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堂子”
堂子是清朝皇族愛新覺羅家族的薩滿祭祀場所。清代愛新覺羅家氏祭天,於靜室總祀社稷諸神祗,名曰堂子。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時期便在興京赫圖阿拉、遼陽東京城建堂子以祀神。天命十年(1625),遷都盛京後,又建堂子于盛京城大東邊門內。
皇太極稱帝后,明確規定:“凡官員庶民等,設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這樣,就結束了愛新覺羅家族以外的異姓滿洲官民可以擁有堂子的歷史,確立了堂子祭為國祭的地位。
清入關後,于順治二年,在北京紫禁城東南長安左門外,禦河橋東建堂子。堂子的主要建築也由佛阿拉的泥坯草房到赫圖阿拉有圍牆的青磚瓦房,進北京後,堂子的主要建築有祭神殿(即饗殿)五間,向南(神位在北),殿上敷琉璃瓦,其南為圜殿(又稱亭式殿),有八面刻有花格的窗門 ,向北(神位在南)。其東南有尚錫神亭三間,向南(神位在北)有牆兩層,外牆門北開,內牆門南開。內門外西南有祭神房三間,向北。內門外西北為街門三,以紅色木柵為之。圜殿(又稱亭式殿)前,正中設皇帝致祭神杆石座。。神杆是取潔淨山中的一棵高2丈,直徑5寸的松樹,砍去枝葉,只留頂上九層,(象徵九重天)杆頂掛黃色高麗紙神幡。此座兩翼各有6行小石座,每行6個,為諸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等致祭神杆石座,依次序列,均向北。
祭堂子典禮不一,元旦拜天及出征凱旋祭堂子,是國家大典。由皇帝主祭,王公滿洲大臣及從征將士陪祭。日祭、月祭、立杆祭、浴佛祭、馬祭等則為皇室或皇帝個人的祭典,屬於家祭,無須陪祀。
皇族以外的官員庶民,不准入堂子致祭,不准私家建立堂子。但事實上八旗各家莫不有其杆子,莫不有其祭神之所,以維繫其信仰和民族習俗。
早在努爾哈赤起兵前,愛新覺羅家族就有堂子。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是以武力攻佔該部,首先廢掉各部堂子,以愛新覺羅氏的堂子取代之。它建在赫圖那拉老城努爾哈赤住所“東南五裏許,立一堂宇,臻以垣牆為禮天之所。”現只有遺址和一些青質磚瓦。
努爾哈赤在遷都東京城(今遼陽),在城東南建立了愛新覺羅氏的堂子。
後又遷都盛京城(今瀋陽),並在瀋陽城東內治門外建有堂子。現已蕩然無存。
乾隆年間北京紫禁城東南的堂子,原是入關之初建在北京東交民巷的。庚子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前後,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在那兒大建使館,並單方面使用治外法權派兵保護其使館區。因此,清朝皇帝至堂子祭祀已諸多不便,即將堂子移建東長安門外之南。現北京堂子已不存在。
堂子祭祀,首先要進行立杆。一般情況下,于春秋兩季立杆。神杆取材,必須取于潔淨山中的松樹。取材標準為,杆長2丈,徑5寸,樹梢留9層枝葉(象徵九重天)。神杆請來之後,立于堂子前石座上,立神杆需進行立杆祭祀。立神杆的祭祀需在堂子內進行。祭祀時的祝辭為:“上天之子,佛及菩薩,大君先師三軍之帥關帝聖君……”,其後便根據祭祀主人的意願而編念所祈求的事宜。
立完神杆的堂子祭祀,分為朝祭與夕祭。諸神神位必須于元旦之日安奉在堂子中。朝祭神有三位,即釋迦牟尼、觀世音、關帝聖君。此為客神,是中原漢族文化影響所致;夕祭神為阿琿牟錫、安春阿雅喇、納丹岱琿、拜滿章京、喀屯諾等多位。其中納丹岱琿為七星神,喀屯諾為蒙古神。均是滿族本家神。
此外,還須祭祀柳枝求福之神,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神(意為像柳樹一樣堅毅的子孫娘娘)簡稱佛多媽媽。滿語佛多fetuo,漢意為“柳”,是女真人原始宗教崇拜的女神,她掌管人丁興旺的福神神靈。佛多媽**神位既可朝祭,亦可夕祭,並可附帶祭。由於佛多媽媽是一位掌管人間生育的女神,又為裸體形態,因此,在對她進行祭祀時,皆不顯露神像,只設神位。夕祭時需背燈祭祀。
在清初的堂子祭祀中,為保五穀豐登,滿族人常常祭祀尚錫神靈。滿語中尚錫神,漢意為“苗神”,是掌管禾苗的神靈。在遇有蟲害對尚錫的祭祀時,必須為夕祭、月下祭,只有這樣祭祀,尚錫神靈才會滿足人們的祈求。
在堂子祭祀中,朝祭釋迦牟尼、觀世音、關帝聖君時,先祭前二者。因為釋迦牟尼、觀世音為佛教神靈,按教規不食肉類,以香碟、淨水、糕、果等祭品奉供。祭關帝聖君時,乃進牲肉加以祭祀。其餘神靈,在祭祀時,均可以用牲肉加以祭祀。祭祀完結後,牲肉可分食,並必須將柳枝等祭祀用品拿到堂子外燒掉。
綜觀堂子祭祀,從神位的安奉及祭祀程式的排列,都居於薩滿教的範疇。堂子祭祀所供奉的神靈,皆濫觴於女真人早期生活中的原始崇拜。而堂子中所供奉的釋迦牟尼、觀世音、關帝聖君等神靈,則是中原文化北移的結果。
相關搜索目錄: 建築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