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英語課程 | Causeway Bay order food | 職業英語 | 化妝課程 | Wedding Photography | 天窗卷布更換維修 |

發新話題
打印

清代皇后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清代皇后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文章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




http://www.manchus.cn/plus/view.php?aid=1730

是皇帝的配偶,但皇后的內涵卻不僅僅限於“帝妻”一層,因此,冊立皇后之禮一向都被列入歷朝典章,成為朝廷大典。清代也不例外,“冊後之禮”赫然列在《大清會典》第11項嘉禮。清朝自太祖努爾哈赤至德宗載湉11帝,共有28位帝妻得到過皇后的稱號。【1】不過,同為皇后,差別卻很大,有的是經大婚冊立的嫡皇后,有的是死後才追諡的皇后;有的4後同屬1位皇帝,有的卻僅1後屬l帝;有的皇后屬同宗同族,有的與其他任何1位皇后都無家族聯繫。本文擬通過考察她們冊立的途徑、禮儀、原因以及她們與皇帝個人、朝中政治集團的關係等等,探明皇后內涵中超出“帝妻”的內容以及清代立後與八旗大姓氏族之間的關係。



一、立的途徑

清代28位皇后,因所屬皇帝的狀況及其自身的差別,乃是經由不同的方式戴上後冠的。大致可分為冊立的嫡後、繼後與追諡的皇后幾類,而每一類中又各有差別。

    (
一)冊立的嫡
在宗法社會的一夫多妻制中,正妻被稱為“嫡”。清代嫡皇后是通過沖齡皇帝大婚或成年皇子即帝位後冊立當年嫡妃而被確認的。經大婚禮冊立的嫡皇后有5位,即順治廢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孝惠後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孝誠後赫舍裡氏、同治孝哲後阿魯特氏、光緒孝定後葉赫納拉氏。


成年皇子繼帝位後冊立當年嫡妃為嫡皇后的有3位:雍正之孝敬後烏拉納拉氏、乾隆之孝賢後富察氏、嘉慶之孝淑後喜塔拉氏。
清帝嫡後中,還有一位既非大婚而立,又非由嫡妃而立,那就是後金時期冊立的第一位中宮,太宗皇太極之孝端後博爾濟吉特氏。不過,她在世時僅稱清甯中宮,死後才稱孝端文皇后。


    (
二)繼立的皇后
清代嫡後除極個別的死于皇帝身後(如皇太極的孝端後),大都先于皇帝離世。無論從禮制上還是皇帝個人情感上,中宮都不應虛位久缺。嫡皇后死去,就有繼立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被冊立為後的有7位:康熙孝昭後鈕祜祿氏和孝懿後佟佳氏、乾隆繼後烏拉納拉氏、嘉慶孝和後鈕祜祿氏、道光孝慎後佟佳氏和孝全後鈕祜祿氏、咸豐孝貞後鈕祜祿氏。


    (
三)追諡的皇后
在清代皇帝中,除道光、咸豐二帝為嫡後與繼後所生外,其餘全部出自先皇帝妃嬪或先皇帝為皇子時之王妃。嗣皇帝在其生母死後,通過上諡號的方式給生母以先帝皇后的名份,既是傳統禮制,也是現實需求。母以子貴得到皇后之稱的共7位:皇太極母孝慈後葉赫納拉氏、順治母孝莊後博爾濟吉特氏、康熙母孝康後佟佳氏、雍正母孝恭後吳雅氏、乾隆母孝聖後鈕祜祿氏、嘉慶母孝儀後魏佳氏、同治母孝欽後葉赫納拉氏。
以上諡號追立皇后這一方式,清代不止施用在嗣皇帝的生母身上,在特殊的情況下,另有5位帝妃也是由此法被追諡為皇后的:太祖大妃烏拉納拉氏被追諡為武烈皇后、順治皇貴妃董鄂氏被追諡為孝獻皇后、道光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被追諡為孝靜皇后。在一般情況下,成年皇子繼帝位後,均以自己最初的嫡妃為皇后,但道光與咸豐二帝為皇子時的嫡妃在他們即帝位前都已逝去。儘管人去樓空,成例卻不可違反,道光帝即位之初,仍追諡嫡妃鈕祜祿氏為孝穆皇后,咸豐帝即位後,也追諡嫡妃薩克達氏為孝德皇后。


[ 本帖最後由 blackdog 於 2010-3-27 13:42 編輯 ]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每日5分鐘,英文Level Up秘技大公開! - 登記全新每日英語,內容豐富又實用
二、冊禮儀的寓意

冊立皇后之儀,是清代二十五項嘉禮中第十一項,它是皇帝嫡妻登上後位前必不可少的“法律程式”。經大婚禮而立的皇后當然要舉行此禮,未經大婚禮而繼立的皇后,無一例外地也都一一予以彌補。


   
清代冊後禮始行於皇太極確立五宮制時的崇德元年。內容主要包括(1)皇帝禦殿閱皇后的冊、寶文;(2)派使臣前往待封皇后宮中授冊、寶(大婚皇后受冊寶在母家,繼立皇后受冊寶在本宮);(3)文武百官上表慶賀。這三項主要內容從崇德年間確立至清末基本無變化,其核心是使臣向皇后授冊寶與百官朝賀。

   
確立一位帝妻的位置,本屬宮闈中事,何以如此興師動眾?冊後儀僅僅是項表示喜慶的繁文縟禮還是蘊涵有更多的寓意?這應從封建社會的等級系統著眼分析。當時社會中各類等級主要存在於二大系統中,一是從朝中至地方的諸種官僚系統,一是家庭中的人倫系統。官僚系統中等級的確認,是通過職務、權力、俸祿以及象徵權力的印章等體現出來,家庭中的等級則是與血緣相關的輩份聯繫在一起。作為帝妻的皇后,本應僅具家庭系統中的等級身份,如母輩、祖母輩、子媳輩等,然而,皇帝集夫權和皇權於一身的特殊地位又使皇后的等級兼備了官僚系統的特點。對後宮而言,皇后居後妃七級中最高一級,負有“昭女教于六宮”的責任;對全國而言,皇后為萬民之母,有“母儀天下”的義務。在這個層面上,“皇后”已超出帝妻之義而成為一種地位與職務的象徵。這一點,在皇后冊文中表述得十分清楚。

   
皇后的冊文,因個人特點不一,其措詞略有差別,但每件冊文的內容都包含有三項:對立後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意義的認識、皇后家世和個人特點、對皇后的要求等等。如順治認為,冊皇后的意義在於“兩儀作配,後德兆于坤成,百世延禧,王化則基於內則”;康熙認為“道法乾坤,內治乃人倫之本,教型家國,壺儀實王化之基”;雍正認為“道原天地,乾始必賴乎坤成,化洽家邦,外治恒資乎內職”;乾隆認為“乾坤定位,爰成覆載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2】總之,皇帝們從一開始就未將冊後僅視為個人家事,而是提到“人倫之本”、“王化之基”的高度來認識,更有甚者如乾隆,竟將冊後的狀況與王朝的興盛覆亡聯繫在一起,足見當事者本人從來都是將其視為重大社會生活的。應該說這種認識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一脈相承。

   
立後並非僅屬皇家私事,它對社會的意義是否確如皇帝們渲染的那樣呢?皇后以最高地位統治六宮,當然與皇帝特權相關,但它亦非憑空產生,而是基於一夫多妻的婚姻傳統。對一夫多妻家庭來說,嫡妻具有掌管家政、協調各房利益的權力,而權力行使的好壞,對家庭的穩固或多或少都要有些影響。這一點,與身居九重的皇后的作用大體對應。康熙在冊文中所說的“內治乃人倫之本”正體現了他對家庭的認識。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的狀況,是影響社會運轉機能的重要因素。清帝大約是看清了這一點,才反復地強調“王化基於內則”、“外治恒資乎內職”。從這個意義上講,乾隆將立後拔高至關乎國家興亡的程度似乎也不為太過。

   
既然立後對整個社會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社會就自然會給予其一種形象的物化的表示。冊與寶就是社會對其意義充分肯定的象徵,有如官僚系統中頒發的官印、委任狀或資格認可證書等等。而一般家庭中嫡妻資格的承認,則只需通過花轎、拜堂即可。至於冊後禮中百官上表朝賀一項,慶賀之意還是表像,通過朝賀,向天下宣示“乾坤定位”新秩序的確立才是此舉的真正目的。所以康熙特別指出,冊後禮儀“典禮於斯,而備教化,所由以興”。【3】

[ 本帖最後由 blackdog 於 2010-3-27 13:42 編輯 ]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每日5分鐘,英文Level Up秘技大公開! - 登記全新每日英語,內容豐富又實用
三、立族的政治影響

從“清代皇后一覽表”(見後)中可以看出,清列後的姓氏相當集中。對於清皇室與滿洲氏族的關係,宗室昭槤有過一番議論:“滿洲氏族以瓜爾佳氏直義公之後、鈕祜祿氏宏毅公之後、舒穆祿氏武勳王之後、納蘭氏金台吉之後、董鄂氏溫順公之後、輝發氏阿蘭泰之後、烏拉氏蔔占泰之後、伊爾根覺羅氏某之後、馬佳氏文襄公之後,為八大家雲。凡尚主選婚以及賞賜功臣奴僕,皆以八族為最雲。”【4】


   
儘管昭槤在此犯了一個統計上的錯誤--他列舉了九個氏族,卻歸納為“八大家”,但他作為清朝鼎盛時期的宗室貴胄,對當時婚姻與大氏族間關係的概括,應該不是憑空臆斷而是有事實根據的。從清列後的家族分佈可以看出,她們集中來自博爾濟吉特氏、葉赫納拉氏、鈕祜祿氏、佟佳氏、烏拉納拉氏諸姓氏。如果我們不把“尚主選婚”僅拘泥於“八大家”,則可以肯定,清代皇后的冊立與其家族有著很密切的關係,而“八大家”之說可作為我們研究清列後與其家族關係的一把鑰匙。

   
清代自天命初至光緒末近300年間,政治風雲變幻莫測,豪門大族的地位並非一成不變。如“八大家”中曾被太祖在天命年間封為股肱“五大臣”的瓜爾佳氏直義公費英東、董鄂氏溫順公何和理、鈕祜祿氏宏毅公額宜都的家族等,都經歷了一個由盛至衰的過程。
    清代28位皇后,來自博爾濟吉特氏等14個姓氏的家族。後族的命運與“八大家”的命運相同,隨著朝代的更迭,也經歷了盛衰之變。而大族的盛與衰,又與清廷在當時的境況與需求聯繫在一起。後金與清初二朝,政權處於初創階段,戰事頻仍。凡能在維護與鞏固清政權的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家族,即使非“八大家”,也會在朝中獲取顯赫地位,甚至成為後族。這在後金與清初冊立皇后的一系列活動中是很明顯的。到了清末,由於葉赫納拉氏慈禧的主政,後族操縱皇后的冊立,表現得就更為直接。另外,有些皇后得以繼立,與她們的家族在朝中的顯赫地位與作用息息相關。


   
太宗皇太極嫡後博爾濟吉特氏孝端,為蒙古科爾沁部親王莽古思之女。天聰年間,後金的主要任務是統一漠南蒙古各部,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成為後金的主要支持者。皇太極在崇德元年制定內廷五宮制時,在眾多的妃嬪中果斷地選擇了博氏一門的孝端、莊妃、宸妃姑侄三人,同時為五宮人選,孝端嫁皇太極時間最長,且為莊、宸二妃之姑,在博氏家族中影響大,被定為中宮嫡皇后,而宸妃儘管最受皇太極寵愛,也只被封為關睢宮宸妃。

   
順治廢後博爾濟吉特氏與繼後孝惠,分別冊立于順治八年與十一年。在政權尚不穩固的入關之初,清廷不能離開蒙古諸部的支持。這兩次冊後,由多爾袞與孝莊一手包辦,將孝莊母家姑侄二人娶入皇宮,出現了所謂親上加親的皇后,蒙古科爾沁部蒙古成了清廷有力的大後方。

   
康熙嫡後赫舍裡氏孝誠,其家族主要成員在後金時期就已是朝中名仕。孝誠的曾叔祖希福巴克什為太宗皇太極的首席文官,掌管史籍的翻譯編繤與典制的制訂,官至弘文院大學士。祖父索尼,在皇太極病亡,改朝易代時諸王的嚴重衝突中,維護了皇帝所轄兩黃旗的利益,保證了皇權順利地過渡到皇太極之子手中。進入多爾袞攝政期後,兩黃旗與多爾袞正白旗的衝突,使這個家族遭到革職籍家的厄運。唯其如此,在多爾袞被追黜後,赫氏家族才受到償還家產、加官晉爵的禮遇,同時,也為數年後順治帝臨終托孤,索尼成為首選輔臣鋪墊了道路。在康熙沖齡即位,輔臣鱉拜擅權專政,皇權一度不穩的情況下,倘非赫氏家族的耿耿忠心(孝誠的三叔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曾參與康熙智擒鱉拜的絕密計畫),清初的政治局面就有可能顯現另一種景象。康熙以孝誠為大婚嫡皇后,完全是這個家族世代為皇室倚持重臣之故。大婚以後,皇室對赫氏家族器重有加。但自孝誠叔父索額圖獲罪,其家族成員或以株連問罪,或以小隙奪官,這個家族如樹倒猢猻散,再也未能興複起來。

   
康熙的第一位繼立皇后鈕祜祿氏孝昭,也是由於家族在朝中的顯赫地位才得到鳳冠。鈕祜祿氏一門自太祖時就與皇室重重聯姻,幾成一家。孝昭之父遏必隆,為太祖時五大臣之一宏毅公額宜都之子,其母為太祖四公主。額宜都有子16人,個個驍勇善戰,在以征戰為主要政治活動的後金與清初時期,他們均為朝中重臣,遏必隆由此也為順治托孤四輔臣之一。在康熙與鱉拜的較量中,很關鍵的一步是使遏必隆保持中立。利用選秀女之機,將遏必隆的兩個女兒先後納入宮中,既難為人抓住口實,又是合情合理地利用鈕祜祿氏家族力量的有效途徑。果然在鱉拜最囂張時,遏必隆沒有助紂為虐,而是“緘默不言”。【5】在鼇拜獲罪後,雖有大臣彈劾遏必隆,但康熙還是予以相當的寬宏,“念其無結黨之事,止革去太師銜,並將後賜之一等公革去。”【6】然很快就複賜一等公品級。其入宮的大女先封為妃,十六年一躍而為皇后,二女在孝昭死後也被封為貴妃。為表示對這個家族的重視,康熙還待命為遏必隆建家廟,並禦制碑文:“念爾勳舊大臣,兼核歷朝典則,落成之日,用錫豐碑。昭國家不忘故舊之恩。亦皇后永懷顧複之念。”【7】

   
清代立後受後族直接幹予的,還有清末同治與光緒二帝的大婚。關於孝欽(慈禧)操縱此二帝選後的情況,已有多人論及,故不贅述。

[ 本帖最後由 blackdog 於 2010-3-27 13:43 編輯 ]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上網買餸菜包 - 15分鐘完成3餸1湯。不同的健康無味棈餸包,無需洗,切及調味。為你省卻2-3小時煮飯前期的準備功夫。下午3點前落單,最快明天送貨。
四、立后與皇后母家姓氏門第
    清代自雍正朝後,進入守成階段,皇后的冊立與政局的關係開始拉開距離。從雍正至咸豐,五朝均為成年皇子即帝位。雍正朝形成了冊嫡王妃為皇后的模式。以後代代相因,立皇后成為立王妃的一種延續,在皇后人選的確立上失去了充分選擇的餘地。另一方面,由於皇權與政權的日趨穩固,皇室對大族已不過份倚重,清初的大族勢力逐漸削弱,無人具備與皇權相抗衡的能力。後族勢力的衰弱,對立後一事很難再直接介入。儘管雍、乾、嘉、道、咸五帝皇后,不少仍都來自大族,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後族已不能形成朝中政治集團。換言之,這一時期立後的背景,與皇權不穩的清初與清末時相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政治色彩減弱,後族的主動參與降至最低。立後對於後族的意義一般限於門第高下、姓氏是否匹配這個層面。
    在這一背景下所立之後,有由嫡妃冊立或由嫡妃追諡的5位皇后,還有繼立的4位皇后。
    清代第一位由嫡妃冊立的皇后是雍正嫡皇后烏拉納拉氏孝敬,其嫁年不詳,但在康熙三十六年時為胤禎生長子。而此時,胤禎僅是個尚未封藩建府的普通皇子(他于得子後第2年才獲一生中第一個爵位--貝勒)。孝敬父費揚古祖上與“八大家”中烏拉納拉氏布占泰同居一地,不過,一方面不能明確費揚古家族與布占泰家族有否血緣關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布占泰家族在被後金征服後,隨著其侄女太祖大妃烏拉納拉氏的殉葬以及親子多爾袞的失勢,一直未能出任清廷重臣,作為同姓氏的孝敬之父費揚古,最高官銜也不過為步軍統領、內大臣,並非當朝權貴。孝敬先為皇子嫡妃,後為皇后,不在母家的門第,而在母家為滿洲大姓氏族。【8】


   
乾隆嫡後富察氏孝賢,于雍正五年被冊為皇子弘曆嫡妃。孝賢母家雖不為“八大家”,但屬滿洲大族。孝賢之父李榮保的地位並不很高,可是李榮保祖、父、兄都是朝廷要員。祖父哈什屯為順治初年議政大臣,忠心捍衛皇權,敢於與攝政王多爾袞對抗,父米思翰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他繼承祖風,也曾為維護皇權與輔臣鼇拜周旋。兄馬奇為康熙朝理藩院尚書、二等伯爵。雍正為弘曆娶富察氏家族中地位最微的李榮保之女為嫡妃,是看中了這個家族的名望,希冀博得“鐘祥勳族,秉教名宗”之譽。而富察氏家族也不負皇恩,成為後族以後,接連出幾名重臣。

   
嘉慶嫡後喜塔拉氏孝淑,祖上阿塔在後金時期僅為正白旗包衣,其家族繁衍七、八代後,至嘉慶朝,孝淑之父和爾敬額也不過才是名總管內務府大臣,【9】並非豪門大族。孝淑於乾隆三十九年被冊為顒琰嫡妃。從她出身內務府包衣家庭以及成婚時顒琰年僅14歲的情況分析,這次婚姻應是經由選秀女途徑為皇子所指的婚姻,與女方家族背景及朝中政治毫無關聯。而到顒琰受禪繼帝位時,太上皇弘曆僅是依冊嫡妃為皇后之成例,命嘉慶立孝淑為後,似乎並未考慮孝淑母家門第之高下。因此,儘管孝淑出身包衣,也還是戴上了皇后的鳳冠。

   
道光與咸豐父子二人為皇子時所冊的嫡妃,在他們繼帝位前都已病亡。道光之鈕祜祿氏孝穆後,于嘉慶元年旻甯15歲時被冊為嫡妃,十三年病亡。道光繼帝位後,追諡鈕祜祿氏為孝穆後。孝穆父布彥達賚為“八大家”中額宜都六世孫【10】。分析嘉慶為旻寧選此出自“八大家”的鈕祜祿氏為嫡妃的原因,與嘉慶欲密立旻甯為儲君的思想有關。嘉慶帝僅生過5子,長子于乾隆四十五年殤,二子即旻寧,三子綿愷生於乾隆六十年,四子綿忻生於嘉慶十年,五子綿愉生於嘉慶十九年。而在旻寧被立為儲君的嘉慶四年,嘉慶帝僅2位皇子可以考慮,事實上,只有旻寧是唯一合適人選。因此,嘉慶元年為旻寧選嫡妃實際上潛合有預選皇后之意,嫡妃母家門第則必得認真考慮。鈕祜祿氏家族伴隨著清廷自額宜都起至布彥達賚。轟轟烈烈已延續六代。儘管雍正朝後再未形成政治集團,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個家族依舊名聲顯赫,對選後立後來說,“誕自名門”、“纘纓望族”這一意義顯然是具備的。

   
咸豐孝德後薩克達氏于道光二十七年指婚給16歲的皇子奕詝為嫡妃。其父富泰為太僕寺卿。奕詝在婚前頭一年已被秘密立為皇儲,為他所選嫡妃亦即未來的皇后,按照常理,即使母家門第不顯,氏族名望必高。如昭槤所說:“滿洲舊俗,凡所婚娶,必視其氏族之高下。初不計其一時之貧富。”【11】薩克達氏雖不如八大家姓氏昭著,但也屬滿洲大族,因此,小小的太僕寺卿竟也堂而皇之地攀上了皇親。

   
雍正至咸豐5帝,除雍正生前僅立過1位皇后外,其餘4帝均有繼立皇后,有的還不止1位。繼立的皇后為乾隆之繼後納拉氏、嘉慶之繼後鈕祜祿氏孝和、道光之一繼後佟佳氏孝慎、二繼後鈕祜祿氏孝全、咸豐之繼後鈕祜祿氏孝貞。繼立皇后與冊嫡皇后的情況有些相近之處,其選擇餘地較追諡皇后大,這種選擇集中表現在後族的姓氏上。

   
乾隆繼後烏拉納拉氏,原是乾隆為寶親王時之側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晉貴妃。孝賢皇后病逝,中宮虛位,當時六宮妃嬪,以嫻貴妃烏拉納拉氏與純貴妃蘇氏的地位為最高。儘管蘇氏任寶親王側福晉及誕育子嗣都早於烏拉納拉氏,但烏拉納拉氏屬滿洲大姓氏族,蘇氏僅為普通漢籍平民之女,皇后的鳳冠勢必落到烏拉納拉氏頭上。烏拉納拉氏之繼立為皇后,是清朝後妃制度走向規範化的體現。順、康、雍三帝,僅康熙繼立過皇后,以後中斷,繼立皇后未成規制。因此,在冊立烏拉納拉氏為皇后時,乾隆特別標榜“應效法聖祖成規,即以嫻貴妃納拉氏繼體坤寧。”【12】自此,這種作法才成定制。烏拉納拉氏的結局並不完滿,因忤逆于皇帝,死後僅以皇貴妃禮安葬,且無諡號。

   
嘉慶繼後鈕祜祿氏孝和,于嘉慶二年在嫡後孝淑死後奉太上皇諭冊封為後。孝和得以繼位中宮,固然與她在嘉慶元年冊封時的地位有關--孝和為僅次於皇后孝淑的貴妃,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姓氏出身。顒琰為皇子時,入侍藩邸者,以年份和生育情況論,嫡後孝淑最早,其次是誠妃劉佳氏、瑩嬪侯佳氏,最晚才是孝和。孝和生於乾隆四十一年。入侍藩即時間不詳,17歲(乾隆五十八年)初育皇七女。顯然,母家門第低下且為漢軍的諴妃和瑩嬪的名次不可能列前,孝和雖入宮晚,又小嘉慶16歲,但作為八大家中宏毅公鈕祜祿氏額宜都六世孫女(孝和之父恭阿拉為額宜都五世孫)。【13】在後妃中的排位當然名列第二。可以說,是名聲顯赫的鈕祜祿氏家族,使孝和第一次冊封就成為貴妃,當中宮虛位以待時,她未經皇貴妃之階就一步登上皇后之位。

   
道光帝繼後佟佳氏孝慎,早在道光為皇子時,于嫡妃鈕祜祿氏孝穆死後,便以其高貴的出身--孝慎父杭州將軍舒明阿為康熙舅佟國維之元孫【14】成為頂替孝穆嫡妃位置的繼妃。旻甯繼帝位冊封皇后,依規制,嫡妃孝穆被追諡為皇后,而原為繼妃的佟佳氏孝慎自然成為繼後。
    道光帝另一位繼後鈕祜祿氏孝全是孝慎病逝後妃嬪中地位最高者,她被封為貴妃已有8年,緊隨其後的是當時尚任靜妃的博爾濟吉特氏孝靜。孝全母家與宏毅公額宜都同姓同族,雖無資料判明屬其後裔,但孝全之父頤齡是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其家族與皇室的關係應是相當密切的。而孝靜母家僅為蒙古下五旗。無論從個人地位還是家族名望來說,都只能是孝全繼任皇后。


   
咸豐繼後鈕祜祿氏孝貞,于咸豐二年十月冊封為皇后。是年二月咸豐第一次冊封妃嬪,當時僅貞嬪(孝貞)、雲貴人與英庶妃3人受封,以孝貞的等級為最高。孝貞母家與宏毅公額宜都同姓同旗,其父穆楊阿是廣西右江道,姓氏與地位都遠比雲、英二人高。顯然,貞嬪應是皇后的候選人。貞嬪于五月晉為貞貴紀,十月立為皇后。

   
至於因嗣皇帝生母的背景而獲皇后之稱的孝慈、孝莊、孝康、孝恭、孝聖、孝儀、孝欽諸後。其家族對她們獲取鳳冠的意義僅在於能否為她們入宮鋪平道路,而能否為皇帝生育子嗣,其親子又能否承繼大統,則完全在個人的境況與機遇了。

   
皇太極母葉赫納拉氏孝慈,為葉赫部長楊吉努之女,萬曆十六年,作為建州女真與葉赫女真結軍盟的條件,14歲的孝慈嫁與努爾哈赤。孝慈一生僅生皇太極一子,且於29歲便病逝。她在努爾哈赤妻妾中的地位與作用均不突出。在孝慈與努爾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間,正是努爾哈赤積極向外擴張,統一女真各部,收降一部納娶一妃的輝煌時期。為了政治需求,努爾哈赤寧願立才娶二年的少女烏拉納拉氏為大妃,而直到孝慈去世,也不願明確給她妻妾中的最高地位--大妃的名份。孝慈在崇德元年才被追諡為太祖高皇后,並不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的天聰年間隨即追諡,也足見倘不是皇太極高度集權,南面稱孤,孝慈便不可能得到皇后之稱。

   
順治母孝莊,由於其母家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為後金時期牢固的盟友,13歲便嫁給皇太極。雖然她為皇太極生了第九子福臨,但若無皇太極逝後朝中的權力爭鬥,陰錯陽差地使皇位繼承權錯過八位年長的皇子落到幼小的九子福臨頭上,孝莊是不可能得到皇后之稱的。

   
康熙母佟佳氏孝康,得到皇后之稱的道路與孝莊如出一轍。她同樣以母家勢力先為順治之妃,並生皇三子玄燁。孝康之祖佟養性於天命年間率族歸順,為三等輕車都尉,追贈一等公;叔祖佟養正娶太祖子阿拜之女,賜號施吾裡額附;父佟圖賴任兵部尚書,“身經百戰,體遍創傷”,加太子太保;兄弟佟國綱、佟國維亦效力軍前。佟佳氏一族對清廷的創建立有汗馬之功,但是,對於佟佳氏獲皇后之稱,順治若在天有靈,卻難以接受。無論是佟佳氏還是玄燁當年均不在他心上。僅僅因順治23歲便死于天花,玄燁恰又得過天花,而皇室又不願將皇權轉讓給旁支這個機緣,才使玄燁得以繼位,佟佳氏獲皇后之稱。

   
因親子繼統得到皇后之稱的雍正母吳雅氏孝恭情況略有不同。差別不在母家對清廷有否重要作用,而在親子謀取皇權的能力。孝恭後吳雅氏門第卑微,為內務府包衣。【15】身為包衣大之後的吳雅氏孝恭,經由選秀女之途進入宮中,於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禎,十九年被冊為德嬪,二十年晉為德妃,此後40年間再無升遷,直至胤禎繼帝位,吳雅氏死後被追諡為孝恭仁皇后。

   
在追諡的皇后中,乾隆母鈕祜祿氏孝聖、嘉慶母魏佳氏孝儀、同治母葉赫納拉氏孝欽三者的情況相近,無論是在嗣皇帝繼位還是追諡皇帝生母為先帝之後諸事,都不存在歧義,因此,她們被追諡為皇后,未經任何風波與周折。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每日5分鐘,英文Level Up秘技大公開! - 登記全新每日英語,內容豐富又實用
五、皇帝個人因素導致的立

上文已述,冊立皇后是一種政治行為,但這種行為又有別於一般的政治制度,它建立在夫妻關係的人倫基礎之上,也就難以避免地涉及夫妻雙方的感情。皇帝所處的是一個多妻制家庭,眾多的妃嬪中誰能登上皇后的寶座,顯然並不取決於她們的主觀願望,而是取決於制度,取決於皇帝本人的感情與能力。清列後中,有4位是由皇帝個人力量的推動而被立為後的。這種個人的力量,有夫妻間愛情的動力,也有名份的需求。


   
出於愛情被立為後的有二位,一位是順治孝獻後董鄂氏,一位是康熙孝懿後佟佳氏。前者已有多篇文章論及,此不贅述。後者孝懿,與康熙是親姑舅兄妹,孝懿之父佟國維是孝康幼弟、康熙舅父。佟佳氏一族與皇室有多重紐帶聯繫。孝懿成為康熙第二位繼立皇后,其家族勢力固然重要,但若無康熙對她的感情,也不會有康熙這第三次立後。

   
康熙嫡後孝誠死於十三年,十六年繼立的皇后鈕祜祿氏孝昭很快即逝,此後“中宮久虛”,長達12年,直到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孝懿臨死前,才匆匆為孝懿行冊立中宮之禮。
    孝懿之所以在死前被冊為皇后,康熙說是“奉皇太后慈諭:皇貴妃佟氏孝敬性成,淑儀素著,鞠育眾子,備極恩勤,今忽爾遘疾,勢在頻危,予心深為軫惜,應即立為皇后,以示寵褒。”【16】應該說,這是康熙借皇太后之口說出了自己一直不便說的話。


   
孝懿佟佳氏入宮時間不詳,第一次出現時身份就很高,是在康熙十六年,其時為玄燁即位後首次大規模冊封妃嬪,佟佳氏被封為貴妃,僅次於同時被冊的皇后鈕祜祿氏孝昭。康熙二十年,後宮第二次“調級”,佟佳氏被晉為皇貴妃,代理皇后,主六宮事。從佟佳氏升遷可以看出,康熙對她是相當寵愛的,稱她“溫惠恭良,壼儀茂著”。也就是說。佟佳氏從皇貴妃升至皇后,不存在她本人品格上的障礙,僅是時間問題。不想這一次晉升竟一拖8年,直到佟佳氏彌留之際。這8年間,“九卿諸臣屢以冊立中宮上請”,但康熙卻“朕心少有思維,遷延未許。”【17】我們不知道康熙“思維”什麼,又為何“遷延”,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絕非政治原因。此時佟佳氏一門都為朝廷重臣,孝懿伯父佟國綱為國捐軀,父親佟國維被皇帝正式尊稱為“舅舅佟國維”。而上述    “慈諭”所表述的“深為朕惜”的歉意卻反映了障礙來自康熙本人的心理--愈愛愈要克制。孝懿死後,康熙對她的感情噴發而出,他“悲從中來,不能自己,握管言情,聊抒痛悼”,寫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詩篇。玄燁痛歎孝懿之死為“驚璿霄之月墜,傷碧落之星沈。物在人亡,睹遺褂而雪涕;庭虛晝永,經垂幕以愴懷。”他悲吟:“月掩椒宮歎別離,傷懷始覺夜蟲悲。淚添雨點千行下,情割秋光百慮隨。雁斷衡陽聲已絕,魚沉滄海信難期。繁憂莫解衷腸夢,惆悵銷魂憶昔時。”【18】從這些飽含相思、追念之痛的詩句中,我們不難體會康熙對孝懿至深至愛的感情。在這種難以割捨的感情驅使下,才使康熙做出明知孝懿已入彌留之際,卻還要匆匆為她趕行冊後禮的反常舉動。這既是為愛妃,也是為他自己。

   
清代出於名份需求被追諡為皇后的,第一位是太祖努爾哈赤的大妃烏拉納拉氏孝烈。她原是烏拉部部長之女,與皇太極之母孝慈一樣遠嫁建州,也是一次軍盟的結果。面對大事擴張的努爾哈赤,烏拉部為保住疆土,只得將年僅12歲的孝烈獻給年近50的努爾哈赤,不久,孝烈被立為大紀。她生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3子。努爾哈赤死後,諸子爭權,實力強大的皇太極等人為遏止多爾袞勢力的發展,依當時女真社會尚存的殉葬之風,逼迫孝烈生殉。至此,孝烈似已“蓋棺論定”。然隨著皇權鬥爭的發展變化,死去27年的孝烈在順治七年卻突然被追諡為武皇后。此時,當初的幼子已成為手握大權的英、睿、豫三大親王,獨掌攝政權的多爾袞離皇帝之位越來越近。順治六年,多爾袞自封皇父攝政王,第二年,追諡生母烏拉納拉氏為孝烈武皇后。但隨著多爾袞後來的被追黜,孝烈也就被褫奪了諡號。

   
因名份需求被追諡為皇后的,還有道光帝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氏于道光第二繼皇后孝全死後的當年,由靜貴妃晉升為皇貴妃,咸豐五年七月病亡。孝靜之被追諡為皇后,經歷了複雜的過程。咸豐帝在其生母孝全死後由孝靜撫養長大,母子感情不薄,但是,僅感情並不能令孝靜被追諡為皇后,最重要的是孝靜親子奕訢是咸豐初年重臣,軟弱的咸豐在奕訢的屢屢要求下,只好作出讓步,打破禮制,先封孝靜為皇太后,死後又追諡為皇后。

[ 本帖最後由 blackdog 於 2010-3-27 13:43 編輯 ]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上網買餸菜包 - 15分鐘完成3餸1湯。不同的健康無味棈餸包,無需洗,切及調味。為你省卻2-3小時煮飯前期的準備功夫。下午3點前落單,最快明天送貨。
六、清代立的幾點特殊之處

我們已經討論了後族的政治地位和皇帝本人的態度對立後的作用。這一點,在中外歷史上的帝王婚姻中是具共性的。歷來帝王的婚姻都逃不出政治的窠臼,甚至到了本世紀,在愛情與王室利益中間,英王愛德華也只能擇其一。但是,清代皇后的冊立,還有一些不同之處。從“清代列後一覽表”可以看出,皇后母家的姓氏非常集中,且全部屬於滿洲上三族。這種皇后家族集中于少數貴族家庭的情況與清代特有的八旗制、清帝擇偶制及秘密立儲制直接相關。


    (
一)選秀女是皇后產生的基礎
    清代28位皇后中,屬博爾濟吉特氏一族的有孝端、孝莊、順治廢後、孝惠4後,鈕祜祿氏額宜都一族的有宏宜公孫輩孝昭、孝聖、六世孫輩孝和、七世孫輩孝穆4後,而咸豐帝之孝貞後儘管未知與額宜都的輩分關係,但同姓同旗,亦不排除同族的可能性。佟佳氏一族,出了孝康、孝懿、孝慎3後,葉赫一姓,出孝慈、孝欽、孝定3後。博、鈕、佟、葉四個姓氏的皇后,占了清後總數的50%以上。這些姓氏在滿族姓氏中位置如何呢?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以下簡稱《通譜》)載,屬滿洲的滿、蒙、漢姓氏計1114個,分列於80卷中。如果我們以每個氏族收錄人物占一卷篇幅者為滿洲大氏族的標準,則共計大姓21個【19】。清代28位皇后,除魏佳氏孝儀、吳雅氏孝恭、喜塔拉氏孝淑、阿魯特氏孝哲4人四姓外,博、鈕、佟、葉四姓皇后以及其他姓氏皇后全部出自這些大姓氏族。


   
一般來說,大姓氏族與皇后母家不一定有必然聯繫。如發生聯繫,除政治因素之外,還須具備其他一些條件,才能形成清後母家基本出自大姓氏族的局面,這個條件就是清帝擇偶所特有的選秀女制度。

   
清帝選擇配偶,是在選秀女的基礎上最後確立的。選秀女不同於歷代皇室選美,它有著嚴格的界限:“順治年間定,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秀女,每三年一次,由戶部行文八旗二十四都統、直隸各省八旗駐防及外任旗員,將應閱女子年歲,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結呈報都統,秉諮戶部,奏准日期,行文到旗,各具清冊。”【20】這個制度限定了秀女應來自“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之家。這一範圍,實際是兩大部分,一為八旗官員,一為在旗但還未經編審收入佐領的個別另(零)戶軍士與閒散壯丁。但由於八旗每三年即對買賣來的或增生的新丁進行編核收審,實際上處於零散狀態下的軍戶壯丁人數是十分有限的。可以說,秀女基本上是來自八旗官員之家。如果能探明八旗官員與大姓氏族的關係,對秀女的姓氏即能有些基本的瞭解。

   
然而,八旗官員人數繁多,情況複雜,僅《八旗通志·職官志》所開列,就有民職、在京、守陵、各省駐防等諸多類別,且數額各朝又有不同,目前尚不具備統計八旗官員姓氏的條件。所幸《八旗通志》為我們留下了八旗基層行政組織--佐領的有關資料,使我們可以就佐領姓氏的分析尋找八旗官員與大姓氏族之間關係的線索。

   
八旗組織結構,同一般呈金字塔形的社會組織結構一樣,官員的職位同數額是成反比的。八旗官員職位是都統、副都統、參領、副參領、佐領、副佐領等依次遞減,但所設職缺,卻是依次遞增。在京滿、蒙、漢八旗官員,每旗設都統1員,副都統2員,參領、副參領額缺同,每旗設16員,佐領副佐領額缺同,但卻無定數,要視壯丁多少而定。康熙年間,每旗設佐領100員【21】。要透視這眾多的佐領與姓氏間的關係,還需通過八旗建制的分析。

   
八旗基層的行政單位稱佐領(其管理者亦稱佐領,滿文稱牛錄章京),佐領下尚有驍騎校、領催及族長:“每佐領下,每設族長,管束同族之人,其獨小族,即令兼管”。【22】同族之人,必同姓氏,而佐領下非“小族”者,是在最初佐領兼族長的基礎上,隨人口繁衍,宗族分化,成為同姓氏的不同宗族。佐領與族長的關係,成為總族長與族長,或兼任族長的關係。佐領的姓氏即佐領下宗族的姓氏。

   
佐領名義上是由旗主任命,實則為世襲,絕大多數佐領世世代代掌握在同一家族手中【23】。至於什麼人能獲佐領之職,則視初建時情形而定:“國初,各部長率屬來歸,授之佐領,以統其眾者,曰勳舊佐領。率眾歸誠,功在旗,常賜戶口者,曰世管佐領。戶少丁稀,合編佐領,兩姓三姓,迭為是官者,曰互管佐領。各佐領撥出余丁,增編佐領為公中佐領。”【24】《通譜》所列大族,由於歸附早,功勳顯,往往掌握很多佐領。如鑲黃旗第一參領所屬17佐領中,屬八大家的宏毅公鈕祜祿氏額宜都的子孫,掌握9個佐領,大姓占52%;第二參領所屬17佐領中,太祖時紮爾固齊馬佳氏雅希禪子孫掌握3個佐領,直義公瓜爾佳氏費英東家族子孫掌握5個佐領,大姓占47%;第三參領所屬17佐領中,富察氏孝賢後家族成員掌握4個佐領,博爾濟吉特氏掌握4個佐領,大姓占47%。又如正黃旗第一參領所屬19個佐領中,八大家內文襄公馬佳氏圖海家族掌握2個佐領,直義公瓜爾佳氏費英東家族掌握4個佐領,孝獻皇后董鄂氏家族掌握3個佐領,大姓占47%;第三參領所屬18個佐領中,八大家內葉赫納拉氏金台石家族掌握4個佐領,孝誠皇后赫舍裡氏家族掌握4個佐領,大姓占44%,【25】等等。這表明,大姓氏族在八旗基層官員中所占比例是相當大的。

   
眾多大姓成為八旗基層官員,其家庭必為秀女的重要來源,加之選秀女是為皇室男性成員尋找配偶,不可能擺脫門第影響,大姓官員的秀女入選概率必定高於一般姓氏官員。這樣,在選秀女基礎上最後確立下來的皇后多出於大姓氏族則為順理成章之事。

    (
二)皇后必出自滿洲上三旗
    “清代皇后一覽表”表明,清后母家除個別來自八旗外部,全部出自滿洲上三旗,即正黃、鑲黃、正白三旗。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些原屬漢族,有些出身下五旗,她們是在成為皇后或皇太后以後,母家才抬入上三旗的。清人吳振棫說:“按國初各部落與漢人之歸附者,分錄滿、蒙、漢八旗,亦時有改旗……至於建立功勳或上承恩眷,則有由內務府旗抬入滿洲八旗者,有由滿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謂之抬旗。然唯本支子孫方准抬,其胞兄弟仍錄原旗。又皇太后、皇后‘闡丹’在下五旗者皆抬旗。‘闡丹’者,清語母家也”【26】


   
按吳振棫的說法,清代後妃中只有皇后和皇太后母家有抬旗之舉,實際上有的貴妃母家也被抬旗。清代皇后與貴妃母家被抬旗者計有佟佳氏孝康、吳雅氏孝恭、魏佳氏孝儀、喜塔拉氏孝淑、博爾濟吉特氏孝靜、葉赫那拉氏孝欽、高佳氏孝賢皇貴妃、金佳氏淑嘉皇貴妃8人。她們有的由漢軍抬人上三旗,有的由內務府包衣抬入上三旗,有的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清廷對後族實行抬旗始於何時?又為什麼規定後妃母家要入上三旗?只有對後族抬旗歷史甄別梳理,才會發現清廷對後妃在族別與旗分認識上的變化。

   
清代第一位被抬旗的後族為康熙母佟佳氏孝康之家。其母家原為漢軍,按乾隆“漢軍之初本系漢人”的說法,孝康應為漢族。【27】孝康被追諡為皇后是在康熙二年,但無論是當時還是以後20多年,皇室都未提出過為孝康母家抬旗的問題。這說明其時清廷並不看重皇后的族屬與旗分。至康熙二十七年,孝康之弟佟國綱才上疏,要求為本“家族籍既懇祈睿鑒,改隸滿洲。”得旨後戶部複奏:“舅舅佟國綱等,查系滿洲,理應將伊及族人歸入滿洲旗分。但查漢軍鑲黃旗舅舅佟國綱佐領及伊族人在漢軍正藍旗之十二佐領……若將伊等俱歸併滿洲旗分,則漢軍旗下壯丁缺少。應將舅舅佟國綱等仍留於漢軍旗下。現今滿洲有授為漢軍副都統、參領之例,佟氏族內文武官員仍留現任,照例長轉,其編審冊內俱開為滿洲可也。”【28】這次抬旗,嚴格意義上講,與佟氏一門出孝康、孝懿二後並無直接關係,而是由於佟氏家族成員的要求。

   
第二次後族抬旗,是康熙六十一年對孝恭後吳雅氏家族。在所有被抬旗後妃的家族史上,多少都有過一些記錄,唯獨孝恭後家族為正黃旗,在清宮文書的記載中只提屬正黃旗,毫不涉及其他。孝恭祖父額參之傳,列於《八旗通志·正黃旗滿洲世職大臣卷》:“額參,滿洲正黃旗人,姓吳雅氏,世居葉赫地方,初任布達衣大,累擢至內大臣。”雍正在為其母家頒爵的敕書中說:“仁壽皇太后曾祖額布根者,本朝舊族,創業名家。太祖高皇帝時,撫育禁庭,視同子侄。”【29】查後金與清初所有官職中,未見“布達衣大”一職,與此發音相近者,僅“包衣大”,即包衣(奴隸)之首領。聯繫到“撫育禁庭”,正是世代生活于主子家之包衣的特點。不過,若確立此說,還需旁證。關於額森的職務,《通譜》說:“額柏根,正黃旗人,世居哈達地方,國初來歸,其長額森,初任膳房總管,曆升內大臣。”【30】儘管《通譜》與《通志》中關於吳雅氏世居之處不同,但在額森職務上卻為孝恭出身包衣之家提供了旁證:膳房總管即是包衣大。這表明,孝恭出身內務府包衣家庭之說是成立的。雍正在賜敕中吹捧吳雅氏為“本朝舊族,創世名家”,無非是想掩蓋母家卑微的出身。不過,歷史真象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被掩蓋,《通志》中在涉及佐領編核時便露了馬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將鑲藍旗包衣佐領內太后之親族及阿薩納佐領內太后之親族,合編一佐領,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31】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後第四天,“旨”中所說太后應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啟。因此,旨中所說“鑲藍旗包衣佐領內太后之親族”即孝恭之親族。由此可知,孝恭母家實為鑲藍旗包衣。聯繫到雍正即位前後朝中尖銳複雜的鬥爭,他為母族帶上“正黃旗創世名家”桂冠的心態便不言而喻了。

[ 本帖最後由 blackdog 於 2010-3-27 13:44 編輯 ]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 本帖最後由 blackdog 於 2010-3-27 13:45 編輯 ]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上網買餸菜包 - 15分鐘完成3餸1湯。不同的健康無味棈餸包,無需洗,切及調味。為你省卻2-3小時煮飯前期的準備功夫。下午3點前落單,最快明天送貨。
乾隆朝的嫡后與繼后母家都為滿洲大族,不存在抬旗問題,但對貴妃母家也實行過抬旗,首次關於抬旗的上諭,即是針對貴妃:“雍正十三年九月奉旨:貴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于原隸滿洲旗分,欽此。”【32】此時雍正剛逝,乾隆初政,這條上諭所指非“先帝”貴妃。因乾隆不能對其母妃直呼“貴妃”,但當時乾隆自己僅即位數日,皇后尚未冊立,更無論貴妃。分析他在即位之初便下此諭,為的是給他的寵妃大學士高斌之女高氏晉封做準備。乾隆二年,共冊後妃5人:皇后富察氏、貴妃高氏、純妃蘇氏、嫻妃那拉氏、佳嬪金氏。皇后和嫻妃母家為滿洲大族,高、蘇、金三妃母家為漢籍,高氏曾祖“高名選,鑲黃旗人,世居遼陽地方,原隸包衣。”【33】要使包衣出身的高氏封號高於滿洲大族出身的嫻妃,確有必要做點文章,抬旗之舉便成為很恰當的措施。
    乾隆二年,在冊封高氏為貴妃的冊文中,仍稱“爾庶妃高氏,篤生名族” 【34】,這表明此時高氏家族尚未被抬旗。但是到乾隆十年,已稱“皇貴妃高佳氏”了【35】。單姓:“高”與複姓“高佳”的差別是漢姓與滿姓的差別,也是高氏家族已由鑲黃旗包衣抬入上三旗的標誌。


   
乾隆朝對後妃母家抬旗還有貴妃金氏,但她從乾隆元年始冊嘉嬪至十四年封為貴妃,冊文中都只稱“金氏”,直到嘉慶四年三月才命“淑嘉皇貴紀一族抬人正黃旗滿洲旗分”【36】。足見雍正十三年九月之上諭只是對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所言。另婉嬪陳氏、芳嬪陳氏也都被賜滿洲姓為陳佳氏。

   
至此時,清皇室為皇后母家抬旗是各有初衷,並不具共性,而後族屬漢軍或內務府包衣或下五旗者均抬入上三旗,這一共性,則始自嘉慶朝。

   
對嘉慶來說,皇后母家是否抬旗是個很突出的問題。其生母魏佳氏孝儀、嫡後喜塔拉氏孝淑,均為內務府包衣出身,倘若前朝無皇后母家抬旗之舉,嘉慶也未必非要為母后和皇后家族抬旗,但既為“祖制”,便應恪守。不過。孝儀、孝淑家族抬旗狀況卻無明確記載,只是嘉慶二十三年有對孝儀等家族漢姓改滿姓的記錄:“主位之母家,如高斌、溫布花沙布等已入滿洲旗分,均曾各賞滿洲姓氏書寫矣。唯《玉牒》內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之母家姓氏仍以單字書寫,著交宗人府於《玉牒》內孝儀純皇后之母家書寫魏佳氏,慧賢皇貴妃之母家書寫高佳氏,淑嘉皇貴紀之母家書寫金佳氏。” 【37】

   
孝儀出身為漢籍,已有嘉慶明諭,但旗分在官文書記載中不一。《通譜》中說屬正黃旗包衣,其祖上“魏氏綬恩,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瀋陽地方,歸來年份無考,其曾孫五十一,原任內務府總管,元孫清泰(即孝儀父),現任內管領。”【38】《八旗通志》中亦說屬正黃旗包衣:“滿洲正黃旗包衣第一參領 ……第三管領,系康熙三十四分立,以包衣大武士宜(即五十一)管理,武士宜升任內務府總管,以包衣大泰清管理。”【39】但《清史稿·外戚表》中卻說屬鑲黃旗。聯繫到雍正十三年九月:“著出包衣,入于原隸滿洲旗分”的關於抬旗上諭以及孝淑母家由正白旗包衣抬入正白旗的情況,可知孝儀母家被抬入的應為正黃旗。

   
孝淑家族原屬正白旗包衣:“阿塔(孝淑高祖),正白旗包衣人,昂果都理巴彥同族,世居長白山地方,國初來歸。”【40】其母家何時抬旗不詳。孝儀于乾隆三十年晉皇貴妃,四十年逝,直至六十年因乾隆禪位嘉慶而被追諡為皇后,冊文中仍稱“懿皇貴妃魏氏”,未見抬旗。儘管她們的家族抬旗時間不詳,但從嘉慶對他絕大多數漢紀均賜滿洲姓,順康雍乾四朝僅個別漢妃改滿洲姓看,為出身漢籍或內務府包衣之家的後妃家族拾旗至此已成定勢。

   
嘉慶朝後,母家被抬旗的皇后還有恭親王奕訢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孝靜:“咸豐五年十月諭:孝靜皇后丹闡著抬入正黃旗滿洲。”【41】自何旗拾入未詳。葉赫那拉氏孝欽:“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諭: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42】其母家原屬鑲藍旗。【43】阿魯特氏孝哲:“同治十一年十月乙卯懿旨:皇后之母家抬入鑲黃旗滿洲……十一月癸未諭內閣:正藍旗蒙古都統靈桂等奏皇后母家抬旗請旨辦理一折,著將崇綺本身一支抬入鑲黃旗滿洲。”【44】據此,可知孝哲母家原為蒙古正藍旗。


   
在清后母家抬旗歷史中,雖無明文表述,卻隱含著皇室對漢籍、內務府包衣及下五旗的鄙視。個中緣由很顯見:清代特有的八旗組織是在主與奴為社會基本關係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結構,每旗中,旗主對旗下人擁有人身權力,而直轄于天子的上三旗又是下五旗之主。至於由包衣組成的內務府正黃、鑲黃、正白三旗,本身就是為皇家服務的奴隸機構。隨著朝代的演進,滿漢間、各旗間的通婚勢在難免,然八旗結構的制約,使主權、尊卑的關係並不因進入宮門得以改變。皇后作為掌管後宮之主的皇帝嫡妻,必須“出自名門”,方能與帝輝映。前述清後產生的諸種途徑又無法確保其家族必然高貴,抬旗遂成為不費周折的兩全之法。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上網買餸菜包 - 15分鐘完成3餸1湯。不同的健康無味棈餸包,無需洗,切及調味。為你省卻2-3小時煮飯前期的準備功夫。下午3點前落單,最快明天送貨。
(三)立后與立儲無關
    在宗法制社會中,以皇后為嫡、妃嬪為庶的重要原因在於皇位的傳承制度。自嫡長子繼承制逐步確立後,皇后與儲君便成為一對以“母以子貴,子以母立”為依存關係的特殊母子。皇后若未能生子,保住後位的辦法,常常或是過繼他人一子,或將某皇子之母殺掉。呂不韋將懷有身孕的寵姬獻給秦莊襄王,宋真宗劉皇后無子殺李忘記,而將其子視為己出……歷代宮闈中一幕幕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的戲劇,少有不是以立後立儲為主題展開的。而這些圍繞立後與立儲釀成的撕殺,又往往以後族外戚為前臺主力或幕後決策。
    清代皇后與儲君的關係不同於歷朝。清代儲君的確立與傳位制度的形成經歷了天命時期“八貝勒共理國政,共舉國主”【45】至雍正提出秘密立儲一百多年的歷史。其間太宗、順治與康熙三帝都明諭立過皇太子,前二位皇太子,皇太極立宸妃之子、順治立董鄂妃之子,完全是因為皇帝對其母之寵愛而立,一方面,此二妃都未待二位太子繼位就過早死去;另一方面,當時彌漫在後金與清初皇室中的仍是遊牧狩獵民族固有的以實力決勝負的氣氛,而中原地區以制度確保皇權過渡的作法在最高統治層中幾乎沒有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皇后與儲君就建立不起必然的聯繫。皇太極十分真誠地立無子的孝端為皇后,又十分真誠地立宸妃之子為太子便是明證。順治朝的情況也是如此。順治帝廢皇后的理由與歷代廢後差別很大,並非指責皇后未曾生子,只是強調“好奢多妒無能”。無怪漢大臣紛紛上疏反對:“我皇后正位三年,未聞顯有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46】


   
皇后與太子出現聯繫是康熙朝。康熙七年立嫡長子即孝誠皇后所生之2歲的允礽為太子,這完全是照搬中原地區歷朝立嫡長子為太子的作法,但它與在八旗制基礎上形成的諸王林立,擁兵自重的清廷傳統卻是不相容的。儘管仁慈的康熙對兒子們個個都傾注了心血,無奈年長的皇子大都封藩建府,握有重兵,擁有佐領,怎會把只憑生母差異便輕易獲得儲位的允礽放在眼中?康熙朝皇室出現仲昆殘殺的場面是很正常的。事實已證明,滿民族的固有文化接受不了嫡長子繼承制,為了避免再度出現康熙朝的慘劇,雍正想出了秘密立儲的妙計,從根本上切斷了皇后與儲君的聯繫。

   
在歷朝的建儲史上,常有外戚干預的現象,其實質大都是外戚企圖通過皇后控制皇儲,進而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清王朝基本上無此現象,這固然與清帝多數自強有關,但同時與特殊的立儲制度也直接關連--儲君之母不知為何人,外戚便失去了干預的目標。因此,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這一立後與立儲無關的極為特殊的現象。

   
經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皇后的內涵,確實大大超出了“帝妻”之意。首先,皇后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最高代表,最嘉儀範。皇權對女性品格與行為的規範,常常經由皇后的有關資訊傳遞。所謂“城中喜高髻,四方高一尺,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歷來如此。通過冊後禮向天下宣示皇后“度嫻禮法,柔嘉表範,恭儉克勤,誠孝鞠子”等操行品德,是發揮皇后政治作用的有效途徑。另外,皇后是皇室與朝中政治集團間一條無可替代的紐帶。通過這條紐帶,在某種條件下,政治集團可以操縱皇室,而條件更動之後,皇室亦要以此紐帶控制政治集團,從而改變朝政局面。因此,確立皇后人選往往成為朝中各派勢力關注的焦點。而清代特有的八旗制度以及由此制度衍生出的清帝擇偶方式,又形成了清代皇后多出自八旗大姓氏族的局面。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提升 DSE 英文? 登記立即幫你免費預測DSE成績,為考試作出最佳部署!
【1】因清列後姓氏多有重複,本文以皇后諡號代名。
    【2】【3】【34】《皇朝文獻通考》卷241。
    【4】【11】《嘯亭雜錄》卷10。
    【5】【6】【7】《八旗通志》卷142。
    【8】關於姓氏的重要性,詳見注【19】。
    【9】《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43。
    【10】《清史稿》阿裡袞傳。
    【12】《清高宗實錄》卷318。
    【13】《清列朝後紀傳稿》下,頁50。
    【14】《清史稿》“外戚傳”。
    【15】【31】《八旗通志》卷4。
    【16】【17】《清聖祖實錄》卷141。
    【18】《清聖祖禦制文二集》。
    【19】《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所列大姓氏族為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馬佳氏、董鄂氏、他塔拉氏、伊爾根覺羅氏、舒舒覺羅氏、通顏覺羅氏、佟佳氏、那木魯氏、富察氏、完顏氏、兀紮喇氏、兆佳氏、薩克達氏、烏蘇氏、巴雅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章佳氏等。
    【20】《大清會典事例》卷154。
    【21】《八旗通志》卷17。
    【22】【23】【25】《八旗通志》卷3。
    【24】【26】
《養吉齋叢錄》卷1。

    【27】參見鄭天挺《清代皇室氏族及血系》,載《探微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
    【28】《八旗通志》卷143。
    【29】《八旗通志》卷150。
    【30】《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29。
    【32】【33】【38】《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74。
    【35】《清高宗實錄》卷233。
    【36】《清仁宗實錄》卷40。
    【37】《清仁宗實錄》卷338。
    【39】【40】《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40。
    【41】《清文宗實錄》卷179。
    【42】《清穆宗實錄》卷131。
    【43】關於慈禧母家屬鑲藍旗,參見俞炳坤《慈禧家世》載《西太后》,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44】《清穆宗實錄》卷342。
    【45】《滿文老檔》“天命七年卷”。
    【46】《清世祖實錄》卷77。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TOP

立即免費訂閱每周10分鐘英文小貼士 - 一個 Email 輕 鬆學識工作英語、旅遊英語及日常英語!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2025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