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历史,教科书不一定正确 [打印本頁]

作者: 生涯1949    時間: 2008-7-11 12:05     標題: 历史,教科书不一定正确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三十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十九两银子。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
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只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之后,由大清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
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但是,李鸿章一生所从事的另一种“洋务”,却使他在生前和身后招致众多的痛骂,因为根据国人一向的认知,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所有竭尽心力的努力无不是在把国家的领土、财富和臣民出卖给洋人,这位大清重臣的罪责深重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大清国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他的过程中得到宣泄。

    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的谈判。其时,英国人的军舰开入烟台,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皇亲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在外交上走一贯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一八七六年九月,《烟台条约》签订。觊觎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尽管洋人说,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是一件值得惊诧”的外交事件,但从烟台回到直隶总督府的李鸿章还是因为赔款和开放口岸而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

而备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到一八九五年二月十七日十六时,日本联合舰队在风雪交加中开进威海卫,浩浩大清国败于一个弹丸小国的事实,令自认为是“天朝中心” 的国人举国愕然。朝廷顾不得“天国颜面”,再令李鸿章去日本议和。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而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
着鸿章酌量办理”。伤痛和心痛折磨着李鸿章。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


作者: 肥笨蛋    時間: 2008-7-12 14:13

從來李鴻章這三個字,在中國人心中絕對不會跟好事有關連,不論今天的教科書或學者立場,就是大清朝廷之上,對李鴻章的功過,有所了解的大臣亦唔多,可能佢自己亦心裡明白,半生 "賣國賊" 之名,係替慈禧背上的,從來都只係慈禧同朝廷大臣要打仗,打輸咗就要佢去議和收場,試問有邊場仗係李鴻章話要打,或者係覺得打得過呢?
當李鴻章見到慶親王,要在八國聯軍的最後議和條約上簽名作實之時的為難(辛丑條約的議定,當時清廷係指派慶親王為主使,李鴻章年老,所以只作副手),就自己拿起毛筆,問慶親王:是否一生都沒有想過,自己的名字是這麼難下筆的?是這麼不願意寫的?這種條約的名字我簽得多了,賣國賊的罪名也背滿了,這次還是我來簽吧,王爺面前的路還長,今天在這裡簽了你的名字,將來就無法面對國人啊,我大清國有一個賣國賊,已經夠多了.就這樣辛丑條約,到最後亦由副手李鴻章簽署作實.
想必慈禧亦心知肚明,所以當條約簽定,慈禧回京途中,在全國又在高叫 "打們賣國賊李鴻章" 時,收到李鴻章的死訊,慈禧竟然放聲大哭,可能係為朝廷失去一位重臣而哭,但亦有可能係為失去咗一個甘心願意,替佢收拾殘局及背上賣國之名的老人而哭,可幸的係,李鴻章死後大清再無對洋人開戰,但不幸的係,終於令大清走上歷史的盡頭
作者: keve0223    時間: 2008-7-17 01:59

李鴻章只嘆一句寧為太平犬, 莫做亂世人!
作者: 暗黑騎士    時間: 2008-8-3 03:25

李是個悲劇人物, 他可以做得更好, 但很多時失敗了..例如建設北洋海軍, 他就不敢據理力爭, 有時為保烏紗, 他作出了太多的妥協....

但總的來說, 我不認同他是漢奸賣國賊, 亦讚成他對中國的現代化, 的確是有很大的貢獻的.....

只嘆時不我與, 早生一百幾十年, 他可能成為一代名相, 可惜, 終不能成為一個中興之臣.........
作者: khadafy    時間: 2008-8-4 06:50

有一點資料補充...
李鴻章是第一個國人接受X光檢查的人.....
作者: johnlaw8    時間: 2008-8-6 23:30

這亦反映出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延伸至然現代, 好事也吹噓成壞事, 盡往特首打過去,
派錢又鬧,不派又鬧 , 全無是非黑白, 為什麼中國人由清沒到民國到解放直到現在還沒有吸取教訓而改過,依然是只顧自己不理他人的自私心理。




歡迎光臨 香港 Xocat Forum 討論區 (http://p.xocat.com/p/)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