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紛爭與衰亡 -- 魏、蜀、吳三國之割據
公元 220 年 -- 公元 280 年
漢延康元年(二二○年),曹操死去,其子曹丕(一八七 -- 二
二六)廢漢獻帝為山陽公,東漢至此滅亡。曹丕登上帝位,改國號為
魏,改元黃初,建都於洛陽,是為魏文帝(二二○ -- 二二六)。次
年,劉備也稱帝於成都,改元章武,是為昭烈帝(二二一 -- 二二三
),史稱蜀國或蜀漢。孫權初於是年稱臣於魏,被封為吳王,建元黃
武,後在公元二二九年亦自立為皇帝,建國號吳,改元黃龍,都於建
業(今江蘇南京),是為吳大帝(二二九 -- 二五二)。中國就這樣
正式進入三國時期。
茲將割據的三國之發展情況分別簡介如下:
(一)魏國政治經濟的發展:
還在魏國建立之前,曹操在統一中原、奠定魏國基礎的同時,就
已採取許多經濟、政治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安定,經濟得到恢復
。曹操認為「夫定國之術,在於疆兵足食」,故在建安元年(一九六
年)即「募民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後來他把屯田制加以推廣,
「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
克平天下」。除了屯田之外,曹魏又注意減免賦稅,興修水利,發展
手工藝、商業。因此北分遂由東漢末軍閥混戰時期之「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一變而為「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在政治方面,曹操很注意選拔賢能之人,他曾頒佈「治平尚德行
,有事賞功能」的選官準則,下令「唯才是舉」。後來曹丕為了多方
搜羅人才以為己用,又於延康元年(二二○年)立下九品官人之法,
把各地士人分為九品,「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
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
由於曹魏統一北方,擁有中原黃河流域一帶,地廣人多,經濟水
平本來就較先進,加上曹操父子大力推行「屯田」,修水利,闢良田
,使國力更加殷實。吳、蜀之地雖也富庶,唯開發稍晚,吳僅據荊、
揚等州,蜀只擁有益州,人口較少,地小力弱。因此在當時的三國之
中,以魏的國力最為強大。
曹操是魏國的實際創立者,但他並未滅亡東漢而正式稱帝,而是
始終對獻帝北面稱臣,其故安在?從主觀方面說,係曹操有其權詐狡
譎之處,操雖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但他深知當時稱
帝之時機未至,故當孫全自江東上書稱臣勸進時,操以其欲將自己放
在爐上烤,認為「果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因此曹操乃滿足於
「挾天子以另諸侯」,並不無自豪地云「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
人稱帝、幾人稱王?!」從客觀方面說,由於赤壁之戰破壞了曹操統
一全國的戰略,導致三國鼎立局勢之形成,在外有數強敵虎視眈眈的
狀況下,操深感暫時不宜邃行篡代,因為即使滅了東漢也只能割據一
方而稱王稱霸,其背景有類於春秋大國君主只充任霸主而未能結束周
祚。後來其子曹丕雖結束漢祚,但既未能統一全國,連自己的政權也
無法長久維持。值得指出的是,曹丕篡代東漢末帝的方式,乃效法王
莽之篡代西漢末帝,雖然打著「禪讓」的幌子,卻被譏稱為「篡禪」
,後來西晉之代曹魏以及東晉、南北朝等之更迭,亦多類此。
(二)蜀國之開發西南:
劉備稱帝以後,以諸葛亮為丞相。不久,備死,子劉禪繼位,政
務全歸亮處理。諸葛亮在輔佐劉備父子建立和治理蜀漢的過程中,大
力改革弊政。原來治理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對豪強大族實行「寬
惠」政策,使「政令多闕」。諸葛亮則主張對地方豪強「威之以法」
,做到「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
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
,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為了進一步開發西南地區,諸葛亮也注意改善與西南夷的關係,
採取恩威並濟的政策。如當時孟獲等率眾反叛,諸葛亮首先整頓內部
、積聚力量,「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然後於建興三年(二二五年
)向南中進兵。在征伐中,又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
兵戰為下」的方針,對孟獲「七擒七縱」,終於使之心悅誠服,不再
反叛,許多西南夷乃「漸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
由於諸葛亮能「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同時又分兵屯田,注重
耕種,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蜀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的發
展,出現了「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積蓄饒」的局面。據載蜀地
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經常有一千多人在維護著,成都「家有鹽泉之井」
,蜀錦更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不過蜀
國主要的統治區域,實際上只有巴蜀、漢中等地,在三國之中,蜀無
論經濟上或軍事上都是最弱的。
(三)吳國之經營東南:
在赤壁之戰以後,孫權迅速地向長江以南擴充地盤,從今江蘇、
浙江、江西逐漸向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延伸。孫權統
治江東達五十餘年,他對農業生產頗為重視,曾針對江南人口稀少、
生產落後、大片土地尚未開發的狀況,實行了屯田。當時的屯田分軍
屯、民屯兩種,對於屯田之士兵「不給他役,使春惟知農,秋惟收稻
,江渚有事,責其死效」。
為了彌補兵源和勞動力的不足,孫權還對吳國境內的山越進行了
征討。山越是秦漢時越人的後裔,散居在長江以南今江蘇、浙江、安
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內,他們依山為險,不納租稅,同吳國相抗衡
。孫權對山越發動了長期的戰爭,迫使其中十多萬人先後遷居平川,
大部份被編為兵,少部份參加屯田,從事農業生產。
孫吳政權的悉心經營,以及東漢末許多北方人因避戰禍而流徒江
南,都為東南地區經濟的開發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當時江南地區
已經普遍採用了兩牛一犁的耕作方法,稻田產量畝可收四斛。吳國的
冶鐵、煮鹽業已頗發達,青瓷製作更是其著名的特產。為適應水戰和
江海交通之需要,造船業也有了重大的發展,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
閩侯)是重要的造船中心,設有典船都尉,監督罪徒造船。海路經常
遠航於東海、南海。黃龍二年(二三○年),曾「遣將軍衛溫、諸葛
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及亶州」,夷州或謂即今台灣。此外,孫權
還派康泰、朱應出使海南諸國,到了林邑(今越南中部)、扶南(今
柬埔寨一帶)。大秦(羅馬帝國)的商人則通過南海來到吳都建業進
行貿易。
相關搜索目錄: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