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圓明園中為老佛爺獻舞的芭蕾姑娘
中國現代舞蹈啟蒙者—裕容齡
--------------------------------------------------------------------------------
薛宗明
殘垣舞影
圓明園焦土黯淡、磚瓦剝落,精雕細鏤的須彌座殘裂破損,含經堂戲臺成了焦土焚磚,庋藏《四庫全書薈要》的霞翥樓荒草叢生,佇立九十餘位著名書法家墨_的拓碑蚊蟲飛舞,殘存的過火樹樁與杵柱間,仍瀰散著重重劫灰,裸露秋陽下,這一切肇自世紀前的一場焚天烈火,這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文明永遠的傷與痛!
然而,誰曾記得,一位美麗的中國姑娘曾在這園子裡為『老佛爺』表演西洋芭蕾舞,這是慈禧太后第一次觀賞西洋舞,中國舞蹈發展史上的重要記錄,這本事要從1920年春的巴黎說起。
翩翩爭妍,中國芭蕾第一人
1920年春,法國巴黎國家歌劇院首演音樂舞蹈學院新排的芭蕾舞劇《玫瑰與蝴蝶》,達官顯貴、社會名媛盛裝與會,座無虛席,劇中五彩繽紛、絢麗動人的蝴蝶仙子,曼舞於花叢場景間,觀眾對擔任主角的漂亮中國姑娘報以熱烈掌聲,她就是中國現代舞蹈的啟蒙者,中國第一位芭蕾舞蹈家-裕容齡。
裕容齡 (1882∼1973) 生於湖北荊州,原籍珠海香山縣南屏村,滿族正白旗人,與姊姊德齡 (約1881∼1944) 從小在教會學校唸書,父親裕庚 (1838∼1905) 是光緒道員,主持沙市釐稅,兼辦洋務。光緒十一年 (1885) 與林朝棟、伍廷芳、邵友濂、陳鳴志等在臺灣基隆退法兵有功,以知府留閩補用,光緒廿一年 (1895) 裕庚任惠潮嘉道四品京堂,旋奉旨出任欽命駐日大臣。容齡從小愛好音樂、舞蹈,裕氏夫婦請來東京紅葉館舞師教容齡「鶴龜舞」等日本古典舞蹈,容齡自是成為近代接觸外國舞蹈的第一人,時年十二歲。
成為鄧肯的學生
光緒廿五年 (1899),裕庚晉陞太僕寺少卿,出任駐法公使,容齡隨父赴任。次年二月,容齡進入大師依莎多娜•鄧肯 (Isadora Duncan, 1877∼1927) 巴黎的舞蹈學校學舞。鄧肯愛好哲學、文學、音樂、彫刻,受柏拉圖、叔本華、尼采、羅梭、惠特曼影響,創革舞蹈,是蜚聲國際、影響深遠的現代舞先驅。容齡天賦優越,學習認真,鄧肯讚賞不已,表示:「啊!這位具有非凡舞蹈天才的中國姑娘,我不收她的學費也願意教她」。同年底,鄧肯率學生假羅特第劇院及大都會歌劇院演出其根據希臘神話所編舞劇《奧菲婭》,舞臺上風範優雅,舞姿動人的中國姑娘就是容齡,1902年,容齡再度登臺演出《希臘舞》和《玫瑰與蝴蝶》,非常成功。
師從薩那夫尼教授
鄧肯離開巴黎後,容齡繼續從法國歌劇院薩那夫尼教授學舞,進入巴黎音樂舞蹈學院主修古典芭蕾舞,在鄧肯大師打下基礎,薩那夫尼教授精礪琢磨後,舞藝更是精進圓融。
慈禧試穿路易十五式宮鞋
光緒廿九年 (1903) 一月,裕庚卸任返京,責辦各國外交事宜,慈禧得知裕庚有兩個熟諳西方語言及禮儀的女兒,召見於頤和園,慈禧誇了她們的法式宮裝,還親試過她們所著路易十五式宮鞋,表現出饒有興致樣子。
御前獻舞
慈禧問過容齡西歐一般情況後,知道她在國外熟習音樂舞蹈,沒見過交際舞的慈禧問道:「跳舞是怎麼回事?我聽人說,二人牽手跳,要是真的,我想沒意思,你跟男人一起跳上跳下的嗎?有人告訴我,白髮老婦也跳舞呢!」,即著容齡在頤和園樂壽堂_她表演西洋芭蕾舞。芭蕾舞 “Ballet” 源自古拉丁文Ballo,意為當眾表演舞蹈,容齡在姊姊德齡琴聲伴奏下,著『妙異』服飾、跳起異國情調的《仙之舞》,慈禧對容齡開朗奔放,優雅自如的舞姿和旋轉動作,頗覺新鮮、喜歡,這破題兒的表演,轟動紫禁城,盛傳各王公大臣間,自是容齡常在宮中為慈禧表演,頗得慈禧賞識及寵愛。
慈禧的替身
「庚子之亂」後,慈禧對西方國家態度從極端排斥到百般屈就。1903年春,慈禧假頤和園舉辦盛大遊園會招待各國使節夫人,不久,美國大使康格夫人推薦女畫家卡爾為其畫像,慈禧內心頗排斥此事,私下數次對容齡說:「中國人靠想象就能畫得很好,外國人卻偏得對著實物畫,可見外國人笨得很,我的珠子明明是白色的,為什麼畫得紅紅綠綠?」、「我的臉上怎麼還有黑影?」,畫像完成後,卡爾在畫上署以自己名字,她更是大感不解云:「明明是我的畫像,為什麼要寫她的名字?」,慈禧對長時間枯坐十分不耐,常由容齡姐妹當替身作畫。
西洋衣裳穿起來像葫蘆
慈禧壽誕日,年輕的容齡姊妹換下洋服,著旗裝慶壽,宮中上下一片讚歎:「太漂亮了!像換了個人似的!」,慈禧更指著園裡的壓腰葫蘆開玩笑:「西洋的衣裳,穿起來就像這葫蘆似的,全世界只有滿洲的旗袍最美」。
慈禧御前女官
1904年,容齡姊妹入宮擔任太后御前女官,她們精於英、法等多國文字,諸凡慈禧接見外國公使夫人事宜,都由他們負責接待和傳譯,與美國公使康格夫人、俄國伯蘭桑夫人、西班牙公使德卡賽夫人、葡萄牙代辦阿爾美達夫人、法國代辦托蘭夫人、日使伊集院夫人等交善,經常為慈禧譯讀外文報紙,陪慈禧化妝、游玩、看戲、寫字、觀花、擲骰,為慈禧和光緒帝表演《西班牙舞》及《希臘舞》等,這位懿封「山壽郡主」,帶領中國舞蹈跨入新紀元的第一位芭蕾舞者,時年僅二十歲。
研究中國舞蹈 編創新舞
慈禧說:「明朝末年有個田貴妃,擅長舞蹈,能編會舞,可惜她編的舞現在失傳了」,容齡於是遍閱宮中歷代古畫仕女舞圖,仔細查閱明代文獻田妃記載,研究中國古典舞蹈,觀賞宮中承應戲班演出、各種年節活動及民間「走會」表演,於是萌生創作中國舞蹈意念。
1906年中元節,容齡以古裝仕女裝扮演出自創《荷花仙子舞》,容齡花貌盈盈,雲髻翩翩,玉姿柔媚,嬌娟絕代,翩然舞於萬盞花燈、綠荷碧波間,煞是好看,又作有祝福太后吉祥如意的《如意舞》,含融中西舞蹈一爐的《扇子舞》及《菩薩舞》等,她的創作與表演,頗獲廣泛喜愛。
光緒問『康』,賞贈字典
某日,光緒貼身太監孫某至容齡處,神秘地打開攥著的拳頭稱:「萬歲爺說姑娘見多識廣,去的國家多,可知道這個人現在何處?」,掌心上寫著一個「康」字,容齡悟得皇上問的是康有為,這位遭軟禁玉瀾堂,剝奪權力與愛情的中國皇帝,為此還賞給容齡一本漢語字典。
慈禧照片由其兄勛齡拍攝
容齡有兄妹五人,長兄早逝,二哥勛齡為名攝影師,姊姊德齡行三 (三姑娘),四弟馨齡在萬壽山輪船處工作,容齡行五 (五姑娘)。
光緒廿九年 (1903),慈禧為籌辦七十萬壽慶典,假頤和園樂壽堂、石舫、諧趣園等地,拍攝特寫及娛樂照三十種七百八十六張,其中慈禧扮成「普陀山觀音大士」,太監李蓮英、四格格、容齡姊妹分扮護法韋陀、善財及撐船仙女的照片等曾廣為流傳,奉召擔任攝影的即容齡的哥哥勛齡。
勛齡攝影造詣高,所攝照片影像清晰,色彩雅麗,採光柔和協調,構圖講究,人物傳神,質感、立體感、放大比例俱佳,其中不少著色照片,由於用料考究,保存妥善,至今仍是色彩鮮艷,層次分明,透明度強,清宮立有「聖容賬」登記照片形像、件數,照片鑲以雕花金漆鏡框,懸掛樂壽堂及海晏堂等各處,或盛於紫檀木匣做頒賞大臣之用,光緒帝還破例賞給御字,勛齡視為至寶珍藏。
姊姊德齡
德齡喜愛文藝,精英、法等語種,善琴,十五歲登臺演過愛情劇「美麗的拉文特」,1905年3月因父病離開宮庭,1907年5月21日與美國駐滬總領事館副領事懷德 (T.C.White) 結婚,不久相偕返美,1927年返國演出英語清宮戲,自扮慈禧,以驚人記憶、不懈探索、入微觀察、大膽聯想,撰作刻劃清宮人物、生活、時局的《清宮二年記》、《御香縹緲錄》、《童年回憶錄》、《金鳳》、《慈禧御苑外史》、《光緒泣血記》、《皇室煙雲》、《蓮花瓣》等書,有真史寫照,有作者巧繪,頗具文學及歷史價值,譯作由顧秋心及秦瘦鷗操持,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於車禍。
內憂外患、急風暴雨的時代
光緒三十四年 (1908),掌握最高統治權力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去世,容齡離開宮庭,舉家遷滬,與御前侍衛唐寶潮結婚,1922年1月8日曾為籌集京郊農民賑款義演於上海真光劇場,1928年2月18日慈善義演「華燈舞」及「荷仙龍舟會」於協和大禮堂,其舞蹈活動於當時荒漠一片的中國現代舞蹈文化,深具啟蒙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容齡被派為國務院文史館館員,不准從事洋舞這種「反革命」活動。北京東四九條一帶曾是舊京旗人聚居的繁華市井,青堂瓦舍的深宅大院裡,住的多是遜清「皇親國戚」、「名門望族」,裕容齡即以此地霞光街為終老居所,曾是慈禧身邊首席女官,清宮中第一位旋舞芭蕾的美少女,雖已成皤皤老嫗,然顧盼間的世家風範,仍是令人肅然起敬。1973年,中國第一位芭蕾舞者、為中國現代舞發展注入第一份力量的啟蒙者,逝於「文革」浩劫,留有《清宮瑣記》一書傳世。
縹與渺
沿圓明園長廊往湖邊走,萬壽山、昆明湖盡在眼底,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歷史蹤跡退藏於湖山間,百年滄桑巨變轉瞬過去,風雲一時的歷史人物雖已作古,歲月的陶冶與梳理,中國歷史長卷的主角,總少不了人間滄桑的「縹」與「渺」。
http://www.ntso.gov.tw/publish/p ... link=pbs055_p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