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廣在漢初被封侯有什麼好處?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的主要形像是李廣,歷代詩人都不斷為李廣謳歌,既歌頌他勇敢戰鬥的精神,又惋惜他的遭遇。“嗟呼!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便是王勃在其所寫的《滕王閣序》中為李廣發出的感嘆。
在漢武帝時期,封侯意味著對戰功的肯定,所以作為軍人,總是以獲得封侯為最高的職業榮譽。 李廣的職業生涯是夠長的,從西元前166年到前119年自殺為止,共服役達47年之久。李廣生活在一個世代習射的家庭,在漢文帝14年從軍擊胡,後成為高級郎官,即是文帝的保鏢。李廣勇武為世人所知,漢文帝曾發出了感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假如李廣在漢高祖時輕鬆獲得萬戶侯,將會有怎樣的福利優惠呢?
漢高祖劉邦立國後,令眾臣設誓:“非劉姓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可見君主對“王”、“侯”兩號的珍視。這裡的“侯”。即指二十等爵位制中的第十九第二十兩等最尊貴的封號。
《漢書·高帝紀》記載,漢五年(西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統一中國,發佈了一個重要詔令, 沿襲了秦的二十等爵制。漢初軍功爵的等級劃分有侯級爵、卿級爵、大夫級爵、小爵等四大等級。侯級爵即十九級關內侯,二十級徹侯。這是二十級軍功爵制中最高兩個爵位。徹侯有封國,而且是其封國內的最高統治者,關內侯有封邑無封國,其封邑在所屬縣的管轄下,關內侯只能收其封邑的租稅,在縣內沒有其他權力。徹侯與劉姓宗室的王、侯二等爵一樣屬於貴族爵,而關內侯則介於貴族爵與官爵之間,但基本屬於官爵範疇,又徹侯在漢武帝時,為避武帝劉徹名諱,而改稱列侯,其地位屬性均未變。
漢初食邑(即封地),以戶數為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所謂萬戶侯就是食邑萬戶的侯。漢初因功封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
據中國著名的秦漢史研究專家朱紹侯先生研究所得,漢初按六個等級授予田宅,第一至第四等級分別是侯爵(徹侯和關內侯)、卿爵(大庶長至左庶長)、大夫爵(五大夫至大夫)和小爵(不更至公士),第五級是無爵位的公卒、士伍和庶人,第六級是犯有輕罪的司寇和隱官。
不同等級者所受田宅的數量相差懸殊。侯爵和卿爵所受田宅數量龐大,其中關內侯最高可授田九十五頃、宅九十五(徹侯因有封國,故無受田記錄,只受宅一百零五);卿爵中最高的大庶長可受田、宅各九十頃、座,以下依次遞減二頃、二宅,至最低的左庶長也可受田七十四頃、宅七十四。至大夫爵則數量驟減,最高的五大夫僅可授田廿五頃、宅廿五,大夫僅授田五頃、宅五;小爵所獲田宅更少,分別只有四頃(宅)至一頃(宅)半。至於沒有爵位的士伍、庶人等,只能各獲一頃一宅,而司寇、隱官等輕刑犯人可各獲半頃、半宅。軍功爵制的經濟價值還表現在有爵者可依其爵位高低享有減免賦稅的特權
漢初軍功爵的政治價值還表現在爵位的可繼承上。特別是作為徹侯、關內侯“後子”的嫡長子,可以繼承其父的所有政治、經濟特權,實際上是世襲制。其他如卿級爵(左庶長到大庶長)、大夫級爵(大夫到五大夫)和小爵(不更到公士)的嫡長子,均為降級繼承(從降九級到降二級不等),其他眾子所繼承的爵位就相當低了。按照爵位降二級繼承的原則,上造、公士的嫡長子已無爵位可繼承,只能進入庶民階層。
漢初軍功爵也可贖罪免刑,而且“一級爵位竟可以免除死罪一人,或免除城旦舂(四至五年刑)、鬼薪、白粲(三歲刑)二人,隸臣妾、收入、司空(一歲刑及刑徒之類)三人為庶人,如果被判為肉刑而未上報者,就不再行刑。一級爵位竟有這麼大的作用,顯示出軍功爵在當時確有非凡的價值”。
擁有爵位者不僅生前,在其死後也因有無爵位和爵位高低之別而有不同對待。如在政府賜予的喪葬費中,給卿級爵和五大夫以下爵者的棺槨錢就有明顯差別,無爵者則只有少量棺錢。
軍功爵的價值還體現在佔有田宅和減免租賦,這既是經濟價值,也反映了獲爵者的政治地位。其他如出差途中各傳舍提供的食宿、車馬服務,皇帝賜予酒食的數量,以及死者棺槨錢的多少等等都是如此。不過,軍功爵制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僅限于西漢初期呂后當政及其以前。
可見,誠如漢文帝王所言,李廣在漢高祖時期能輕鬆得到一個萬戶侯的爵位,那麼他不單可以獲得大批田產,享有眾多政治經濟特權,而且不必為子孫生計擔心,甚至本人在死後還有大筆撫恤之類的。可謂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