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原帖由 dirtyoldman 於 2008-5-26 08:04 發表
1970年老搜前輩可以去大坂世界博覽會,是當年貧窮的晚輩不能想像的。請繼續分享當年一個非貧窮青年的生活故事。期待中!
老搜只是個窮小子, 生於當年草根階層, 當年父母為了生活, 每天接觸n女的時間很短, 知道我並不是一個讀書材料, 加以他們當時亦沒有多大能力計劃我們的後期教育. 故常希望我能多點學些手藝, 好能在當時貧窮的社會容易討活.
其實家父在國內是做金融界生意的, 與何賢,何添們經營大豐銀號, 是琤芼行的前身. 因1949年內地政治動盪而愴撮地 逃居 香港鑽石山, 一住就數十年了. 因時常要接濟家鄉朋友, 身边的資金很快用盡了, 而當時香港的社會未有同樣形式的工作給他參予, 故只能過着那窮在深山無人問的生活,寄望着下一代.
因不想有負家父祈望, 故當時在日間求學外, 晚間亦到工專修讀建築及電子機械課程, 每天的時間十分緊迫.
估不到當年與我同窗同座的同學是個菲濟群島的土著青年, 名 Charlie, 我給他改了個姓"袁", 以後全校都叫他 "CY". CY對海洋生物及資源認識很深, 給我的薰陶也很大.
自那時開始, 我對凡有海洋的事物, 興趣非常濃厚.
記得在1962年我和 CY, 夥同另一同學 Peter Pang "PP", 首次在廣東道舊貨店以$20 購買了一個舊消防用嘅 CO2氣樽, 胆粗粗地將其改裝為潛水筒, 再交由香港氧氣公司用水壓測試合格後, 正式在當時用水肺潛泳. 用這麽低廉費用而接觸到當時高尚的玩意, 因此成了個鼓舞.
其間亦製造了一些製成品使用. 因而鼓催了胆色在1969年製成了一件海洋成品, 以二萬五美元賣給了美國侯斯頓一間海底打樁公司作海洋探討及測試樁位用途.
大家將那賺來的金錢攤分了, 故在70年能夠到大坂去 !
[ 本帖最後由 老搜 於 2008-5-30 21:54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