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定義
一、為什麼要定義。
每當我們觀察一種事物時 , 通常會思考第1時間問 ,
1 , 這是什麼(內涵)?
2 , 有什麼用(外延)?
事實上我們不知它的屬性及用途 , 性質,,, 就得物無所用。
能清楚界定其定義就可。
1, 不用每次思考和分析它 。
2, 減少錯用。
3, 更易作多方面聯想。
二、定義的定義:是指對事物的(內涵)描述界定。
三、定義的用途:對事物的描述、對觀點的表達、理論講解 , 確立思維方向等。
四、定義的認知與概念
1, 認知上的形態與屬性。
2, 概念上的內涵與外延。
如水的定義為例 :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
物,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
當中是液體形態 , 透明是屬性。
初步認知後 , 再進一步延伸內涵與外延。
1 , 這是什麼?(內涵)
2 , 有什麼用?(外延)
同一案例,,,,水
1 , 水(的內涵)是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
2 , 水(的外延)具有的特性 , 所發展的工用。(水的用途不用舉例)
五 , 定義規格
任何定義都是由
1"什麼",
2"是"、
3"什麼什麼"這三個部分组成。
例如 , "兒子定義"是指"我所生下的人類"。
當中"兒子"是事物本體部份 , 我所生下的人類是被定義部份。
六、定對的方法
定義方法有很多種 , 任何事物都可以定義 , 但因它們有不同的特性和屬性 , 所以方法並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類方法
1、内核定義法(實物適用)
直接描述它的內部結構。
如,水 水是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2、外框定義法(有特殊關係適用)
需加上外圍條件條文才可確立的。
如 ,我個仔"是指"我所生下的人類"。當中"我"就是條件。
3、比喻定義法(抽象適用)
一些沒有實體抽象的事物 , 就可以用情境比喻作定義。
如 : 笨是指手腳個腦快。
七, 定義四個規則:
一是) "是"的前後兩者?的外延必须完全一致。
例如 :定義鳥類,鳥類是飛行動物 , 當中兩者的外延就不一致,後者還包括一些昆蟲 , 蝙蝠等生物能飛。(企鵝不懂飛)
除非後者更改或加入條件。
例如 :鳥類是有羽毛的。
二是) 不能循環定義。
"是"的後者不能包括了前者的部分。否則只是解釋不是定義。
例如 : 我太太是指下嫁我的人。
三是 ) "是"的後者不能包含含混不清的概念,也不能用比喻。(同情境比喻不同)
例如 :做雪地的定義時 , 不能說 雪地是地上寒冷的水變成綿花糖。
四是 ) "是"的前者不能使用 , 多重意思或簡稱等需加解釋的詞語。
例如 : 同志 , 道友 , FB ,cm 等。
必須改成常規詞語 ,
例如 :"同志"改為 ," 同性戀者" , 或相同志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