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辭世後,奕詝即位是為咸豐皇帝。奕訢對此自是耿耿於懷,從此種下了兄弟猜嫌不和的種子。雖然咸豐在即位後,即封奕訢為恭親王,咸豐三年(1853年)九月,奕訢又獲得了署領侍衛內大臣辦理巡防的要職;十月,咸豐又命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咸豐四年(1850年)又連續授奕訢都統、右宗正、宗令之職。縱使咸豐對奕訢重任屢委,恩寵有加,仍然無法完全彌合兄弟間的嫌隙。在咸豐即位後的一段時間裏,兄弟之間的關係依靠既為奕訢生母,亦為奕詝養母的孝靜皇貴妃的調停,尚能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咸豐五年(1855年)孝靜皇貴妃病危,奕訢請咸豐尊其母為太后,奕詝內心深不以為然,故口頭上雖哦、哦連聲,實際並不願辦。奕訢封母心切,即至軍機處傳旨令具冊禮,逼得咸豐不得不為其母上尊號“康慈皇太后”。這樣,奕訢之母封號雖得,兄弟之間的裂痕更大,矛盾也日漸公開化了。這一年七月,康慈皇太后死去。不久,咸豐即以奕訢辦理皇太后之喪“禮儀疏略”的罪名,將奕訢逐出了軍機處,並罷其宗令、都統之職。直至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咸豐才重新授給奕訢都統之職。從此奕訢始終處於受冷落、被排斥的地位,由覬覦帝位而導致的猜嫌不和,在咸豐當政的十多年中,倒也沒有在政海中變幻出什麼風雲。因為咸豐皇權在握,奕訢縱有不世之才也只能俯首稱臣,無可奈何。但是在咸豐十一年(1862年),當咸豐在內憂外患的煎迫下,于正當壯年時即留下一個乳臭未乾的兒子撒手歸天時。終於給了奕訢一個重返政治舞臺、充當重要角色的機會,並由此演化出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場宮廷政變。
中國古代的政治結構是社會結構與政治結構基本上合為一體,治國如同治家。在家講親親之誼,在國講君臣之道,二者一脈相承。家天下的觀念便是這種政治結構的反映,在實際政治操作中,體現的是“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的統治原則。在春秋時代,列國之君與天子同姓者十之六,天子勳戚十之三,前代後裔十之一。對具有宗法血緣關係的宗族成員實行分封,目的在於建立以天子宗族為主幹,天子勳威為輔翼的政權體系,以期使宗法血緣關係在維護天於正統地位和有效統治方面,發揮出骨幹和地緣上的屏衛作用。
然而,事與願違,專制皇權與諸侯的相對獨立的統治權在本質上是矛盾的,因此,二者必然發生衝突。諸侯勢力往往發展成為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日益產生對中央的離心力,而專制皇權則決不能容忍在它的統治範圍內出現幾多“模擬天子”。實行分封制本來是為了達到“親親之誼”、“屏衛王室”的目的的。但往往走到其反面。成為皇權的掣肘因素和皇室宗族內訌的直接動因。專制皇權無所不及,它與其他任何權力都格格不入,諸侯有權就意味著皇帝失權,反之亦是如此。無論是父子、兄弟、親戚在權力面前是無所謂‘親親之誼’的,只有在不危及皇權的前提下才有意義,一旦觸犯皇權,無論是父子,還是兄弟亦或其他什麼人都會兵刃相見,權力有其自身的膨脹性。當諸侯擁有權力後,他不會適可而止,攫取更大權力的欲望會使之蠢蠢欲動,得寸進尺,直至獲得最高統治權為止。漢代吳王劉濞說得非常明白,就是想當皇帝。權力是赤裸裸的,它會撕去一切偽裝在政治關係上的所謂血緣、宗法、親戚等等溫情脈脈的面紗。專制皇權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皇帝是最高權力主體。宗室成員的身份對他來說是次要的,只有在有利於加強其皇權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他是宗室成員。諸侯們在皇權的威懾下,才是臣子,一旦羽翼豐滿,便不再想當臣子,權力欲會促使他們向最高的權力之巔衝鋒。
分封制度是基於宗親關係(包括勳貴)對皇室的屏衛作用而設立的,但政治權力的性質造成了皇帝與諸侯之間的相互猜疑。皇帝擔心諸侯坐大,會造成外重內輕、尾大不掉之勢。諸侯擔心皇帝的削藩遲早會危及自身。於是,不得已鋌而走險,奮力一搏,勝則為帝。敗則為鬼。在有些情況下,諸侯也是被逼無奈,反正不是魚死,就是網破。正是皇帝與諸侯之間的這種相互猜忌心理。加之其他因素,才釀成了歷史上的漢代“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等等。
歷代帝王,尤其是開國皇帝,不斷地總結分封制的利弊,根據他們的認識決定是否實行,經驗表明,分封制的實行在多數情況下是弊大於利的。問題在於,在分封制度的廢與建這個問題上。為什麼一再反復,故伎重演呢?秦滅六國,罷封建、置郡縣,停止對宗室的分封,所以這樣做,是懲周代分封造成春秋戰國諸侯爭戰之弊。而漢高祖劉邦又懲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再行分封。晉、隋、唐、宋幾代雖行分封,但在具體制度上有所改進,採取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的政策,削弱了宗親貴族的勢力。到明代,朱元璋又模仿漢高祖劉邦,大行分封,清代才最終終止了分封藩王的制度。
分封制的實行多出於政治需要,一般行分封之制都在建國初年,皇帝為穩固自己的統治,分封是有效的途徑之一,這樣便可以安撫天下,堅固邊塞,儘快為一家一姓之天下奠定根基。此外分封制有提高宗親社會地位,加強統治基礎。緩和皇室內部矛盾的一面。但有時又因分封不均而製造矛盾,引起宗室內部你死我活的爭鬥。
清代不分封藩王,而採取封爵,數量少,對朝廷不構成威脅。應該說清代不分藩王的政策是清王朝能夠維持三百年統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另一面看,清代的封爵制度是當時八旗制度的衍生物。八旗制度具有軍政合一的特性,使封爵制度成為八旗制度主要的支撐。特別是清入關前,努爾哈赤時期開始的封王,都是當時掌握軍政大權的骨幹,沒有這些人完成不了滿族自身的統一,入關前對東北的統一。皇太極時的議政大臣會議的成員,都是八旗的中堅,都是封爵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同時也是入關統一全國的戰將和功臣。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後,封爵制度逐步完善,便始終嚴格控制數量,這一點非常重要。歷代濫封的教訓,最終造成尾大掉,甚至導致國家的分裂和滅亡。清王朝統治者有效運用封爵制度,既調和各方矛盾,又調動各方力量。最終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
明代的封藩和清代封爵走了不同的道路,其失敗成功都成了歷史,人們會從中悟出許多道理來,這就是歷史教訓。
http://www.qiren.cn/BB/dispbbs.a ... ;ID=5724&pag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