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觀塘外賣速遞 | 將軍澳外賣速遞 | Party 美食到會 | 汽車蓬頂維修翻身 | 雪地靴 | 羊毛鞋 | 羊毛鞋墊 | Online Food Ordering System | Pre Wedding Photographer |

發新話題
打印

[檔案] 關於扶桑是否指代日本的研討

關於扶桑是否指代日本的研討

這條史料的可靠性當是無疑的,那麼,扶桑國是不是今天的日本呢?

據汪向榮統計,中國正史中有16種17篇現為學界公認的日本專傳,這些傳中對日本的稱呼共有五種:倭(《後漢書》《梁書》《北史》)、倭人(《三國志》《晉書》)、倭國(《宋書》《南齊書》《南史》《隋書》《舊唐書》)、日本(《新唐書》《元史》《新元史》 《明史》《清史稿》)、日本國(《舊唐書》《宋史》)。 《中日關係史文獻論考》,汪向榮著,岳麓書社,1985年,第10頁。在首次出現“扶桑國”的《梁書》中也同時出現了“倭”。

關於“扶桑國”的研究有一段很長的歷史。 《歷史地理》創刊號發表了朱方的論文《“扶桑”討論綜合評述》。在詳盡地描述了“扶桑”問題的研究史後,朱方提出了自己的扶桑即日本的觀點。北京大學歷史系羅榮渠在《歷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上發表了題為《扶桑國猜想與美洲的發現——兼論文化傳播問題》(改稿見《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選》,1988)的論文,內中亦敘及扶桑問題的研究史。為了使本文有一個較通貫的體系,還是參考兩位先生尤其是朱方先生的大作,描述扶桑問題研究史如下:

研究扶桑問題的學者主要有二派。

一、持“扶桑國”地處美洲說派。早在1761年,法國漢學家J.De Guignes提出了名叫Recherches sur les Navigations des Chinois du cté dé l Amérique的報告;1972年,美國Henriette Mertz在Chicago發表了Pale Ink, Two Ancient Records of Chinese Exploration in America這本著作。在長達二百餘年的歷史裡,EPVining的《無名的哥倫布》集其大成,全書八百多頁,被日本著名學者桑原騭藏稱為“不得不認為一部傑作”。他們都認為“扶桑國”地處美洲,是中國人發現了美洲。

解放前,中國學者又把“中國人發現美洲”的時間提前了許多。 1908年章炳麟的《法顯發見西半球說》,把耶婆提擬定為耶科陀爾,然後又比定為今日之厄瓜多爾,此誤。後陳志良又提出殷民東遷遷到美洲說,亦誤。解放後,鄧拓(馬南村)和朱謙之都寫了一系列文章,持美洲說。

二、持扶桑非美洲及扶桑即為日本說派。 1831年,德國東方學家JHKlaproth用法文發表了題為Recherches sur le pays de Fou Sangmentionné dans les livres Chinois et pris mal propos une partie de l Amérique的論文,在承認《梁書》記載大體可信的同時,否定慧深所傳的真實性。提出扶桑不在美洲。荷蘭漢學家G.Schlegel同意此說,1892年發表論文,題為Problmées géographiquses. Les peuples étrangers chez les historiens chinois. I FouSang kouo, Le Pays de Fousang,此文有馮承鈞譯文,即《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第一卷中的《扶桑國考證》,提出了扶桑即日本或庫頁島的說法。
持扶桑即美洲說的學者,恐怕無法不承認羅榮渠先生的兩篇論文在否定扶桑即美洲說這方面是無懈可擊的。羅先生從地望、社會情況、物產、人類學、佛學甚至海流等多方面完全駁倒了美洲說。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扶桑不在美洲,可是扶桑究竟是不是今天的日本呢?

我認為扶桑只能是日本。 G.Schlegel曾說,《山海經》、《十洲記》中有關扶桑地望的記載要比《梁書》更為確實些,的確如此。先讓我們看看《十洲記》。

《十洲記》題名東方朔撰。此書《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均有著錄,宋以後不見。可是《古今圖書集成》收有《十洲記》有關扶桑的一個片斷。

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味香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

按此扶桑之地望除了是日本,不可能是別的地方。所謂“地方萬里”、“登岸一萬里”,是漢文史料中常見的誇大性描述,不足道也。也許正如把海水寫作“甘味香美”一樣,也是一種對神仙所居處的理想的詩化。依據這條材料,把扶桑比定為今日的日本恐怕不是毫無理由的。

下面讓我們再細緻地研讀一下《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關扶桑的一段文字: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日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技,一日居上技。

這段文字中所見之“扶桑”,郭璞《注》曰:“扶桑,木也。”郝懿行《箋疏》:“扶當為。《說文》雲:桑,神木,日所出也。”袁珂在其以神話角度進行研究的《山海經校譯》本中亦將扶桑釋為大木。然而,如果我們拋去陳見,細細研讀,就可以發現,此處之扶桑,實在不是指一種樹,而是一個地名。

首先從文字上看,“湯谷上有扶桑”此句完全可以斷句,即此句與下文“十日所浴”云云關係不大或根本沒有聯繫。

其次,下文“居水中,有大木”,聯繫上文,只能理解為“扶桑”這個地方居於水中,這個名為“扶桑”的地方長有大木。

再次,倘如“扶桑”二字確指大木,一來上下文重複繁筆,二來據郝懿行《箋疏》,“扶”只有為“”,方可以與《說文》相符。

最後,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即如何理解“湯谷上有扶桑”之“上”字,如果把它錯誤地理解為“在湯谷這地方的範圍內”,那隻能說“扶桑”這種大木在湯谷,又在黑齒北。這自然不合情理,且無法與上文“下有湯谷”相對應。此“下”字只能理解為“南”,此“上”字亦唯有釋為“北”方合文意。

綜上所述,《山海經·海外東經》提供了“扶桑”的相對地望,即它在黑齒國以北。

我們再來看一下黑齒國。按此名又見於《梁書·倭國傳》下:“其(倭國——引者)南有侏儒國,人長三四尺。又南黑齒國……。”

蒙北京大學嚴紹先生賜教,“黑齒國”此名本身反映的就是日本島上較早的居民Ainu人(即ProtoJapaness)的習俗及生理外表特徵。他們性喜染齒為黑色,故謂也。今天,在北海道尚可見到。而“黑齒國”之類,只是上古時代日本列島某一地區的稱謂。

上已論證,《山海經·海外東經》中的“扶桑”當為地名,而《梁書》中的黑齒國與《山海經·海外東經》中的黑齒國無疑同一,那麼扶桑就在黑齒國或更在黑齒國以北,而史書明載黑齒國又在倭國之南,倭即為今天之日本殆無疑義,更考以《十洲記》,則扶桑之地,即處今日之日本,同樣也是毫無疑問。

論述至此,從嚴格的角度講,還應該闡述《梁書》中的扶桑國與上述之扶桑國是否同一。

我認為《梁書》中的扶桑國就是《十洲記》、《山海經·海外東經》中的扶桑國,即今天日本或日本某地。

首先,扶桑一直有“東方”的含義。考諸後來史實,倭國於隋大業四年(608年)改倭為“日本”,除了“倭”字不雅,還因為他們自己認為本土是日之所出、是日之所本,故名。而《梁書》中的扶桑,顯係《十洲記》、《山海經·海外東經》中的扶桑無疑。

其二,《十洲記》、《山海經》在隋以前很早就已流傳,姚思廉編《梁書》時,雖然慧深口述中並無“扶桑國”三字,但因其土多扶桑木,又地望相等,故名。

其三,在總述中,姚思廉明述,扶桑國此名在以前向未聽說,此豈不與前述矛盾?其實,姚思廉所說的從前向未聽說的國家,只是慧深所從來的那個國家之名並不知悉,加以“扶桑”之名的,是姚氏自己。再則,“扶桑”之名,史書中雖不見,別的書中卻屢見,姚氏之說,當專指史書。

其四,既然扶桑之名首見於史書,為什麼姚思廉卻把它緊排在倭國之後?這不能用巧合來解釋,一國多名本是常見。姚氏此舉,非唯審慎,且有匠心於此。

所以,扶桑國即指日本,當無疑義,也只有承認這一點才能解釋朱方上引文中羅列的眾多史實。
安心做好自己

TOP

<<<那麼扶桑就在黑齒國或更在黑齒國以北,而史書明載黑齒國又在倭國之南>>>

若黑齒國是蝦姨人, 則應在日本之北, 而不是南面, 倭人是從南向北發展的, 最先的邪馬台國在九州...若在蝦姨人之北, 則應是庫頁島而不是日本....


<<<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味香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 >>>

美洲東西萬里是正確的, 沒誇大到, 而這裡碰到的淡水可能是他們去到大湖區而還, 而不是去到大西洋...

而且那句"岸直"什麼意思?? 若是指海岸線平直, 那不會是日本, 日本海岸線是很曲折的... 反而美洲那邊....

我比較接受美洲說, 而且以法顯漂流的日子算, 除非他是圍著日本漂, 否則是不用那麼多日的...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