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此經濟低迷, 香港裁員處處,
鐵嶺市單單是副鄉長都有34 個, 可見職位多多, 失業率低, 一定無下崗問題
+++++++++++++++++++++++++++++++++++++
3個和尚沒水吃,34個副鄉長呢?
背景:一篇《嚇一跳!鐵嶺市竟有9個副市長20個政府副秘書長!》的帖子在網上傳開。記者登錄鐵嶺市政府門戶網站證實了官員數目。遼寧省政協委員曲宏明指出,公務人員中官員比例越來越高,主要是副職虛職過多。
東方早報發表朱四倍的文章:此前曾有報道,某鄉除鄉長外,還有34個副鄉長,一個國家貧困縣配了11個副縣長,一個省級貧困縣配6個副縣長15個縣長助理,可見,這種“倒金字塔”式的官員結構在基層並不在少數。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政府官吏的多少不應是一個絕對數,對官員量的需求取決於政府在公共行政領域所處理事務的多寡,應該說官員數量和政府效能是對應關係。因此,官員數量的判斷依據在於,在整個公務活動中有效參與公務的官員有多少,在所有參加公務的官員中,人均承擔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少。從本質上看,公衆對9名副市長、20名副秘書長的關注不在數量的高低,而是對有效公務員和政府效能的關注,根本上還是公衆對政府績效的關注。盧梭在200多年前就寫下了“政府越大、官員越多,其效率就越低”的名言。領導班子副職太多乃至泛濫,除了影響行政效率,增加行政成本,還有更嚴重的危害。一些官員把正常的工作關係建立在權力分配的利益之上,使權力意識得到強化,忽視了服務功能和對責任因素的考慮,官位利益佔據第一位,工作利益退居第二,形成了工作關係掩蓋下的實質上的私人利益關係,從而導致公僕心和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價格判斷上貶值,官位的社會價值愈來愈模糊,而世俗價格不斷看漲。
“人多力量大”並不適用於官員體系。對納稅人來說,都希望以盡可能低的人力與資源成本,讓政府這台機器“多、快、好、省”地運轉起來。而官員往往具有權力擴張的欲望,希望通過“雞生蛋、蛋生雞”不斷衍生幕僚下屬,令自身權力架構愈發壯大,這也是機構膨脹、裙帶關係的“致病”根源。至於副職領導多、領導秘書更多,則是由於“有資歷”的冗員太多,幹部到了一定年紀,“必須”給安排更高的職位,解決相應的待遇……破解上述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明晰每個崗位的事權,核算每個崗位的效能比,在定崗定編的前提下進行財政撥款。而這一切必須經由公民財政、人大預算等體制外審核把關。如果人大預算總是大而化之,機構臃腫很難避免。另一方面,一些裙帶機構純屬“收費辦”。對於這種預算外搞錢,同樣需要“無代表不納稅”,廢除各類收費性“紅頭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