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中,中國政府保持了香港的自由,儘量將中央的干涉減到最低。能做到這一點,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剛從香港訪問歸來的美國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全球自由與繁榮中心(Center for Global Liberty and Prosperity)主任伊恩·瓦斯齊茨(Ian Vasquez)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10年來,香港的管理體系經歷了1998年金融風暴、SARS風波等各種考驗,仍然運作有效,證明了其自治能力。美國人看待香港時,將之與中國的總體發展放在一起。中國的經濟增長會使得香港和上海都因此獲益,加強自身的經濟實力。香港的明天是美好的。”
身處於中國的經濟改革浪潮中,香港回歸前的“經濟視窗”優勢在回歸後不再那麼明顯了。與此同時,北邊的上海和深圳則借助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大踏步地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專研東亞問題的政治和國際事務教授白霖(Lynn T White)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香港--作為租借地--曾經是中國通向世界的一個視窗。這是一種特殊的優勢。回歸十年,香港的這一特殊優勢弱化了很多,但這不是香港或大陸任何人的錯。”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稱,中國大陸去年1.8萬億美元的進出口中有約四分之一是經由香港轉口的,而在香港總出口中占96%的再出口有超過60%要麼最初來源於大陸,要麼最終目的地是大陸。當上海、深圳實施港口擴建計畫時,香港集裝箱碼頭運營商的收費通常卻要比其深圳同行高出50%。另一方面,香港的王牌產業--金融服務業--的融資地位也大不如前。上海與深圳的股市最近一路上揚,西方大企業在建立中國分公司時,也更多地將辦公室地點選在黃浦江畔,而冷落了南方明珠香港。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訪問學者楊區麗潔(Rikkie L K Yeung)博士也警告說:“香港的長期經濟發展形勢良好,但也要應對兩大考驗。首先,香港和中央政府是否能繼續維護香港良好的軟性經濟發展環境;其次,人民幣的可兌換程度將影響香港以多大的優勢發揮其國際金融中心、連接大陸貿易、資本市場的金融網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