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陵墓規模宏大,南倚驪山,北臨渭水。陵墓為什麼選在這堜O?古人們迷信風水寶地自不必說。
1994年中央電視臺報導說:位址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驪山到華山正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成語“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的附會之說,一時還搞不清楚。
秦始皇(西元前259~前210年),姓贏名政,13歲即位,22歲親理國事,由西元前230年起,10年內兼併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他在位時實行郡縣制,統一法律、文字、貨幣、車軌和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助於鞏固統一和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他大修宮殿,焚書坑儒,殘酷壓迫老百姓。
為了死後安葬,秦始皇令丞相李斯徵發70萬人為他修建陵墓,大將章邯充任監工。最後終因楚霸王項羽入關和農民起義,秦王朝覆滅。
《 史記·秦始皇本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沿驪山,及並天下,以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貴,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長久之。”從中可以看出陵墓規模之大,工程之繁和陳設之豪華。秦始皇在位36年,修陵墓36年,西元前211年秦始皇病故,葬禮隆重可想而知。
據推算,當時秦王國有2000萬人口,70萬人約占全國青壯年勞力的十分之一,勞民傷財,累死活埋勞工不計其數。其後,火焚人盜,地上建築全毀。《水經注·渭水》記載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中盜賊,銷槨為銅”。
秦始皇陵到底埋有多少珍寶,至今還是個未知數。據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1994年答《人民日報》記者問時說:“的確,經過考古鑽探和科學探測.測,發現秦陵封土下含貢量比普通土含貢量高60多倍,證明史書中關於秦陵地宮‘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奇器珍怪徒藏滿之’的記載不時沒有根據的。”
當地人稱秦陵為驪山園,在一片農田中,隆起的山丘就時秦始皇陵。陵園近8平方公里,由於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陵高從原來的115米降到現在的50米左右。根據初步普查,陵園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呈方形,周長為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為6200余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牆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內外總計有400餘座坑墓。據說,秦二世胡亥下令:所有修陵工匠和宮內未生子的宮女,悉數殉葬。1994年考古發現,葬坑有身負重傷、顱骨刀刺的遺骨多件,有人分析這是秦二世宮廷政變王室的受害者。秦始皇陵園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寶庫,秦傭三座坑的兵馬俑,銅車馬傭只是發掘面市地一部分。
秦始皇陵本身,至今沒有考古發掘,據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解釋說:“它不像隋唐以後的帝王陵墓,有墓門墓道(如唐乾陵墓等),找到墓門就可以開啟進入地宮或墓室,而是先挖出規模宏大切很深的墓穴,然後用一層層黃土填夯起來,不僅沒有墓道墓門,而且土層中可能還有文物,如要發掘,就要將山丘般的陵塚層層剝挖,不僅工程十分浩大,而且也會破壞秦始皇陵墓本身,這是十分可惜的,而且也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宗旨相悖。”有沒有不損壞秦陵而直接進入地宮進行發掘探密地辦法呢?他回答說:“恐怕很長一段時期是沒有辦法的,只有寄希望於今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子孫後代的聰明才智了。”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園,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