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台灣
我想了幾日, 考慮是否應該開此話題, 一來台灣問題從來敏感, 容易引起黨派之爭, 二來我對台灣的認識只侷限在六,七十年代的所見所聞, 在眾多有識之仕面前不敢充當有料, 不過話也說回來, 既然談得星加坡, 何不也話說台灣, 在下野人獻曝, 先行一步.
我要說的台灣是六,七十年代的台灣, 那時海峽两岸仍處於張弓拔劍之勢, 六九年第一次踏上台灣, 迎面看到的是幾個寫在碼頭倉庫上的大字, "没忘我莒, 反攻大陸", 三層樓高的倉庫只有幾個小窗, 倉頂有一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使我想起电影中的四行倉庫, 彷彿謝謝晉元和他那八百勇士還在裹面. 在行進市区的路上, 不時看到些殺氣腾腾的標語, 什么「反攻」, 「備戰」, 「防匪」等等, 寫得滿街滿巷, 如果稍為留意一些, 街頭街角还有指示往附近防空洞的路牌. 那時的基隆港是一軍港, 夜晚十一點實施戒嚴, 所以晚上一過九點, 除了偶然幾個美國水兵外, 街上甚少行人.
那時的基隆有两樣多, 酒吧和書店.酒吧不用多講, 門面裝修及內容與香港灣仔海滂的都差不多, 主要對象是美國水兵, 外藉海員也受歡迎, 黄口黃面的本地人則免矣. 書店裹賣的多數是翻版的英文書, 其中以大學用書佔多數, 顧客來自五湖四海, 華洋各半, 熱門的大學課本常被搶購一空. 那些翻版書大都印制粗劣, 書底內通常有一頁紙, 用中英文寫着, 此書得美國某某出版社授權在台灣翻版, 只能在台灣使用, 不得攜帶出境. 不要以為說說而已, 真有海關在碼頭撿查來往海員, 通常帶三四本是沒有問题的, 帶得多就只有用三個五香烟 (555)搞掂了.
如果你看過柯俊雄的"再見阿朗", 电影中的木屋和街市就是當時基隆港的寫照, 市內大都是低矮破舊的木平房, 基隆好像一年四季也在下雨, 每次去到都是烟雨濛瀧, 左一洼水, 右又一洼水, 人們除水靴外就是木屐, 在凹凸不平的石坂路上忽高忽低地走着, 煞是有趣.
下回: 周總理口中的台灣
相關搜索目錄: 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