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觀塘外賣速遞 | 將軍澳外賣速遞 | Party 美食到會 | 汽車蓬頂維修翻身 | 雪地靴 | 羊毛鞋 | 羊毛鞋墊 | Online Food Ordering System | Pre Wedding Photographer |

 110 12345
發新話題
打印

消失的調景嶺

消失的調景嶺

還有更多
全在1993-4左右拍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請嘗試多貼文章獲取積分,積分超過 120 或特定用戶組方可查看.

TOP

元州無覓矣

60 年代尾,我曾經二次去過一處叫「元州」的地方露營,地點在那堣w記不起,只記
得那埵陳蹓o的梯田,d 山坑水用來沖茶好好飲。

我只記得先由筲箕灣坐船去調景嶺,然後徒步前往,途中經過一間大型鋼鐵廠,有無
師兄可以指點一下,我所講鵅u元州」或「圓州」是在那堙C


相關搜索目錄:

TOP

元州無覓矣

以上幾珍貴照片應該是早期調景嶺逢雙十節的日子,圖1之逸仙中學,圖2之"大坪中學"調景嶺中學球塲圖中左邊有个小型渡輪碼頭叫"航安"就是上述那位"理魯竇"從筲箕到調景嶺成人6毫小童學生毫從碼頭望向對面大間大型"紹榮鋼鐵廠" 所謂'元洲"要步行20-30分才到達或乘船到口中途有元洲碼頭落,即以前叫元洲醫院或靈實醫院係不需要鋼鐵廠那邊的.....因那時我也是頑皮寄宿學生......

TOP

消失的調景嶺

四幅90年代的照片己經珍貴,如果有50年-60,70年更加難覓可貴,那時候的調景嶺是一片荒蕪的呢.交通不方便隨了步行上山到鯉魚門.油塘湾.官塘之外或乘船到筲箕湾..或乘30號小型巴士後期有線小巴那時出入香港或九龍得要花上一天時間.所以很多清貧的學生大多留在宿舍裡或爬上調景嶺舊堡壘或鲤魚門堡壘...等等就是我及吾儕之輩最好的消耗日子....各位可有高見...

TOP

引用:
原帖由 akbcya 於 24/3/08 10:22 發表
以上幾珍貴照片應該是早期調景嶺逢雙十節的日子,圖1之逸仙中學,圖2之"大坪中學"調景嶺中學球塲圖中左邊有个小型渡輪碼頭叫"航安"就是上述那位"理魯竇"從筲箕到調景嶺成 ...
akbcya兄,你寄宿時在山坡上的"蔣總統萬歲"大字還在嗎?我在60'從鯉魚門翻過魔鬼山去過一次、在下山時偶然回頭看看,見到的,應是修剪山上的野草而成的,好大個字。亦是我對調景嶺的唯一印象。

TOP

引用:
原帖由 akbcya 於 2008-3-24 10:44 發表
四幅90年代的照片己經珍貴,如果有50年-60,70年更加難覓可貴,那時候的調景嶺是一片荒蕪的呢.交通不方便隨了步行上山到鯉魚門.油塘湾.官塘之外或乘船到筲箕湾..或乘30號小型巴士後期有線小巴那時出入香 ...
我相信下圖是五十年代的調景嶺。。。

TOP

西南風兄好多憶述.又再鈎起我的童年在調景嶺的日子.其實在山上的幾個大字 都是在雙十節前2-3星期便由學校派學生去修剪"蔣總統萬歲"幾個大字的.而且臨近"雙十節國慶"家家户户甚至全山全區都掛"滿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而我們學校及其它學校學生也忙於練習樂器..操練...等等.真的是一片熱鬧氣氛..附圖中左上角可見璣幾個大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請嘗試多貼文章獲取積分,積分超過 120 或特定用戶組方可查看.

TOP

我相信下圖是五十年代的調景嶺。。。

pashwawa兄是60年-65年代的調景嶺照片圖中可見一個比較現代化碼頭而右下角有一個人行的地方是調景嶺唯一的街道...又一消失的街道...嘆失..

TOP

我覺得調頸嶺有點像 草根版 的「希臘愛琴海」。

TOP

我覺得調頸嶺有點像 草根版 的「希臘愛琴海」。

洗耳恭聽仁兄憶述希臘愛琴海景况加圖更妙....謝謝

TOP

下圖應是五十年代的﹐剛來港的難民被安置在調景嶺。留意房屋都是臨時用草搭成的.

TOP

點解會俾人安置在調景嶺?!
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TOP

thanks

TOP

爺爺憶述:因國共內戰,大量國民黨軍隊南下本港,蔣介石當時徹離大陸去台灣。而在「吊頸嶺」(現調景嶺)的國民黨軍隊在留在香港暫時退守,他們一直等侯台灣當局的命令反攻大陸從奪政權。在五十年代初,他們仍士氣高昂,調景嶺內有電報機,他們亦有槍械,但英政府很快命令國軍繳械。可憐的戰士們就這樣一等就數十年,我記得以前鏗鏘集都介紹過,唔知有無人有片呢?

TOP

想起孩的......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部份不願/不獲遷居台灣的退役老兵和家眷被安置於摩星嶺公民村,然而在1950年上旬,一群左派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向老兵們作出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結果香港政府於1950年6月把這群老兵和家眷遷往調景嶺。後來,香港政府取「吊頸嶺」的諧音,改稱「調景嶺」,有「調整景況」之意。你爺爺也是國民軍已經到了台湾嗎?那時部份激進老兵志氣高昂.說話間常帶有"反攻大陸"連學校的教師也一樣每天早上必講訓一時多"三民主義"理論....唱國歌.國旗歌..那時真的是"母語"教學.書本免費全部由"集成圖書公司供應...聽說是台湾國民黨援助呢....

TOP

<轉載>
香港調景嶺難民營的建立經過
    一九四九年大陸易手之後,大批內戰難民從四面八方逃到英國人統治的香港,其中,包括忠於中華民國政府的軍、警、政、教等部門的大小官員,也有一部分純粹爲避禍的普通百姓,其中,尤以軍政人員爲最多,且有爲數不少的將軍、校官及政府部門首長,他們和一般難民一起,過著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衣著襤褸、狼狽不堪的難民生活。較有辦法的在經過短暫停留以後,獲得臺灣或海外親友的奧援,遠走高飛;沒有辦法的則祇有繼續在調景嶺過其難民生活。
    據香港政府人口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抗戰勝利後(一九四五年前後)港九人口一百二十多萬,但一九五○年劇增至二百三十幾萬,五年間多出百餘萬,多數是來自中國大陸逃避戰亂的新移民,其中除了少數挾資來港之企業家、商人之外,多數是赤手空拳的難民。
    那時,香港到處可見臨時搭建的木屋,在山邊、石縫、街道上、大廈旁、樓梯口……,眞可以用「見縫插針」來形容。處處可見幾片木板、油紙,雜亂搭蓋而成的棲身之所。較多的木屋群,集中在香港本島西環臨海的摩星嶺,跑馬地山邊的大坑道、港島東邊筲箕灣和柴灣的小漁村,以及九龍半島的鯉魚門、鑽石山、牛頭角、黃大仙、白田村、李鄭屋村等地,港九各地,處處可見流落街頭的難民群。
    當時,香港政府還未設社會福利署,只有一個社會局,屬於華民政務司管轄,他們也只管香港市民本身的社會問題。而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歷史上一向執心救濟中國的兵災、水災、火災,該機構不忍心看到這麼多難民同胞饑寒交迫,本著一貫的救濟災民宗旨,慷慨施飯施藥,登記安置。如此一來,難民聞聲湧向東華醫院,該院無法負擔越來越多的難民,便向港府社會局及國際社會緊急呼籲求助,共同協力解決問題。《東華三院九十年來大事記》記載當時的情況如下: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己丑)……。是年冬,國內大批殘廢難民自廣州来港,原擬候輪分赴海南島及臺灣,但抵港後,因無處棲身,流浪街頭,生活無著,故由三院當局設法暂予收容。當年總理周湛尤等,曾向華民政務司及社會局磋商收容和善後辨法,計十一月八日起開始收容。初僅百餘人,後奉聞風到院請求救濟的難民和殘廢軍人,就如潮水般湧至,至十一月底,難民人數己达千餘人。東華醫院的地方不夠應用,遂將一部分移至西環的一别亭居住,而難民復絡繹而至,人數增至數千,對管理和衛生,以及供给膳食等,發生困難。幸獲本港社會局的協助,将全部難民遷往摩星嶺山邊一帶安置,仍由院方供给他們膳食, 直至一九五○年六月而止,歷時七個月,收容難民八千二百餘人(内殘廢者佔一千八百餘人),除經曆次遣送臺湾和海口之外,仍滞留港有四千八百餘人。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全部移交社會局,遷往調景嶺難民昔接收管理,並另組織 「港九救濟難民委員會」負責辦理此項工作。
    上述記載,描述了收容難民的情況,但有幾項事實須要澄清。其一,數千難民由港島西環摩星嶺集體遷往九龍魔鬼山半島東麓的調景嶺,時間應是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根據當時報紙的記載及許多當事人的回憶,都證明這一點,詳情後述;亦可參閱本書收錄的多位當事人的訪談錄。
    其二,香港政府社會局分批將這些難民分遣海南島及臺灣之時,海南島尚未陷共;但一九五○年五月一日,林彪「四野」攻佔了海南島,因此,其後就無法再把難民送去海南島了。在此之前曾送去了幾批,其中,第一批遣送海南島及臺灣的有兩千多人,這是有文字記載的。
    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調景嶺難民營創刊的《營報》,刊登署名「正源」的文章(從摩星嶺到調景嶺),記載當時的難民人數:
    自去年(一九四九)十一月初旬,東華三院開始收容,從一百多人起,到年底使有五千多了,因人數的劇增,第一次從該院搬到要塞摩星嶺,在那堶漲萼e往臺灣和海南岛曾有兩千多人,剩下的部分,不久又增至五千的數目。中間一批、两批,經過數次走了不少,但每天要求进来的,卻與日俱增,該院前後救濟的難民,大约在一萬左右。
    直至今年(一九五○)五月底,因港方社會名流和慈善家的呼籲,引起全港社會的重視和同情、社會局正式負起這偉大的責任了。從六月一至三日,重新來過一次登記,達六千多人。截至目前爲止,本營(指調景嶺難民營)領有飯證的居民共计六、九二一人,还是维持那次登記的數目。……
    六、九二一個居民,这只是一個官方式統計的數字而已。事實上並不止此。没有飯證专靠依傍這難民營而生活的難民,雖没法得到確切的统計,大約也總在五六千以上。這請你不要驚奇,在這僅夠溫飽的定量分给食糧的營堙A還有乞丐呢,營外的人士恐怕不會想像到的罷。
    東華三院專設難民部,每天施飯兩次,救濟饑民。但人數越來越多,東華醫院不堪負荷,因此,改將煮好的飯菜用大木桶貯藏,運往摩星嶺派發,難民則持飯票四人合領一小桶飯及一碟菜,飯菜雖欠佳,但尚可充饑,維持生命。《東華三院百年史略》也有記載當時收容難民的情況:
    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歲次戊子)。冬初,國内大批殘廢難民自廣州来港,流浪街頭,生活無著。三院暫予收容,十一月底增至千餘人。東華醫院地方不敷安置,乃将邵分移往西環一别亭暂住,繼後難民繼增至數千名,獲社會局協助,遷往摩星嶺山邊安置、仍由三院供應膳食。是年六月止,收容難民八千二百餘人,其中殘廢者佔一千八百餘人,六月二十七日,全部移交社會局,遷往調景嶺難民營接管。
    是年冬,中國政局轉變,大陆難民湧至,三院均予收容,門診及留醫人數亦有增加。
    一九五九至六○年,香港多位社會工作者響應聯合國世界難民年的號召,作了很有歷史價值的《香港調景嶺難民調查報告》,並由香港大專社會問題研究社出版成書,該書第十六至十八頁,描述摩星嶺難民的生活苦狀如下:
    兹再將摩星嶺當時之難民生活情況,分述如下:
    食的方面:
    每日由東華醫院(該院設有難民部)施飯兩次,在市區該院厨房煮妥後,即用大木桶貯藏,然後用大卡車運到摩星嶺。每四名難民,持飯票合領一小桶飯,及一碟菜,此飯菜質量雖差,但勉强可以果腹。
    這些難民,都是窮苦達於極點,絕大多數人,均憑此兩餐果腹。間亦有少數人,偶得親友資助若干,可以自加一些麵點飯菜。其中也有少數人,在難民群中,經营小生意者。
    當時,港九工廠缺乏,靠出賣勞力,雖青壯之年,亦乏人僱用,偶爾在海旁,托運麵粉、大米,亦僅得數角錢而已。
    摩星嶺上,水源缺乏,用水極不便,只在遠處山澗中或小泉中承取之。
    住的方面:
    該處除了一間木屋當爲東華醫院之救濟辦事處之外,並無任何可供難民住宿的建築物,所以臨時架設之帳幕,形形式式,遍布山頭。它們多數只是油纸、草蓆,加上竹木支架,有的只是用破布單搭成帳幕而已。
    最大之苦難,是遭逢連場大雨,有些住屋,甚至被大水沖走,普遍的災難,是雨水普降之後,土地濕了,地上積滿水份,這些帳篷式的房子,完全没有地板,因此遍地泥濘,有些鋪上草包烟袋,日子一久,底下腐爛不堪,或且生滿蟲蛆。
    缺乏公共廁所,隨處有大小便,倘逢烈日當空,更是惡臭難聞,一切設施均不合衛生。
    摩星嶺是一條又長又狹的石崖山坡,山壁陡峻,形勢險要,是拱守維多利亞港西邊入口的戰略要地,但抗戰勝利後,此地不作軍事用途。幾千名難民擠在摩星嶺的生活苦狀,由上述報告可見一斑。這些親臺反共難民既然無法遣出香港,港府社會局便以整頓市容爲由,把他們趕往與外界隔絕的調景嶺,讓他們自生自滅,而促使港府社會局作出集體搬遷難民的決定,是由於六月十八日突然發生了「驅逐秧歌舞引起衝突」的政治事件,港英政府擔心難民問題變成國共鬥爭的政治問題,影響其管治及香港的穩定。還有一項原因是,時值韓戰爆發,港府又考慮在摩星嶺部署軍事設施,以防不測。
    據一九五○年六月十九日香港各大報報導,「秧歌舞事件」大致經過如下:
    六月十八日,恰好是端午節,又是星期天,按規定公司企業及工廠放假,市民擭假期可休息或做私人之事。是日上午,一群左派或親左工會的職工,到摩星嶺難民集中地大跳中共倡導的秧歌舞。秧歌舞是陕北地區熱烈歡騰的民間歌舞,中共中央延安時期,將它引用作群聚集會助興慶昇平的文藝表演形式。這批左派青年到摩星嶺敲鑼打鼓大扭秧歌舞,目的並不是来慰問難民,而是来表達嘲弄和諷刺難民的,意在羞辱殘廢軍人在內地打了敗仗,今日在港淪落天涯。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發生衝突,開始時互相辱罵,繼而大打出手,遂演變成大規模武鬥。
    警方聞訊趕到,隔開雙方,将難民驅逐上山,救出數量少的秧歌舞者,在這次衝突中,有四十五位跳秧歌舞者或左派職工受傷,而摩星嶺難民,亦有十四人受傷,幸無人死亡。
    經過這次政治性衝突事件後,港府社會局認爲,靠近港島市中心的摩星嶺,已不宜再讓難民聚居,否則可能會再發生衝突。於是,決定把大批難民集體搬遷到交通不便的郊野地區。當時考慮的地點有三處:一、大嶼山島東側的東涌;二、長洲島;三、九龍魔鬼山東麓的調景嶺。
    東涌在大嶼山島東部,如今建新機場的地方。那婸溘鱄輕銗赫q。只靠小漁船出入,若將難民搬往該地,與遠送到海南島無異,但當地居民亦極力反對,港府不能勉強。長洲是僅次於大嶼山島、香港本島及南丫島的第四大離島,也只靠小船隻出入,且在摩星嶺的正南面,只隔東博寮海峽,搬遷較易,但亦因當地居民強烈反對,港府沒時間作說服工作。因此,在「秧歌舞事件」發生一星期後的六月二十六日,港府便以治安及整頓市容爲由,租用油麻地小輪公司的渡輪,把摩星嶺約七千名難民.一天之內分批搬遷到與世隔絕、荒蕪、人煙稀少的吊頸嶺。
自一九○八年加拿大商人倫尼因生意失敗吊死後,這照鏡環山被改名爲吊頸嶺。人們認爲此地陰森森,再沒人敢在當地居住,只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及日軍曾前後住過。日軍把倫尼的碼頭當作砍頭之地,七千名難民卻被小輪載到此處上岸,頓時人心惶惶,頗有窮途末路之感,忍不住同聲指責香港政府「居心叵測」。
    其時,負責難民工作的港府社會局救濟署署長華人李孑農,深知中國人的心理,特別是中國人有避諱的傳統,因此,諧音轉意,把「吊頸」兩字改爲「調景」,這一改動令人茅塞頓開,解決了難民心理上一大陰影,可謂用心良苦。至今李孑農改地名的故事,仍給人們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據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的《營報》創刊號記載,被搬遷到調景嶺營的人數合計六、九二一人,其中,男性佔五、五九二人,女性佔一、三一九人。從籍貫來分,細目如下:爪哇,一人;安南,一人;青海,一人;西康,三人;臺灣,十二人;熱河,十三人;甘肅,一九八人;山西,三十七人;陝西,四十五人;貴州,四十六人;雲南,六十九人;福建,八十八人;浙江,一四八人;四川,一七二人;東北,二六五人;廣西,二八五人;江西,三○八人;河北,三四五人;江蘇,三八四人;河南,四五四人;安徽,四九一人;山東,五九五人;湖北,八一四人;廣東,一、○四五人;湖南,一、二四五人;籍貫不明者,三十人,合計六、九○六人。(原文合計六、九二一人,兩者相差十五人,應是尚未交代籍貫。)原文又稱:男童三三六人,女童四六二人,合計有兒童七九八人。以上只是官方統計「領有飯證的居民」人數,實際上,大約還有五、六千名沒有飯證的難名。(見前述)
    七千名難民被移送到調景嶺的最初一個月,集中安置在「大坪」(倫尼麵粉廠舊址平臺)上搭蓋的「葵棚裡」。港府社會局在當地設立辦事處,繼續每天供應兩餐飯,以及分配住所,管理日常生活。難民們都以爲在此地只是暫時居留,他們相信臺灣會陸續接他們去,或另有出路。怎知情況並非如此,一九五五年九月,全部殘廢軍人獲接去臺灣,除此之外,只有少數人能去臺灣,大部分難民落地生根,一住就是半個世紀。直至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轉前夕,香港政府以要開發調景嶺爲由,逐戶登記,另作安置。認景嶺營則已於一九九七年底,被夷爲平地。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報紙

TOP

引用:
原帖由 dorothytiffany 於 2008-3-25 18:46 發表
<轉載>
香港調景嶺難民營的建立經過
    一九四九年大陸易手之後,大批內戰難民從四面八方逃到英國人統治的香港,其中,包括忠於中華民國政府的軍、警、政、教等部門的大小官員,也有一部分純粹爲 ...
dorothytiffany兄,
謝謝你的轉貼資料,小弟也補充一條短片:

TOP

引用:
原帖由 akbcya 於 2008-3-24 11:19 發表
西南風兄好多憶述.又再鈎起我的童年在調景嶺的日子.其實在山上的幾個大字 都是在雙十節前2-3星期便由學校派學生去修剪"蔣總統萬歲"幾個大字的.而且臨近"雙十節國慶"家家户৒ ...
老友, 你都是住在調景嶺
其實我也是調景嶺人!!!
當年你住在那一區??

TOP

引用:
原帖由 pashwawa 於 2008-3-24 12:06 發表
下圖應是五十年代的﹐剛來港的難民被安置在調景嶺。留意房屋都是臨時用草搭成的.

可不可以告訴我你的圖片是從那裡找來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akbcya 於 2008-3-25 09:44 發表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部份不願/不獲遷居台灣的退役老兵和家眷被安置於摩星嶺公民村,然而在1950年上旬,一群左派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向老兵們作出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結果香港政府於1950年6月把這 ...
你認不認識有一位小朋友叫做大頭仔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pwakh 於 2008-3-23 22:55 發表
還有更多
全在1993-4左右拍攝
真係好懷念呀!!
老友, 你連王X儀的照片也貼上來....

TOP

你認不認識有一位小朋友叫做大頭仔的???

花之慶之仁兄請問閣下是否也受讀於調景嶺那一間學校.至於你提及那位小朋友"大頭仔"這樣的一個名字叫人怎樣回答呢?姓名,姓字也沒有啊.....調景嶺是一個地方並不是一間屋呢.我雖然居住在4區和10區.但讀書在8區.不知兄臺...何年居住在調景嶺..當年乘坐何種交通工具到九龍香港...還記得有間沒有屋頂的戲院嗎?那時候我只能在晚上才能夠達這戲院看電影呢....

TOP

想起孩的......

1950年到70年居住的也算不错.從調景巴士總站步行落十分鐘楼梯便到家裡了.晚上的夜景也很美麗....尤其在早上在對面坐W山當太陽從它的背後昇起來的時候.....我輩也從床上起來穿上那套"像軍服"的校服去上學..猜上了我就讀那間學校了嗎?...


相關搜索目錄: 軍服

TOP

引用:
原帖由 花之慶次 於 2008-3-27 22:33 發表


可不可以告訴我你的圖片是從那裡找來的??
如無記錯﹐應是討論區的。

TOP

細個會跟大人坐船由筲箕灣到調景嶺,記得碼頭成日有人釣魚,同埋食亶瞴T


相關搜索目錄: 釣魚

TOP

 110 12345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