應該不明白,在柴靜工作和生活的北京,下雨天是看不到這番景象的,那裡的人們是按照另外一種邏輯來處世論事的。
但柴靜或有不知的是,IFC是香港的最新門面,有"準央行"之稱的香港金融管理局就設在大樓頂層,下面的名牌商鋪也須承受高昂的租金,管理處對進進出出的客人當然照顧得比較周到。港九其他地方未必處處都如此,但下雨時一般會給打傘的來客提供一個塑膠傘套,以免雨水滴淌,弄濕弄滑室內地面,發生意外。
另外,IFC對大樓和商場的管理部門也一定有明確的要求,應該都有合約規定,達不到標準的可以"炒掉"。所以,那幾位為顧客打傘的人不是好心做善事,而的的確確如那位老先生所說,"做這個工作的嘛"。這就像特首曾蔭權不久前競選連任時提出的口號,"我要做好呢(這)份工"。
香港北京兩面鏡子
柴靜這段文字登上博客的同一天,潘石屹的博客也貼上了"香港和北京互為鏡子"的新作,正可以為柴靜為什麼要問"為什麼"作注解。潘先生文中借用了香港《亞洲周刊》老總邱立本的一個觀點:"香港和北京就像兩面鏡子,互相照出對方本身無法看到的、也無從發覺的一些特徵"。
潘石屹還比較了在香港和內地酒店裡遇到的同樣事情:忘關浴缸龍頭溢水流到走廊。結果香港的服務員一邊趕快處理,一邊對他說"對不起",而內地的服務員則把他"臭訓了一通"。
其實,柴靜要問的為什麼,也是"香港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不去做?"她也是要用香港這面鏡子,來照內地"本身無法看到的、也無從發覺的"事情。
更加直接的,是內地許多地方以香港的做法作為決策參考。最近北京一家媒體就報道"香港政府很會管小販,服務周到處罰很嚴,執法講究避免衝突"。與北京或其他內地城市的"城管隊"執法相比,香港確實要文明許多、有效許多,但如果把上面的報道講給常常"走鬼"(逃避警察)的香港小販聽,未必會個個贊同吧。
有位在香港讀大學的內地學生投書北京《三聯生活周刊》,抱怨說近來內地媒體來採訪,問的多是香港是如何拆遷民居的,內地學生在香港遇到何種困難,"怎麼沒有人耐心聽我們說說學到了什麼,香港給了我們什麼,或者,香港到底是什麼?"
信中還有一段:"人們看不到香港大面積保留的海島、山林、綠地,人們看不到香港每一棵樹、每一隻鳥、每一個斜坡都被標記、保護,人們看不到隱藏在街區裡無數的非盈利社團,他們幫助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這些,遊客當然有權利不看,但是對於香港,我們又豈止是遊客?"說到底,還是把香港當作鏡子,只是有了更多不同的角度和思考。帶出的問題是,這樣來觀察香港,也許可以更加<
香港人的底線
瞭解自己的樣貌,但能不能弄明白鏡子後面真正的香港呢?不妨看一下正在香港大學執教的內地作家錢鋼近作《香港微觀》,五月下旬北京《財經》雜誌的副刊用這篇文章作封面故事。
其中有一段說到,"做好呢份工"是香港人的底線:"香港的底線非常堅固,從遵規守矩的工作態度,到不越雷池的公共秩序。去銀行辦事,銀行小姐為我解釋某事,不厭其煩。可是當我說多謝她的細心介紹時,卻發現她神情詫異,甚至有點不悅。後來有人告訴我,那是她的本分,如果沒有做,導致你的誤解和損失,她要負法律責任啊!"
錢鋼還說:"香港這十年,對於我們內地人來說,很多大惑不解的事情正在慢慢揭開,時光流轉還會給人們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空間。"不知道他的"香港微觀",能不能回答柴靜的"為什麼"?畢竟,他在香港住下了。
相關搜索目錄: 雜誌 銀行 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