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3)
但是工潮不息,影响烟赌营业。杜月笙遂重金贿赂法捕房政治部一些中西警务人员,如查缉班[51]班长马慕雅(M.Marmocat)、翻译陆殿栋(又名陆昭化)、探目范广珍、赵子柏等,共同策划,事先模仿共产党传单式样,写上煽动罢工的字句,并由范广珍经手向金陵东路高生大纸号代印数百张。当天晚上,即由马慕雅率全班人到徐阿梅家搜查,硬把传单塞在徐的床铺下,将徐押解法租界第三高等法院。[52]捕房承办此案的律师是费席珍,与社月笙关系密切。结果演出了一场栽赃陷害的丑剧,把这次罢工说成是共产党煽动的政治事件,以"危害民国"、"妨碍秩序"罪,判处徐阿梅徒刑十年。此后,张福宝、石金福等拜杜月笙为师,领导法电工会。这场轰轰烈烈的罢工斗争就这样被镇压下去了。
费沃利上尉奉令离职后,由法伯迩(Colonel L. Fabre)中校接替。法伯迩鞭直清廉,不愿与流氓打交道。杜月笙认为没有一个人是不爱金钱的,企图拖其下水。不久,杜月笙通过留法的张翼枢[53](公董局华董)赠送法伯迩一副"金台面"。这付金台面是用200两黄金打制,碗、盆、杯、碟、匙、筷一应俱全,装于雕刻考究的红木小箱里,我亲眼见过。岂料法伯迩不但拒绝收受,而且要杜月笙在《申报》、《新闻报》上刊登启事,说明送此厚礼的目的,并保证今后不再做类似的事情。否则的话,法伯迩要下令把杜月笙驱逐出法租界,以儆不贷。尽管杜月笙讨了个没趣,却绝不会就范人彀。法伯迩坚不退让,依然故我。双方关系紧张,形成僵局。
后来,杜月笙的出窝弟兄高鑫宝[54]建议挑起法电车务部工人罢工,给法伯迩"一点颜色看看"。于是杜月笙指使在法电任抄表间主任的徒弟赵志英、[55]徒孙沈静彝[56]等,鼓躁起车务部工人罢工。
法电工人本来就不满资方,赵志英、沈静彝等一点火,自然就燃烧起来了,[57]并由赵志英取得了罢工的领导地位。[58]一时声势浩大,电车停驶达两个月之久。[59]
法伯迩为避免事态再扩大恶化,与督察长曹炳生和我商议对策。三人沉思良久,然后我建议说,近百年来,上海华洋杂处,结合了旧的封建社会,有根深蒂固的流氓势力,情况十分复杂。我认为处理任何弊端,不宜太严,也不应太宽,可定下一个原则郑重处理。是否着令杜月笙改登报为用中文八行纸写一份悔过书,承认送金台面的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予以道歉。这封信,可由张翼枢代为送交(法伯迩)中校。这样既维护了总监的尊严,又给杜月笙以面子,是私下认错而不是公开出丑。法伯迩欣然同意我建议的"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杜月笙对我提出的建议表示接受。金台面事件就此了结。于是,杜月笙马上转过来帮助资方平息工潮。[60]结果赵志英、沈静彝两人被开革。以后赵到华格皋路(今宁海西路)杜月笙公馆做事,抗战期间随杜到香港九龙柯●杜宅,后赴重庆。沈则回浙江南溪故乡,重操客运船旧业。
从此,法伯迩视我为心腹,十分信任重用我;黄金荣、杜月笙也对我另眼看待,称我"小弟弟",还每月送我500元"车马费",以资联络。我在法租界捕房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
[1]薛耕莘(1904一 ),小名小毛,字仰衡.法名约瑟夫·薛.生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天主教教徒。1913年赴比利时求学,入鲁瓒天主教小学。1917年回国,入上海徐汇公学,毕业后,先在松江邱家湾圣心教会学校任法语教师,后在上海《法文日报》社任翻译。1930年考入法租界巡捕房,任政治处社会股翻译。旋入震旦大学法律系,在职求读。1935年毕业,获法国巴黎大学颁发之法律硕士学位,同时,兼任政治处法籍警官之中国法律教师及查缉班法律咨询。1938年任马龙特务班正探长。次年升为政治处一等督察长,未几擢升为特级督察长。1942年入青帮张仁奎门下,遂有"通"字辈名份。1943年赴香港治病,与国民党军统发生关系。1943年法租界被接收后,历任汪伪上海特别市第三警察局督察处副处长兼经济科科长、麦兰分局(后改称黄浦分局)局长、上海特别市警察局特高处处长助理兼情报科科长。1945年8月任国民党上海行动总指挥部特警组组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上海市警察局政治处处长兼第三区警察局局长.1946年调龄军统驻北平办事处.旋又调任三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部任督察处上校参议。5月,以"通共"罪被捕,押回上海。1948年无罪开释。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4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逮捕,判无期徒刑。1975年特赦。1976年2月返回上海。1981年5月予以平反.1981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90年5月起事受离休局级干部待遇。
[2]耿嘉基(1899-1944)字绩之,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30年代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秘书。1938年7月主持《循环日报》编务,共产党人恽逸群曾为该报组织与撰写评论文章。l941年9月起任法租界公董局华董。1940年后,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后补监察委员、中政会外交专门委员会委员、上海特别市第八区公署总务处长等职.1944年2月自杀。
[3]马龙特务班: 1937年八一三淤沪战后,日军侵占上海华界并扶植汪伪"76"号特务向租界渗透.为应付日伪势力.法租界巡捕房于1938年底,在政治处增设特务班,与日驻沪宪兵队商定:日伪在法租界内不得自由行动,如有拘捕等行动,须由日宪兵队事先通知法捕房特务班会同处理。该特务班设于嵩山分局内,由法籍警官马龙(P.Maron)任第一任班长,故称之。1940年马龙擢升政治处处长.特务班班长由拉蒙接充,并改隶于刑事处。
[4]薛耕莘父亲薛仲江,专长棉纱业,曾任英商上海鸿源纱厂棉花部主任,信奉天主教,系主母会相公出身,并由此得识侨居上海的英国籍女士孙美莉(Mart Samgster)结为伉俪。1908年薛仲江病故。1916年孙美莉病重,急电召远在比利时读书的儿子薛耕莘回沪,临终时谆谆嘱咐薛耕莘:“你爸爸中国人,你要爱你爸爸的祖国。你不要加入英国籍。因为中国是个有高度文明的古国,将来一定有希望"。从此,薛耕莘始终坚定信念,牢记母亲的教诲,作出了正确的抉择,矢志不变。
[5]戴笠(1897一1946)本名春风,学名征兰,字雨农。浙江江山人.幼入私塾、小学。1913年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两年后弃学从军,入浙江第一师充志愿兵。1922年任江山县自卫团团长.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联络参谋。1932年任中华复兴特务处处长。旋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第二处处长。1938年任军统局副局长。1939年后兼任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军委会运输统制局监察处处长,财政部缉私署署长、战时运输管理局局长、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所长等职。1945年授陆军少将,任军统局局长。1946年3月17日坠机摔死于南京东郊岱山。
[6]全称"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抗战初期,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将原中共上海办事处改设而成。办事处地址在福煦路多福里(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负责人为李克农、潘汉年,秘书长刘少文,下设文化工作委员会。是年11月中旬.李、潘等先后离沪,办事处迁至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由刘少文将八办的工作转入地下活动并与中共江苏省委分工协作,共同加强对上海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八办主要负责上层统战,与各救亡协会重要人物陈鹤琴、姚惠泉、吴宗耀等每周举行星一聚餐会或星四聚餐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讨论救亡活动、研究纂集经费,并从上海输送人员和物资支援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5日曾创办《时论丛刊》,刊载中共重要文件和延安等报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1940年8月改组为《求知文丛》,由王任叔等主持)。1938年10月10日出版《文献》延安月刊,主编阿英,以刊载抗战文献为主。
[7]上海法租界从一开始实行的就是在法国驻沪领事直接领导下的外侨地方自治制度。1862年5月5日,在领事的委派下组成了公董局董事会,使得原被委派的非官方代表复成了官方代表.且依据领事的"全权委托"遂亨有"处理并掌管租界内之一切事务的权力“。因此当公董局拥有的市政权日趋独立倾向时,无疑对领事的权威构成了威协,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1866年7月11日,法国驻沪总领事白来尼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颁布了《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组织章程》(后经1868年4月14日修正)共18条并附注,明文规定了总领事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详见注[8])。该章程最后确定了租界法,并得到英、美、俄、德等西方列强的认可,并于1869年9月24日签订了一个关于在洋泾浜两岸的租界内实施两个章程的互为协定,即在公共租界实施地皮章程,在法租界实施公董局组织章程。
相關搜索目錄: 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