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清晨,兩軍在廣渠門外擺開了戰場。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天聰汗親自指揮的數万八旗大軍,而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5000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分為3個部分,祖大壽陣於南,王承允陣於西南,袁崇煥親率標營陣於西。 3軍互為犄角之勢。明軍剛剛立陣完畢,後金騎兵就如黑雲萬朵排山倒海般壓了過來!皇太極已經知道對手是遼軍了.這個消息一度使他十分緊張,不過他很快斷定這決不可能是遼軍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砲火支援。一鼓作氣,先把這支明軍消滅了再說!自信歸自信,大汗對這支少得可憐的敵人還是相當瞧得起的,為了謹慎起見,他投入了手頭幾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個時辰就把他們乾淨利落的全部消滅.也給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頑抗的結果是什麼!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雖然敵人早已成了八旗大軍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小孤島,但無論怎樣的驚濤駭浪都無法將這個彈丸小島淹沒!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他最器重的精兵驍將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報卻始中沒有傳來!就在這時關寧鐵騎的4000掉隊人馬趕到,在後金軍的側後方發起猛烈衝擊,2面鐵騎的夾擊下,後金軍最終陷入了無可救藥的混亂之中.如果我們早生三百多年,並且有幸站在此時的北京城頭上的話,一幅極其奇特的畫面將展現在我們面前——漫山遍野的後金軍在狼狽潰逃,而在他們後面緊追不捨的只有區區幾千關寧鐵騎!
大捷後我們可愛的崇禎皇帝做了件可以改變歷史的大事——-將袁崇煥下鎮撫司看管,即日革職聽勘! (其中曲直其他文章皆有描述,這裡就不重複了),袁崇煥被下獄後,北京城外的關寧大軍譁變,在繼承者祖大壽的帶領下返回了關外,12月16日,皇太極在得知袁崇煥下獄的消息之後,立刻率兵從良鄉回師北京,在蘆溝橋盡殲明副將申甫所部7000餘人。 12月17日,後金軍與明滿桂,孫祖壽,黑雲龍,麻登云四總兵部40000人大戰於永定門外.明軍盡潰,滿桂,孫祖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俘。 12月27日,後金軍在薊州全殲來援的明山海關軍5000人。 12月29日,貝勒杜度在遵化擊破明騎兵5000,斬副將一員。崇禎3年正月初四,後金軍克永平。遷安,灤州歸降。正月22日,代善軍大破明新任兵部右侍郎劉之綸軍萬人,射死劉之綸。唯一能夠與韃子一戰的就是關寧鐵騎了,而祖大壽就是拒絕奉旨入京勤王。還是在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稱述利害,關寧大軍方才進關。關寧軍的回師入關使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皇太極看到繼續打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於3月2日取道冷口關出塞。作為插在關內的一個楔子,他留下了由堂兄二貝勒阿敏指揮的重兵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令他極為吃驚與震怒的是,他剛回盛京不久,阿敏就跟著回來了——祖大壽指揮的關寧鐵騎從5月9日開始,在數日之內將阿敏軍全部擊潰,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皇太極大怒之下,將阿敏幽禁,其他守備將領也無一例外的遭到了嚴厲的懲罰。
袁崇煥死後,憤怒的呼喊著“袁督師都被殺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時人評價為“明用之善,則為後金之勁敵;用之不善,則為明朝之叛將”的"自祖大壽以下凡五十員遼將"和關寧鐵騎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調回關內鎮壓農民軍,如左良玉、曹文詔,劉澤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後金)的戰場上,如何可綱、曹變蛟、黃得功,剩下的則投降了清朝,成為滿清入關的急先鋒,如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們的首領——祖大壽,則在大凌河與錦州兩次浴血奮戰而均最終被俘之後,投降了滿清.雖然無法與他的督師和滿桂、趙率教、何可綱、孫祖壽那些戰友相比,但他力竭被擒和終身不為滿清獻一計一策的表現,在歷史上至少也可以贏得李陵那樣的評價。儘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論是在哪個陣營,遼將們都顯示出自己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不斷被稀釋和削弱的關寧鐵騎則始終是最優秀的部隊。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亂被平息,袁崇煥所培育出的那支大軍的最後一絲血脈才告消失。看著手中的史書,後世的人們不禁要感慨,如果袁崇煥不死,統領著這支強大的力量,歷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