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整揭密中國921工程和天地往返系統(組圖)
最完整揭密中國921工程和天地往返系統(組圖)
☆1986年10月,「863」計劃正式啟動。
航天技術是「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七大領域中的第二領域,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863」計劃為中國的載人航天開闢了道路。
「863計劃」出台後,航天領域成立了兩個專家組,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4;二是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代號863-205。
☆1987年,在原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863—204」專家組在1987年4月發佈《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以招標方式選擇在技術方面有優勢的單位,按要求各自論證載人航天方案。航天部、航空部、國家教委、中科院、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等系統60多家科研單位參加了這場大論證,僅航天部所屬的單位就有一、三、五、八等四家研究院分別參加了投標。由於是科學界裡的技術概念論證,沒有太多的行政干預,所以這番討論思想相當解放,視野相當開闊,是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前所末有的。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863—204」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要求他們在1988年6月底前,完成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以便參加高層專家的評審。雖然1987年的方案距今已有18年之久,但是我們今天翻看它們,仍然不得不為我國科學家的大膽和卓識油生敬意。
方案一: 航天部五院508所提出的載人飛船方案。這個方案看起來不那麼時髦,似乎有些落伍。它用火箭把飛船發射升空,飛船靠降落個定點返回,類似蘇聯使用的聯盟號飛船。論證方認為,飛船是一種經濟、技術難度都不很大的運輸器,在時間上能保證21世紀初期投入使用,經費上不會突破國家2000年前投資的總盤子。根據我國的國情,在很長時間內航天運輸的規模不會很大,使用一次性飛船的投資效益比會比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好的多。飛船可為空間站和航天飛機進行技術探路,空間站建成後還可作為太空救生艇,即使航天飛機、空天飛機研製成功,飛船也可以與其大小搭配,成為其有益的補充
方案二: 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航天飛機方案。它與方案三的長城一號航天飛機接近,所不同的是軌道器不帶主動力,返回時利用自身結構滑翔著陸。天驕一號借助運載火箭送入軌道,即可載人又可載貨,可部分重複使用,研製週期15年,它是當時世界擁有航空技術實力的國家正在發展和準備發展的運輸器。以法國為首的歐共體集歐洲十幾個國家的力量,正在聯合攻關赫爾墨斯小型航天飛機,這種飛機以美國航天飛機為原型,縮比1/6研製。中國如完成此方案,可以為發展空天飛機和火箭飛機解決許多技術難題。
方案三: 航天部上海航天局805所與航空部604所共同提出的長城一號航天飛機方案。它垂直起飛,水平降落,部分重複使用,軌道器帶主動力可自主飛行。這個方案基本是以我國現有大型火箭為基礎,雖有一定技術風險,但並非沒有可能解決,預計到2008年可以試飛。
方案四: 航天部北京11所提出的V-2兩級火箭飛機的方案。它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如飛機一樣水平著陸,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可完全重複使用。這個方案既有新型高空高速飛機的技術,又有新型氫、氧、烴火箭發動機技術,它需要先搞二個初級型,後搞最重要的軌道器部分,再搞全尺寸的火箭飛機,時間進度亦在2015年前後。
方案五: 航空部601所提出的H-2空天飛機方案。它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和降落,使用吸氣式渦噴組合發動機,可完全重複使用。這是一種集航空、航天技術為一體的高技術方案,技術難點較多,特別是吸氣式渦噴組合發動機在國外也是一個久攻不克的難關,英國曾經提出過這種方案,後來放棄了,所以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但是它符合瞄準世界前沿的戰略思想,一旦2015年能獲成功,則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可一步到位世界先進水平,或大大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
方案六: 航空部611所對法國正在研究的赫爾墨斯小型航天飛機的綜合分析,論證方認為法國搞的航天飛機在政治、經濟、技術背景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其總體技術與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航天飛機方案類似,是航天飛機諸方案中最省力、省時的方案。611所正在與國外開展航空技術方面的合作,可以一併引進國外的有關技術。
☆經過一年多的論證,專家委員會於1988年7月在哈爾濱召開了評議會。
航天專家選取了五種方案進行深入論證和對比分析,分別是宇宙飛船、不帶主動力的小型航天飛機、帶主動力的航天飛機、兩級火箭飛機和空天飛機。1988年7月20日至31日,上百位航天專家彙集哈爾濱,根據五種方案的主題報告,討論決定最終「機型」。
專家們的主導意見是:航天飛機和火箭飛機雖然是未來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可能的發展方向,但我國目前還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基礎和投資力度,尚不宜作為21世紀初的跟蹤目標;帶主動力的航天飛機要解決火箭發動機的重複使用問題,難度比較大;可供進一步研究比較的是多用途飛船方案和不帶主動力的小型航天飛機方案。
在仔細研究了材料後,「機型」之爭最後集中到兩個方案:一是原航天部下屬的上海八院和北京一院提交的「長城一號」航天飛機方案,二是北京五院提交的飛船計劃。
在專家的評審表上,兩個方案的得分非常接近,前者是83.69分,後者是84分。
☆此後,圍繞中國載人航天如何起步,飛船方案論證人員和航天飛機論證人員展開了長達3年的學術爭論。
此後,「863—204」專家組於1989年7月完成了《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綜合報告》。報告提出了由初級到高級兩步走的途徑:
第—步,充分利用我國返回式衛星回收的技術,以較少的經費和較短的週期(在2000年左右)研製出初期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多用途飛船,使得我國盡快突破載人航天技術,解決有無問題,滿足初期空間應用的要求。
第二步,在2015年左右研製出先進而經濟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兩級水平起降的空天飛機,以適應未來空間站大系統發展的需要。
☆1989年8月,國家航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丁衡高收到了航空航天部火箭技術研究院高技術論證組寫來的一封信,信中的主要觀點是「航天飛機方案」大大優於「多用途飛船方案」。
信中提到:載人飛船作為天地往返運輸手段已經處於衰退階段,航天飛機可重複使用,代表了國際航天發展潮流,中國的載人航天應當有一個高起點。搞飛船做一個扔一個,不但不能爭光,還會給國家抹黑。
而載人飛船方案論證組認為,載人飛船既可搭乘航天員,又可向空間站運輸物資,還能作為空間站軌道救生艇用,且經費較低,更符合中國的國情。航天飛機無論是造價還是維修費用以及發射場建設都相當昂貴,中國此時還不具備航天飛機的生產工藝條件。
1989年,航空航天部黨組專門委託莊逢甘、孫家棟兩位專家主持召開飛船與小型航天飛機比較論證會。
論證會就在北京市阜成路8號的航天大院裡進行。這是兩種思想的第一次面對面的交鋒。
航空航天部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高技術論證組組長李頤黎作為載人飛船方案的代言人,從技術可行性、國家經濟承受能力和技術風險等方面將載人飛船方案與小型航天飛機方案作了比較。李頤黎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是錢學森當年講授《星際航行概論》時帶的四大弟子之一。
對於比較論證會,他顯然是有備而來:「歐洲發展小型航天飛機憑借的是航空技術優勢,而我國航空技術不具有優勢。歐洲小型航天飛機這條路尚未走完,技術風險大、投資風險大、研製週期長的弊病就已暴露出來了。」「美國有錢,他們有4架航天飛機,每架回來後光檢修就要半年時間,美國的航天飛機飛行一次就得4億5億美元;俄羅斯也有3架航天飛機,其中一架飛過一次,另一架正準備飛,還有一架是做試驗用的。因為沒錢,現在也飛不起了。歐空局研製的『赫爾墨斯號』小型航天飛機也是方案一變再變,進度一拖再拖,經費一加再加,盟國都不想幹了,最後只好下馬。基於上述原因,我認為,從國情出發,絕不能搞航天飛機!」
這次比較論證後,航空航天部系統內逐漸達成共識: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從載人飛船起步。
論證組首席專家屠善澄院士向錢學森匯報了飛船的論證情況。錢學森很認真地聽取了屠善澄的匯報,並鄭重地表示:「將來人上天這個事情,比民航飛機要複雜得多,沒有國際合作是不行的,哪個國家自己也幹不起。這是國家最高決策。在50年代要搞『兩彈』就是國家最高決策,那也不是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能定的,而是中央定的。
屠善澄問:「假如人要上天,飛船作為第一步,您的意見怎麼樣呢?」
錢學森稍稍沉吟了一下:「假設要人上天,第一步可以是這樣。如果說要搞載人,那麼用簡單辦法走一段路,保持發言權,是可以的。」
雖然當時有許多??術基礎和經濟能力後,1990年5月,「863—2」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了「投資較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即利用我國現有的長征2E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飛船,作為突破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後再建成載人空間站大系統。
相關搜索目錄: 投資 運輸 工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請嘗試多貼文章獲取積分,積分超過 120 或特定用戶組方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