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后與皇后母家姓氏門第
清代自雍正朝後,進入守成階段,皇后的冊立與政局的關係開始拉開距離。從雍正至咸豐,五朝均為成年皇子即帝位。雍正朝形成了冊嫡王妃為皇后的模式。以後代代相因,立皇后成為立王妃的一種延續,在皇后人選的確立上失去了充分選擇的餘地。另一方面,由於皇權與政權的日趨穩固,皇室對大族已不過份倚重,清初的大族勢力逐漸削弱,無人具備與皇權相抗衡的能力。後族勢力的衰弱,對立後一事很難再直接介入。儘管雍、乾、嘉、道、咸五帝皇后,不少仍都來自大族,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後族已不能形成朝中政治集團。換言之,這一時期立後的背景,與皇權不穩的清初與清末時相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政治色彩減弱,後族的主動參與降至最低。立後對於後族的意義一般限於門第高下、姓氏是否匹配這個層面。
在這一背景下所立之後,有由嫡妃冊立或由嫡妃追諡的5位皇后,還有繼立的4位皇后。
清代第一位由嫡妃冊立的皇后是雍正嫡皇后烏拉納拉氏孝敬,其嫁年不詳,但在康熙三十六年時為胤禎生長子。而此時,胤禎僅是個尚未封藩建府的普通皇子(他于得子後第2年才獲一生中第一個爵位--貝勒)。孝敬父費揚古祖上與“八大家”中烏拉納拉氏布占泰同居一地,不過,一方面不能明確費揚古家族與布占泰家族有否血緣關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布占泰家族在被後金征服後,隨著其侄女太祖大妃烏拉納拉氏的殉葬以及親子多爾袞的失勢,一直未能出任清廷重臣,作為同姓氏的孝敬之父費揚古,最高官銜也不過為步軍統領、內大臣,並非當朝權貴。孝敬先為皇子嫡妃,後為皇后,不在母家的門第,而在母家為滿洲大姓氏族。【8】
乾隆嫡後富察氏孝賢,于雍正五年被冊為皇子弘曆嫡妃。孝賢母家雖不為“八大家”,但屬滿洲大族。孝賢之父李榮保的地位並不很高,可是李榮保祖、父、兄都是朝廷要員。祖父哈什屯為順治初年議政大臣,忠心捍衛皇權,敢於與攝政王多爾袞對抗,父米思翰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他繼承祖風,也曾為維護皇權與輔臣鼇拜周旋。兄馬奇為康熙朝理藩院尚書、二等伯爵。雍正為弘曆娶富察氏家族中地位最微的李榮保之女為嫡妃,是看中了這個家族的名望,希冀博得“鐘祥勳族,秉教名宗”之譽。而富察氏家族也不負皇恩,成為後族以後,接連出幾名重臣。
嘉慶嫡後喜塔拉氏孝淑,祖上阿塔在後金時期僅為正白旗包衣,其家族繁衍七、八代後,至嘉慶朝,孝淑之父和爾敬額也不過才是名總管內務府大臣,【9】並非豪門大族。孝淑於乾隆三十九年被冊為顒琰嫡妃。從她出身內務府包衣家庭以及成婚時顒琰年僅14歲的情況分析,這次婚姻應是經由選秀女途徑為皇子所指的婚姻,與女方家族背景及朝中政治毫無關聯。而到顒琰受禪繼帝位時,太上皇弘曆僅是依冊嫡妃為皇后之成例,命嘉慶立孝淑為後,似乎並未考慮孝淑母家門第之高下。因此,儘管孝淑出身包衣,也還是戴上了皇后的鳳冠。
道光與咸豐父子二人為皇子時所冊的嫡妃,在他們繼帝位前都已病亡。道光之鈕祜祿氏孝穆後,于嘉慶元年旻甯15歲時被冊為嫡妃,十三年病亡。道光繼帝位後,追諡鈕祜祿氏為孝穆後。孝穆父布彥達賚為“八大家”中額宜都六世孫【10】。分析嘉慶為旻寧選此出自“八大家”的鈕祜祿氏為嫡妃的原因,與嘉慶欲密立旻甯為儲君的思想有關。嘉慶帝僅生過5子,長子于乾隆四十五年殤,二子即旻寧,三子綿愷生於乾隆六十年,四子綿忻生於嘉慶十年,五子綿愉生於嘉慶十九年。而在旻寧被立為儲君的嘉慶四年,嘉慶帝僅2位皇子可以考慮,事實上,只有旻寧是唯一合適人選。因此,嘉慶元年為旻寧選嫡妃實際上潛合有預選皇后之意,嫡妃母家門第則必得認真考慮。鈕祜祿氏家族伴隨著清廷自額宜都起至布彥達賚。轟轟烈烈已延續六代。儘管雍正朝後再未形成政治集團,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個家族依舊名聲顯赫,對選後立後來說,“誕自名門”、“纘纓望族”這一意義顯然是具備的。
咸豐孝德後薩克達氏于道光二十七年指婚給16歲的皇子奕詝為嫡妃。其父富泰為太僕寺卿。奕詝在婚前頭一年已被秘密立為皇儲,為他所選嫡妃亦即未來的皇后,按照常理,即使母家門第不顯,氏族名望必高。如昭槤所說:“滿洲舊俗,凡所婚娶,必視其氏族之高下。初不計其一時之貧富。”【11】薩克達氏雖不如八大家姓氏昭著,但也屬滿洲大族,因此,小小的太僕寺卿竟也堂而皇之地攀上了皇親。
雍正至咸豐5帝,除雍正生前僅立過1位皇后外,其餘4帝均有繼立皇后,有的還不止1位。繼立的皇后為乾隆之繼後納拉氏、嘉慶之繼後鈕祜祿氏孝和、道光之一繼後佟佳氏孝慎、二繼後鈕祜祿氏孝全、咸豐之繼後鈕祜祿氏孝貞。繼立皇后與冊嫡皇后的情況有些相近之處,其選擇餘地較追諡皇后大,這種選擇集中表現在後族的姓氏上。
乾隆繼後烏拉納拉氏,原是乾隆為寶親王時之側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晉貴妃。孝賢皇后病逝,中宮虛位,當時六宮妃嬪,以嫻貴妃烏拉納拉氏與純貴妃蘇氏的地位為最高。儘管蘇氏任寶親王側福晉及誕育子嗣都早於烏拉納拉氏,但烏拉納拉氏屬滿洲大姓氏族,蘇氏僅為普通漢籍平民之女,皇后的鳳冠勢必落到烏拉納拉氏頭上。烏拉納拉氏之繼立為皇后,是清朝後妃制度走向規範化的體現。順、康、雍三帝,僅康熙繼立過皇后,以後中斷,繼立皇后未成規制。因此,在冊立烏拉納拉氏為皇后時,乾隆特別標榜“應效法聖祖成規,即以嫻貴妃納拉氏繼體坤寧。”【12】自此,這種作法才成定制。烏拉納拉氏的結局並不完滿,因忤逆于皇帝,死後僅以皇貴妃禮安葬,且無諡號。
嘉慶繼後鈕祜祿氏孝和,于嘉慶二年在嫡後孝淑死後奉太上皇諭冊封為後。孝和得以繼位中宮,固然與她在嘉慶元年冊封時的地位有關--孝和為僅次於皇后孝淑的貴妃,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姓氏出身。顒琰為皇子時,入侍藩邸者,以年份和生育情況論,嫡後孝淑最早,其次是誠妃劉佳氏、瑩嬪侯佳氏,最晚才是孝和。孝和生於乾隆四十一年。入侍藩即時間不詳,17歲(乾隆五十八年)初育皇七女。顯然,母家門第低下且為漢軍的諴妃和瑩嬪的名次不可能列前,孝和雖入宮晚,又小嘉慶16歲,但作為八大家中宏毅公鈕祜祿氏額宜都六世孫女(孝和之父恭阿拉為額宜都五世孫)。【13】在後妃中的排位當然名列第二。可以說,是名聲顯赫的鈕祜祿氏家族,使孝和第一次冊封就成為貴妃,當中宮虛位以待時,她未經皇貴妃之階就一步登上皇后之位。
道光帝繼後佟佳氏孝慎,早在道光為皇子時,于嫡妃鈕祜祿氏孝穆死後,便以其高貴的出身--孝慎父杭州將軍舒明阿為康熙舅佟國維之元孫【14】成為頂替孝穆嫡妃位置的繼妃。旻甯繼帝位冊封皇后,依規制,嫡妃孝穆被追諡為皇后,而原為繼妃的佟佳氏孝慎自然成為繼後。
道光帝另一位繼後鈕祜祿氏孝全是孝慎病逝後妃嬪中地位最高者,她被封為貴妃已有8年,緊隨其後的是當時尚任靜妃的博爾濟吉特氏孝靜。孝全母家與宏毅公額宜都同姓同族,雖無資料判明屬其後裔,但孝全之父頤齡是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其家族與皇室的關係應是相當密切的。而孝靜母家僅為蒙古下五旗。無論從個人地位還是家族名望來說,都只能是孝全繼任皇后。
咸豐繼後鈕祜祿氏孝貞,于咸豐二年十月冊封為皇后。是年二月咸豐第一次冊封妃嬪,當時僅貞嬪(孝貞)、雲貴人與英庶妃3人受封,以孝貞的等級為最高。孝貞母家與宏毅公額宜都同姓同旗,其父穆楊阿是廣西右江道,姓氏與地位都遠比雲、英二人高。顯然,貞嬪應是皇后的候選人。貞嬪于五月晉為貞貴紀,十月立為皇后。
至於因嗣皇帝生母的背景而獲皇后之稱的孝慈、孝莊、孝康、孝恭、孝聖、孝儀、孝欽諸後。其家族對她們獲取鳳冠的意義僅在於能否為她們入宮鋪平道路,而能否為皇帝生育子嗣,其親子又能否承繼大統,則完全在個人的境況與機遇了。
皇太極母葉赫納拉氏孝慈,為葉赫部長楊吉努之女,萬曆十六年,作為建州女真與葉赫女真結軍盟的條件,14歲的孝慈嫁與努爾哈赤。孝慈一生僅生皇太極一子,且於29歲便病逝。她在努爾哈赤妻妾中的地位與作用均不突出。在孝慈與努爾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間,正是努爾哈赤積極向外擴張,統一女真各部,收降一部納娶一妃的輝煌時期。為了政治需求,努爾哈赤寧願立才娶二年的少女烏拉納拉氏為大妃,而直到孝慈去世,也不願明確給她妻妾中的最高地位--大妃的名份。孝慈在崇德元年才被追諡為太祖高皇后,並不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的天聰年間隨即追諡,也足見倘不是皇太極高度集權,南面稱孤,孝慈便不可能得到皇后之稱。
順治母孝莊,由於其母家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為後金時期牢固的盟友,13歲便嫁給皇太極。雖然她為皇太極生了第九子福臨,但若無皇太極逝後朝中的權力爭鬥,陰錯陽差地使皇位繼承權錯過八位年長的皇子落到幼小的九子福臨頭上,孝莊是不可能得到皇后之稱的。
康熙母佟佳氏孝康,得到皇后之稱的道路與孝莊如出一轍。她同樣以母家勢力先為順治之妃,並生皇三子玄燁。孝康之祖佟養性於天命年間率族歸順,為三等輕車都尉,追贈一等公;叔祖佟養正娶太祖子阿拜之女,賜號施吾裡額附;父佟圖賴任兵部尚書,“身經百戰,體遍創傷”,加太子太保;兄弟佟國綱、佟國維亦效力軍前。佟佳氏一族對清廷的創建立有汗馬之功,但是,對於佟佳氏獲皇后之稱,順治若在天有靈,卻難以接受。無論是佟佳氏還是玄燁當年均不在他心上。僅僅因順治23歲便死于天花,玄燁恰又得過天花,而皇室又不願將皇權轉讓給旁支這個機緣,才使玄燁得以繼位,佟佳氏獲皇后之稱。
因親子繼統得到皇后之稱的雍正母吳雅氏孝恭情況略有不同。差別不在母家對清廷有否重要作用,而在親子謀取皇權的能力。孝恭後吳雅氏門第卑微,為內務府包衣。【15】身為包衣大之後的吳雅氏孝恭,經由選秀女之途進入宮中,於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禎,十九年被冊為德嬪,二十年晉為德妃,此後40年間再無升遷,直至胤禎繼帝位,吳雅氏死後被追諡為孝恭仁皇后。
在追諡的皇后中,乾隆母鈕祜祿氏孝聖、嘉慶母魏佳氏孝儀、同治母葉赫納拉氏孝欽三者的情況相近,無論是在嗣皇帝繼位還是追諡皇帝生母為先帝之後諸事,都不存在歧義,因此,她們被追諡為皇后,未經任何風波與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