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緊跟著的是謠言。並且,謠言的影響範圍似乎比核輻射還要大。
昨晚,上海、浙江、廣東、廣西等地都紛紛出現“搶鹽”,原因有二:一是人們相信可以靠加碘鹽中的碘預防輻射;二是人們擔心核污染會影響海水水質,今后海鹽沒法兒吃了——儘管有媒體闢謠和業內人士作出技術性解釋,但人們還是爭先恐後地出手了。
網友“漂亮的大貓”晚上看完電影才發現,居然到處都在“搶鹽”:“這種散出去貽笑大方讓全世界偷著樂的事兒,怎麼就在咱這兒不斷上演呢?”更有人用眼下網絡上正紅的“咆哮體”來調侃:“地震謠言輻射,我們傷不起”!
闢謠小組
“地震期間
緊急增加了人手
三班倒”
信息傳播速度飛快的微博正在應對謠言陷阱。經過一些實名認證用戶和名人明星的評論傳播之後,各種消息都以幾何速度向四面八方傳播,闢謠不快不行。
“我們現在是7×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查實。謠言舉報?這幾天每天都能收到幾百條。”新浪微博“闢謠小組”成員譚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其實2010年下半年,我們就開始啟動微博闢謠工作了,去年11月份成立了闢謠小組,挑選有經驗的編輯專職參與,之前有六七人的配置,地震期間緊急增加了人手,三班倒,一個人值班8小時。
除了我們自己監控之外,還開放私信,提供舉報郵箱,讓網友舉報;然後再通過查證媒體、電話連線、網絡源頭搜索、實地探訪這些方式來核實信息,一般都要查到百分之百的證據才能確認。
比如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有一張看上去很專業的所謂'日本核輻射擴散示意圖'開始在微博上流傳。我們注意到圖片左下角有一個特殊的標誌,然後我們就找這個標誌,發現這個標誌是澳大利亞防輻射服務機構的徽標,在這個機構官方網站上的首頁上,醒目位置放了個聲明,澄清這個示意圖並非他們發布。也就是說,這張圖是假冒的。 ”
目前,微博的官方闢謠賬號已經核實闢謠40多條,但卻仍然滿足不了部分網友的疑惑:“各大媒體沒有報導的消息就一定不真實吧?”
捏造來源型:BBC消息
謠言內容:
“最新BBC新聞台的消息:日本政府證實因第二波地震而波及的福島縣的核能工廠輻射外洩搶救失敗,已開始蔓延至亞洲區域國家,預計下午4點抵達菲律賓,建議人們在接下來24小時盡量不要外出,穿長袖衣物,保護身體免受輻射攻擊,尤其是頸項部位最容易受害,請轉達至在亞洲的親朋好友。”
謠言特點:
1、捏造消息來源,一般為普通人難以核實的境外媒體,其中BBC被冒用的次數最多;
2、利用“準確”具體的細節增加可信性,如“下午4點抵達”、“日本本土三天中累積的輻射量高達30000mSv”。
傳播方式:網絡論壇、微博、手機短信
傳播範圍: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南京、濟南……闢謠難度:★★★
事實上,BBC並無此報導,所以找到謠言所引述的消息源進行核實即可,但大多數人在傳播之前都不會進行核實。
批註
@西門不暗:日本核輻射謠言傳播,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特點:造謠者多以“BBC消息”作為粉刷謠言金身的道具。 NHK、法新、美聯、路透、CNN乃至央視,為何獨選BBC?
@老沉:兄弟我貿然猜一把:BBC消息和BBS消息,在文字上比較接近,萬一被質疑可以說敲錯了?
好人好事型:英雄赴義
謠言內容:
“向英雄致敬!據NHK報導,日本自衛隊直接進入反應堆核心手工截斷控制棒的12人已全部死亡……”
“這個人叫岡田克也,現任日本執政黨民主黨的干事長。2008年四川地震的時候,走上街頭,號召捐款,他本人就捐了1億日元(800萬人民幣)……”
謠言特點:消息內容非常正面,但沒有明確來源,通常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傳播方式:網絡論壇、微博
傳播範圍:關心地震情況的網友
闢謠難度:★★★
此類謠言缺乏消息來源,本身可信度並不高;但其闢謠難度在於,這些內容符合人們在災難中渴望“英雄故事”的心理期待,因而被廣泛傳播,卻很少有人主動質疑和求證。
批註
前者國內外媒體均未報導,後者的真實情況是:2008年,岡田克也的父親岡田卓也代表所在公司捐款1千萬日元。
名人明星型:大腕遇難
謠言內容:
“Hello Kitty創始人清水優子被官方證實死亡。”
“《海賊王》畫家尾田榮一在家中遇難。”
“地震發生時,他們正在賓館開年會,而賓館在震後發現已經倒塌!包括《阿拉蕾》、《七龍珠》作者鳥山明、《頭文字D》的作者重野秀、《犬夜叉》的作者高橋留美子、《名偵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剛昌、《火影忍者》的作者岸本齊史、《聖鬥士星矢》的作者車田正美等在內的眾多知名漫畫家集體葬身火海。 ”
謠言特點:
凡是被傳言遇難的作家都是中國動漫迷所熟知的“大腕”,且“遇難”方式多種多樣。
傳播方式:部分知名網站、網絡論壇、微博
傳播範圍:普通動漫讀者和觀眾。一些資深動漫迷因為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專業,對流言並不買賬。
闢謠難度:★★
關於名人明星遇難的謠言傳播速度極快,但只要當事人現身或者其官方網站發聲,謠言便迅速不攻自破。
批註
儘管確實有一些日本動漫作者的情況未得到確認,但流言中提到的動漫名家大多已現身澄清謠言,有人還作畫鼓勵日本民眾積極應對災難。
大眾關愛型:溫馨提示
謠言內容:
“為了預防核輻射,在未來的兩三個月裡出門最好戴口罩、穿長衣(白色為好)、每天洗澡、多攝入含有碘的食物!盡可能不要過多接觸海水,不要飲用海水淡化水和食用海鮮。為了自己和身邊的人,請轉發!”
謠言特點:言辭親切,內容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傳播方式:手機短信、微博、人際傳播
傳播範圍:這可能是傳播範圍最為廣泛,同時“殺傷力”最大的謠言類型之一,各種突發事件之後的搶購風潮不少要“歸功”於此類流言的推波助瀾。
闢謠難度:★★★★
即便有專業人士及時進行科普,也往往因為人們的“寧信”心理而作用不大;短期內闢謠效果有限,重要的是對公眾進行日常的科普教育。
批註
輻射和防護物的顏色沒有關係,服用碘片在核電站附近地區確實有一定必要性,但對於中國公眾來說,不但無法起到“防護作用”,反而可能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
有圖無真相型:張冠李戴
謠言內容:
有網友發布了一張巨浪襲擊城市的所謂“日本仙台海嘯現場圖”。但實際上,圖片為韓國電影《海雲台》宣傳海報圖片,製作於2009年。多張偽造的核輻射擴散示意圖,誇大日本核電站洩漏的影響範圍。
謠言特點:將以往相關新聞的圖片,套用在新近發生的事件上。
傳播方式:網絡論壇、微博
傳播範圍:不了解原圖片出處的網友
闢謠難度:★★★☆
在網絡傳播中,“有圖”約等於“有真相”,所以此類流言往往具有極大的殺傷力,而要想找出圖片的原始出處,難度不小。
探因
為什麼闢謠
追不上傳謠
為什麼災難時刻,總是爆發大量的謠言?為什麼闢謠的消息追不上謠言的腳步?為什麼人們寧願相信來源不明、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
以下是學者們帶來的答案:
恐慌讓人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匡文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網絡是個大眾化平台,所以出現各種各樣的謠言也是必然的。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二是信息的不透明。日本大地震重要性和關注度非常高,同時,核輻射的問題對於非專業的普通人而言很神秘,公眾缺乏核知識,所以關於核電站爆炸後輻射問題的流言非常流行。
為什麼闢謠的消息遠遠沒有謠言傳播的力度大?這和人們的心理有關,在危急時刻,受到恐慌心理的影響,人們會更傾向於相信負面信息。
公信力缺失會給闢謠帶來麻煩
周孝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
謠言不會止於智者,只能止於民眾充分的知情權。為什麼有這麼多民間版本的謠言,而官方發布的權威信息卻總是引起懷疑?有一個問題是現在公信力的缺失,尤其是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官方曾經有過隱瞞或者發布不實消息,那麼之後再有類似事件發生,民眾就很難充分信任所謂的官方說法了。
同時,公眾人物在很多問題上需要負更多的責任,包括在信息的傳播上,因為你的影響力要遠遠超過普通人。
謠言是對不明真相的想像性解釋
孫海峰(深圳大學傳播系副主任):
謠言不是謊言,而是對真相不明之事的想像性解釋,如果沒有信息公開,闢謠會比造謠更像謠言。
地震謠言是一種典型的現象,古今中外皆然。天災是一種整體來說不可抗的事件,需要用豐富的民間想像來解釋和舒緩它的壓力。
稍微靠譜儿一點的說法,是“環境報復論”,把災害解釋為人類過度開發和破壞地球導致的自然生態崩潰,但對於解釋地震這樣重量級的災害來說,有點牽強。地震屬於更深層的地質運動,跟表面環境關係不大,但往往給環保主義者很好的進攻機會,因為大眾對地震的原理不甚了解,所以往往很有迷惑性。
人們對媒體尤其是官方媒體的不信任,是長期對抗式閱讀養成的習慣。其實,國外對官方媒體的信任度也不是很高,很多人認為它們代表了各自財團的利益,比如這次的核電公司,就被指出有多次瞞報事故和修改數據的劣跡,這對國民的信任無疑是致命的傷害。有些謠言就屬於基於不信任而刻意對抗官方話語的,謠言本身是真相貧乏時的民間自發解決,如果有足夠可信的官方信息,謠言就自然成為不必要;如果沒有,謠言將層出不窮。你不想讓吵,又不讓別人吃飽,不可能的嘛!在沒有食物的時候,畫餅充飢也是一種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