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藝 [打印本頁]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0-27 17:48 標題: 藝
待君凱旋還、 聽君凱旋篇。
君不見中原王氣沉,笳聲飛渡山海關,
烽火輕易大地色,鐵騎踏破舊江山,
多少人家室無壁?多少人家室無椽?
戰戰戰,寧為疆場珠玉碎,不作簷下瓦石全!
待君凱旋還、 聽君凱旋篇。
君不見長行十萬眾,人逐胡騎遍野翻,
舞槊刀光劍影堙A躍馬青山白水間,
前前前,片言贈君君記取,
不搗黃龍莫生還!
戰戰戰,前前前,不搗黃龍莫生還!
這是一首粵語歌曲, 但這樣雄赳赳, 氣揚揚少之又少。
撰詞人是身兼監製,編劇,投資者三職的胡麗天先生。
譜曲者乃粵曲樂界大音樂家,創吹拉彈唱件件皆獨到的梁以忠先生。
此曲名『凱旋歌』乃電影《廣州三日屠城記》之插曲,女聲獨唱, 主唱者梁以忠夫人張玉京(k先)。
粵曲樂喜好者對此曲目絕不陌生, 雖之後改名, 但一聽以下連結便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sM6Ktmwq4o&feature=related
又,《廣州三日屠城記》乃鄭君綿處男作,香港首影1937年3月31日。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0-27 20:04 編輯 ]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0-27 19:49
B哥, 請在這裡談談青銅藝術好嗎?
作者: 大隻西 時間: 2009-10-27 22:28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0-27 19:49 發表 
B哥, 請在這裡談談青銅藝術好嗎?
發貼我一般都愛簡單及多元化 希望能娛樂多類形人士 對高古至上古的金屬 這個話題可能讓大部份人郁悶 什至不知你在搞啥 但老何兄點名到這份尊重可不能路過 我便把這些冷門話題稍轉為生活化說說。
四千多年前到現在 我們早先生活上的用具 由最簡單的石具 變化到現代的電腦科技 但仍有一些日常用品 其形狀及用法仍保持幾千年沒變 究竟是??
作者: hkgalbert 時間: 2009-10-27 22:32
還有吳楚帆在《生命線》唱的《不堪回首舊征袍》嗎?
此外,他的老婆應是 瓊仙,原是塘西歌姬乎?女兒則是梁素琴。
[ 本帖最後由 hkgalbert 於 2009-10-27 14:34 編輯 ]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0-28 10:57
引用:
原帖由 hkgalbert 於 2009-10-27 22:32 發表 
還有吳楚帆在《生命線》唱的《不堪回首舊征袍》嗎?
此外,他的老婆應是 瓊仙,原是塘西歌姬乎?女兒則是梁素琴。
1.難覓。
2.張玉京乃原名。1957年7月29日大公報娛樂版載 :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0-28 14:18
引用:
原帖由 大隻西 於 2009-10-27 22:28 發表 
發貼我一般都愛簡單及多元化 希望能娛樂多類形人士 對高古至上古的金屬 這個話題可能讓大部份人郁悶 什至不知你在搞啥 但老何兄點名到這份尊重可不能路過 我便把這些冷門話題稍轉為生活化說說。
四千多 ...
??= 碗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0-28 14:46
風行世界140年的 la paloma(白鴿)。
是Sony Music有記錄以來10大best selling歌曲。
非常有趣,全球各地的人們以她的旋律填寫不同的歌詞代入各種情懷;
如 :羅馬尼亞送殯曲, 非洲穆斯林婚禮曲, 墨西哥民s抗爭運動吶喊曲, 印弟安農民反種族歧視鬥爭曲
而你/妳能指出Elvis Presley 貓王那首曲是以la palamo為旋律的呢!
ne一句會否ring a bell to you : WILL BELONG YO THE MOMORY OF THE LOVE WE KNEW BEFORE
聽聽JULIO IGLESIAS這位磁性歌手的演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Y5ikAyE64Y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0-28 17:32 編輯 ]
作者: 大隻西 時間: 2009-10-28 23:23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0-28 14:18 發表 
??= 碗
商 鄂爾多斯
[attach]1155994[/attach][attach]1155995[/attach]
商 大西北
[attach]1155997[/attach][attach]1155998[/attach]
作者: 大隻西 時間: 2009-10-28 23:30
早 商 內蒙
[attach]1155999[/attach][attach]1156000[/attach]
[attach]1156001[/attach]
漢代 錢塘江出
[attach]1156002[/attach][attach]1156003[/attach]
[attach]1156004[/attach][attach]1156005[/attach]
還有很多自藏的無暇照相 改日奉上。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0-30 18:54

西周虢季子白盤及其上之銘文(金文)。相信版友會有興趣, 文字內容, 遲些B哥有空請談談。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0-30 19:57
法國之音.......................EDITH PIAF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KgcKYTStMc
♪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
Des yeux qui font baisser les miens 他的雙眼吻著我的雙眼
Un rire qui se perd sur sa bouche 一抹笑意掠過他的嘴角
Voila le portrait sans retouche 這就是他最真切的形象
De l'homme auquel j'appartiens 這個男人,我屬於他
*Quand il me prend dans ses bras, 當他輕擁我入懷
Qu'il me parle tout bas 低聲對我說話
Je vois la vie en rose, 我眼前浮現了玫瑰色的人生
Il me dit des mots d'amour 他對我訴說情話綿綿
Des mots de tous les jours, 只用一些平凡的字眼
Et ça me fait quelque chose 卻讓我有所感觸
Il est entre dans mon coeur, 有一種幸福
Une part de bonheur 進入了我的心房
Dont je connais la cause, 我知道是為什麼
C'est lui(toi) pour moi,moi pour lui(toi) dans la vie 我們是為了對方存在的一對
Il me l'a dit, l'a jure pour la vie. 他對我這樣說,以生命起誓
Et des que je l'apercois 然後我一想到這些
Alors je sens en moi 我就感覺到
Mon coeur qui bat. 我的心一陣狂跳
Des nuits d'amour a plus finir 愛情的夜晚不會結束
Un grand bonheur qui prend sa place 幸福於是降臨
Des ennuis, des chagrins s'effacent 沒有煩惱,沒有焦慮 ♪ 皮雅芙的一生 ♪
EDITH PIAF,原名EDITH GASSION,1915年12月19日出生於巴黎。父親Louis-Alphonse Gassion是一位街頭雜耍藝人,母親Anita Maillard是一個賣唱的歌女,藝名叫Line Marsa。ANITA是有卡比利亞血統的後裔(北非阿爾及利亞地區民族,也稱柏柏爾人,在依比利斯半島活動、流浪者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從軍,母親在街頭賣藝討生活,根本無暇照顧女兒,EDITH在幼年時,只得與在諾曼第的奶奶Aïcha相依爲命,在鄉間,她度過了快樂的幾年幸福時光-她少時唯一快樂的時光!戰爭結束後,父親把她接回身邊,她的童年並沒什洸笑皏i言,爲了生活,他們的草台班子在全法國流浪表演(大家可以讀讀都德的《小東西》就可以一想流浪藝人的艱辛),可憐的EDITH,早早領略了生活的艱難,在戲班子堿O不會有閒人的,父親登臺前,小EDITH就要把他的禮帽準備好。
可能是家庭的遺傳,她天生一副好嗓子,隨著年歲稍長,她也會客串上幾隻小曲,漸漸的,她正式成了戲班子堛漱@員。15歲的時候,她決心離開父親,獨自去巴黎闖蕩。 1932年,她與同爲流浪藝人的Louis Dupon(藝名P'tit Louis)同居,並在一年後育有一女Marcelle,可憐的是兩年後,這個女孩因腦膜炎而夭折。 Edith繼續在Belleville、Pigalle等街區賣唱,直到有一天,Louis Leplme,巴黎最優雅的酒吧之一le Gerny's(坐落在Champs-Elysmes上!)的老闆無意間聽到這個年輕姑娘的演唱,立刻被這個嬌小的姑娘的嗓音迷住了,他立刻簽下她,並爲她改藝名Môme Piaf(在巴黎的黑話中,這是小鳥的意思)。這個藝名,配合她1米47的身高,確有種楚楚可憐的感覺。就是這麼個來自苦難家庭的小鳥,以她曼妙的歌喉,在兩次大戰間征服了整個巴黎和法國,幾乎立即登上了榮譽的頂峰。
她與Louis Leplme過了幾天幸福的日子,Louis對她寵愛有加,並在36年爲她錄製了第一張唱片Les Mômes de la cloche(土語“鄉下姑娘”的意思),遺憾的是,苦命的Piaf總是那洶ㄘ砥G同年4月,Leplme被人在自己的家中謀殺!由於她與他的密切關係,PIAF被警方傳訊,媒體大報小報大肆渲染這段“傳奇”,不過,在她的一個仰慕者Raymond Asso,知名的冒險家,榮譽勳位獲得者的幫助下,她很快擺脫了關係,離開le Gerny's。Raymond Asso對她非常體貼,應該說是在Raymond Asso的引導下,PIAF才慢慢脫去鄉下女孩子的土氣和在市井階層沾染上的俗氣,最終成爲我們今天熟悉的EDITH PIAF。在女作曲家Marguerite Monnot的協助下,Raymond Asso爲
IAF獻上了一隻歌Mon lmgionnaire(日後SERGE GAINSBOURG也爲
IAF改編過一次這只歌),這隻歌後來成爲
IAF第一隻保留歌曲。 37年,Raymond Asso成功的說服當時巴黎最有名的CLUB,l'ABC與PIAF簽約,於是23歲的Môme Piaf重新改了藝名爲Edith Piaf。她在強光的照射下,一副迷茫的神情,似乎困苦無助的樣子,頭髮淒淒,嘴唇腥紅,雙臂沿著起奏的黑色毛衣下垂。這個以前的鄉下小妞,曾經滿城風雨的小鳥能成功麼?而當她開口一唱,巴黎便醉倒了。
這一年,她拍攝了第一部電影,Jean Limur導演的La garçonne,幾個月後,第二部Bobino. 40年,她與戲劇演員Paul Meurisse同居(大約2年),後者優雅而不失謙謙君子的風度,他教會PIAF很多東西,特別是如何得體的處理社會上的種種問題。 劇作家Jean Cocteau爲他們兩度身編寫了一部話劇Le bel indiffmrent,在夫婿及Jean Cocteau的幫助下,PIAF的表演獲得極大成功,這部戲也激發了她對戲劇的興趣,展現了她表演的天分。隨後,兩夫妻一起出演了Georges Lacombe的電影Montmartre sur scone,在這次拍攝過程中,PIAF與電影音樂作者Henri Contet結下特殊的友情,後者後來成爲她最主要的詞曲作者。 二戰期間,PIAF以其自己的方式反抗佔領者:不顧德國人的警告,堅持與猶太音樂家合作並演出。此時的她已經很成熟了,不單指其性格,而且她的藝術表現形式,她與社會方方面面協調的能力,都已駕禦自如。她巧妙周旋在各種勢力間,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成就,實現自己的意願。一切都如她的願,甚至還有愛情。 44年,初到巴黎的毛頭小子YVES MONTAND闖入了她的生活。年過30的她不顧一切的愛上了他,成了這個鄉下孩子的保護女神,引路人。可能與YVES類似的幼年生活經歷,使她對YVES既有情人的熱愛,也有一種近乎母愛的情感。她爲把自己的製作團隊介紹給YVES,她的禦用作曲家Henri Contet爲後者寫出了YVES最早的名曲Battling Joe及Luna park。她一步步將小夥子引入社交界,指導他閱讀,交遊,使他很快與巴黎融入一體。45年,她與Montand合演了電影Etoile sans lumiore(Marcel Blistone導演)。 45年以前,PIAF只有一首有影響力的歌曲是由她自己填詞的,那就是La vie en rose,(Louiguy作曲),起初這首歌被她周圍的人認爲意識太超前了,不會受歡迎,但結果呢,今天這只歌已經幾乎成了CHANSON的代名詞。遺憾的是,由於SACEM(詞作家及曲作家協會)不認可PIAF的寫作才能,這首歌的作者最初是以PIAF與Louiguy聯合署名的---當然在PIAF一生中,先後創作了80餘首自己的歌曲,那是後話了。 46年,PIAF注意到年輕的創作歌手組合COMPAGNONS DE LA CHANSON,非常欣賞他們的才幹,爲了自己與YVES著想,她設法將他們網羅到門下,專爲她和YVES寫歌作曲,在她的促成下,發行了一張專輯Les trois cloches,YVES借此獲得1000000張的銷量,贏得極爲輝煌的成就。但不知什狩邞滬鴞],這一年,她與YVES莫名地分開了,也許她預見了YVES不可限量的未來,所以選擇了悄悄的離開。
也許是爲了散心,她在47年第一次赴美國開演唱會,將COMPAGNONS DE LA CHANSON一併帶了過去。這次新大陸之行對PIAF,這個Belleville街邊長大的賣唱女孩實在是一次挑戰:在紐約Playhouse最初的幾場演出只能算失敗,美國佬並不瞭解這個女人,當然,語言也是理解的障礙,在讀完紐約最大的一份日報對她演出極富益意的批評後,她決定繼續留下來,不過,她把演出場地搬到了Manhattan,在最有名的酒館--- Versailles。這下,大獲成功。一周後,她決定將演出延長到了4個月,並在以後的歲月堙A定期地到這兒演出。紐約之行除了打開了新大陸的市場,還有兩個收穫:與演員、歌手Marlone Dietrich成爲終生的好朋友,同時,與著名的拳擊手Marcel Cerdan墮入情網,這段拳王與歌后的愛情故事成爲47年代大小報紙津津樂道的話題。Piaf 與Cerdan的幸福是充實的,他們從事的不同領域使他們之間的關係一點也不用擔心爭吵,她與Marguerite Monnot合作爲愛人寫下了著名的CHANSON:L'hymne j l'amour,她的又一首不朽的經典。厄運似乎總不願遠離這個不幸而成功的女人,49年10月28日Marcel Cerdan突然因空難而故去,使這段傳奇變成了悲劇,巨大的打擊使PIAF在有生之年,再也沒有真正地解脫出來。
PIAF由此,徹底的變成了一個神秘主義信徒(mysticisme),甚至宿命論者(spiritisme),她愛的男人,總是被神秘的意外從她身邊被奪走。。。 不過,這個堅強的女人並沒有停止工作,50年她返回巴黎,在Pleyel繼續演出,這一時期,年輕的詞曲作家CHARLES AZNAVOUR成了她身邊的“全能人”(homme-j-tout-faire),他的秘書,司機、知心人(confident),事實上,自45年起,她就開始利用自己的影響在幫助CHARLES,只不過,她沒有象幫助YVES或Les Compagnons de la Chanson那樣提攜CHARLES罷了。可是,忠實的Aznavour依然對她念念不忘,爲她寫下Jmzmbel、Plus bleu que tes yeux等優秀的歌曲。 1951年,PIAF再次找到了新的保護人,年輕的美國舞蹈演員,歌手Eddie Constantine,這段故事僅僅維持了7個月而已,神秘的事件再次發生了:這回是她自己,她連續遇上兩起交通意外,其中第二次差點要了她的命,治療過程中,她染上了毒癮,自此再也未能從這個可怕的嗜好中掙扎出來。
連續的打擊,使她沈迷於毒品與酒精,嚴重損害了她的身體。。。 她似乎想借助婚姻改變命運,1952 年7月 ,她與歌手Jacques Pills舉行了她一直夢想的第一次正式的婚禮,婚後,雙雙赴美國演出,在new-yorkais酒館演唱時,她演出了Jacques Pills爲她寫的幾首作品,那是她第5次赴美演出,當然,讓她打開新大陸之門的Le Versailles依然是必去的,在那兒,她演出了夫君及樂壇新人GIBERT BECAUD爲她而寫的新歌Je t'ai dans la peau,另一首日後她的經典。這一年她經歷了幾次毒品不良反應,她的身體情況非常糟糕,但也在這年,她達到了她個人藝術事業的最高峰,演唱會、電臺SHOW都給人們極大的驚喜,但隨著她在各處巡演,她糟糕的身體幾乎拖垮了她,53-54年,她不得不閉門修養。但是,當55年接到在奧林匹亞劇場(所有歌手的聖地)的邀請後,PIAF再次煥發出令人驚奇的激情和能量,不顧衰弱的身體,投入了演出的籌備工作。 這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鼓舞了她繼續演藝事業的信心,她決定再來一次跨越全美的巡演,這次演出的起點,是巴黎音樂人的聖殿;奧林匹亞,終點,是在紐約的古典音樂聖殿--卡乃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她的聲譽到了頂點,一個無可爭議的國際巨星。 回到巴黎後,她連續在奧林匹亞演出了2個月,曲目包括翻唱自英文的L'Homme j la moto,Les Amants d'un jour。 她在大西洋上來回穿梭,在紐約、巴黎、南美間不停的演出,全然忘記了飽受毒品、醺酒對身體的摧殘。
58年再次在奧林匹亞演唱會上,她演出了她另一首最重要的作品Mon manoge j moi。之後,她認識了歌手,曲作家GEORGES MOUSTAKI,,後者與Marguerite Monnot爲她獻上了歌曲Milord,結果,她與GEORGES竟然也發生了事故,58年的9月她與GEORGES,竟然又一次遇上了嚴重的交通事故。
隨後,在紐約的演唱會上,PIAF糟糕的狀況,使她倒在了舞臺上。似乎預見來日無多,她拒絕了朋友們、醫生的建議,堅持60年的奧林匹亞演唱會照舊進行,這次,她推出了新歌Non je ne regrette rien(Charles Dumont所寫),演出給她帶了持續的光榮,但對身體的損害,已經無法挽回了。61年的夏天,PIAF結識了她生命中最後一個男人,Theophanis Lamboukas,她叫他Sarapo(希臘語 我愛你的意思),這個希臘歌手陪她走完她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這年7月,她接受了'Acadmmie Charles Cros頒發給她的終身成就大獎。 62年的9月,最後一次在奧林匹亞獻演,9月25日,在巴黎鐵塔,她爲全巴黎演唱了Le Jour le plus long,她的光耀無與倫比。 10月9日,她按照東正教的教規,嫁給了Theophanis Lamboukas,她的Theo Sarapo。 63年1月,他們夫妻推出了她最後一首名曲,A quoi ça sert l'amour ?(一個不祥的名字---「愛情有何用?」)
4月,這個不屈的女人終於倒下了,最後的歲月是在南部的噶納附近的海岸度過的。63年10月11日,與她的好友劇作家Jean Cocteau同一日離開人世。喪禮於10月14日在巴黎舉行,數萬名歌迷步行跟隨至拉雪茲公墓(Pore Lachaise),直至今日,她的目前依然每天被崇拜者的鮮花綴滿。
1996年,一場名爲
iaf je t'aime的演唱會在巴黎舉行,她的許多歌曲已經深深融於法國人的生活。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0-30 19:59 編輯 ]
作者: 大隻西 時間: 2009-10-30 21:56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0-30 18:54 發表 
西周虢季子白盤及其上之銘文(金文)。相信版友會有興趣, 文字內容, 遲些B哥有空請談談。
何老大有興趣與古人溝通?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1 15:08
家喻曉, 差不多人人會唱-----------余慕雲
ha, 咁巴閉!乜歌ah?陳綠萍填詞, 邵鐵鴻作曲
戰後有水龍頭的地方,就聽到的 : 郎歸晚(流水行雲)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o9PAfJ23MQ/
作曲者邵鐵洪。與梁以忠,呂文成,尹自重, 何大═, 不遑多讓。
有七絕:吹,彈,打,唱,撰,作,做。
他另一名曲, 是戰前的 : 紅荳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psf5ARD1PI
這兩電影歌曲的流行, 以後粵片的音樂, 便由粵劇粵曲界來搞了。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3 10:43
ALBERT叔,
未聞音訊多日, 可好!?
你老於YOUTUBE上載秦小梨唱郎歸晚片斷,
詢及可有曲詞,現於此奉上。
郎歸晚,落花遍地愁暗淡,
獨嗟嘆,誰將艷骨葬塵寰,暗自淚氾瀾。
往事空記寸心間,往事一記帳千番,
舊恩愛,舊譜怕復彈。
前情泛泛,傷春晚晚,夢不見,夢不見郎還,
相思千里隔重山,淒清千里似孤雁,
未獲信返,越想更越煩。
瘦減腰圍,我為郎廢餐,空有淚染斑暗滴衫,
傷心,只為病不慣;憂心,只為病變幻,
誓殉愛死願代春蠶。
再次三番,再次三番,× 望君歸,鴛夢冷,
魂離魄散,魂離魄散,× 恨天妒紅顏,
自悲薄命緣有限。
雖有曲詞, 但並不完整, ×處缺字, 惟望梅矣。
祝安好
老何拜上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3 15:34
馮康侯先生書法
馮康侯先生(1899 - 1983)廣東番禺人,當代書法、金石篆刻大師。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14 15:1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5:19
馮康侯先生書法

老何,你話我識字,呢度你又識得幾多個字呢?(你應該識晒 o卦)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5:25
康翁書法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5:29
康翁篆刻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5:35
康翁篆刻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5:59
篆刻大家__邊款王陳語山

N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6:08
陳語山先生(1904 - 1987)原名漠晉,字語山,以字行。晚號嶙翁。所居曰不及室,蓋取寄情書畫,榮辱不及乎身與孔子唯酒無量不及亂之意。廣東新會人。出書香之家。先生自幼即酷愛藝術,年十七,獲悉父執奇峰先生在廣州創辦美學館教授畫藝,乃赴穗欣然從學。踰年而美學館停辦。一九二二年,胡根天先生創立廣州市立美術專門學校,先生即考入西畫系就讀。同學中有吳琬、後易名子復者,性癖篆隸,又雅好治印,兩人志趣相投,自是遂開始書法篆刻之研究,樂此不疲。先生友人曾戲云:非人磨石石磨人,殆實況也。美專畢業後,適北伐軍興,該校師生以愛國熱情驅使,頗有投筆從戎者,若關良先生、吳子復先生及先生等皆是,相與聯袂北上。先生嘗刻"也曾馳騁中原"一印。及戰事結束,遄返穗垣,先後擔任廣州美專及各院校藝術科教席。馮康侯師卸南京印鑄局職南歸,先生與子復先生更時相遇從,探討印藝,日以刃數石為樂。遂成近代篆刻名家,其所刻邊款,趥勁剛挺,冠絕一時,有邊款王之譽。廣州淪陷,先生避寇粵北。戰後移家香港,任中學及大專院校美術科教席外,並設語山藝苑授徒,從遊者甚眾。先生性嗜醞釀,持杯論藝,深宵不倦。晨起即赴茶樓品茗,以酒代茶,弟子問業,亦常在是間,或論藝術奧秘,或說印壇往事,娓娓不輟。—日數登茶樓,習以為恆矣。晚歲隱居香港荃灣,謝絕酬酢。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6:16
語山先生贈我印章,其中一方之邊款,其見其趥勁挺拔。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4 16:41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219310962212012112#docid=2399358144256228091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4 19:05
ah , 此字是何部首?許慎的說文, 部首令後人頭痕。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06:09
何兄,此乃"斿"字,"游"之或體。可參康熙、辭源等之"方"部。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5 06:56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15 06:09 發表 
何兄,此乃"斿"字,"游"之或體。可參康熙、辭源等之"方"部。
太ah 黃,
打開16帖時, 女兒方來探望, 母女倆搶著爭辯,
座說:對聯應是 天邊幽鳥鳴相龢 月下游魚樂自知
女兒國學根底淺, 與母說此非游字, 還並打賭, 輸的一方,
負責蒸制紅豆糕五斤, 家中只有說文, 女兒遍尋不得 ,
問之老爹, 老何答:只做公証人, 待你開腔。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07:34
康熙字典方部"斿"字下云:[說文]作"游",旌旗之流也。[玉篇]斿旌旗之末垂,或作游。...又與游同。..,
辭源方部"斿"字下云:同游,浮也。
古代文字常作假借,以"斿"代"游",故字書皆云"與游同"。此聯之"斿魚"即"游魚"也。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07:41
一於等食令千金蒸製的紅豆糕。請埋我。(office 部機用唔到表情)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07:52
身心俱疲時,我最喜歡聽這首.... (昨發此時,有此句,不知何故出不到?)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219310962212012112#docid=2399358144256228091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5 09:29
No videos found for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 ... 2399358144256228091”
youtube 反應如上, 條link 撻唔著
身心俱疲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1-15 09:55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11:05
咁奇? 再試多一次!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219310962212012112#docid=2399358144256228091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11:26
何兄,我今次試無問題喎。你果邊撻得著否?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5 13:51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15 11:26 發表 
何兄,我今次試無問題喎。你果邊撻得著否?
老芬No.5, 卡拉揚........好o野
要是你向小輩推介, 而他/她們從來不願領教西方古典音樂的, 你揀選那曲?
我多推介老柴的意大利隨想曲。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15 13:56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5 06:56 發表 
太ah 黃,
打開16帖時, 女兒方來探望, 母女倆搶著爭辯,
座說:對聯應是 天邊幽鳥鳴相龢 月下游魚樂自知
女兒國學根底淺, 與母說此非游字, 還並打賭, 輸的一方,
負責蒸制紅豆糕五斤, 家中只有說文, 女兒 ...
搭口:
仲話 "國學根底淺", 我公開試中文 (要讀埋文學) A, 都唔識.何兄女兒起碼細我 10 年.
蒸制紅豆糕五斤, 食我就識...
何兄真好家教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15 14:06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5 13:51 發表 
老芬No.5, 卡拉揚........好o野
要是你向小輩推介, 而他/她們從來不願領教西方古典音樂的, 你揀選那曲?
我多推介老柴的意大利隨想曲。
我諗你地都估到:
書法, 我喜歡行草...
老芬, 我喜歡 "To Alice"...
有些流行歌曲改編自西方古典音樂, 對推動古典音樂, 亦有補益...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16:54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5 13:51 發表 
老芬No.5, 卡拉揚........好o野
要是你向小輩推介, 而他/她們從來不願領教西方古典音樂的, 你揀選那曲?
我多推介老柴的意大利隨想曲。
我會揀 Mozart _Eine kleine Nachmusik,K.525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5 17:08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09-11-15 13:56 發表 
搭口:
仲話 "國學根底淺", 我公開試中文 (要讀埋文學) A, 都唔識.何兄女兒起碼細我 10 年.
蒸制紅豆糕五斤, 食我就識...
何兄真好家教
她
看圖估字而矣!食,佢都識
, 家教算係咁la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5 17:35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5 17:08 發表 
她
看圖估字而矣!食,佢都識
, 家教算係咁la
何太能識晒對聯中所有的字,真係唔簡單,好嘢!





識得晒既,真係唔係咁多。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6 11:52
呢幾日園中所種的十幾棵玫瑰有部分群芳盛放(其他的仍含苞待放)。我與太座已心花怒放。
謹把不算是藝的劣拙"園藝"貼上,純屬獻醜。



含苞待放的黃玫瑰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16 11:5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6 12:02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16 12:09 編輯 ]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6 12:10
姚莉佢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MVtuURwjY&feature=fvw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6 12:24
太座搭話多謝何先生。
佢真係好鍾意聽幾十年前的舊歌。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6 14:08
影印自"辭海"

食左紅豆糕未?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16 19:53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16 11:52 發表 
呢幾日園中所種的十幾棵玫瑰有部分群芳盛放(其他的仍含苞待放)。我與太座已心花怒放。
謹把不算是藝的劣拙"園藝"貼上,純屬獻醜。
...
thanks for sharing. 好似所有女性一樣, 勁喜歡花. 我是放 working day 的, 放假時到花墟, 繁花似錦, 人流又不多, 真是樂事...
作者: hkgalbert 時間: 2009-11-17 22:24
老何:謝謝,黃臉婆上兩週割白內障,兩位老人暫跟女兒住,因為我們年紀太大,她不放心,女兒比我更 outdate,家裡沒有電腦,老人每天只好讀報給黃臉婆聽。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8 04:55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09-11-15 14:06 發表 
我諗你地都估到:
書法, 我喜歡行草...
老芬, 我喜歡 "To Alice"...
有些流行歌曲改編自西方古典音樂, 對推動古典音樂, 亦有補益...
行書你喜歡邊家?
我喜歡李北海、山谷、米南宮和文徵明。唔駛講王羲之梗係排第一位啦。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8 05:17
引用:
原帖由 hkgalbert 於 2009-11-17 22:24 發表 
老何:謝謝,黃臉婆上兩週割白內障,兩位老人暫跟女兒住,因為我們年紀太大,她不放心,女兒比我更 outdate,家裡沒有電腦,老人每天只好讀報給黃臉婆聽。
欣悉平安!
作者: richardbilliham 時間: 2009-11-18 09:08
記得早前曾有前輩版友在其他話題貼文內,提問過如何把某些已上載至youtube網站內的MV/動畫短片,以"圖像+附有播放指示箭咀"模式(如下圖顯示)貼上本討論區的文章內。其實,在本討論區「YouTube影片分享」內已有一指引題文﹛如何將youtube 和其他網站的圖像嵌入帖子﹜〔http://forum.timway.com/f/thread-85480-1-1.html〕講述該上貼方式,恕後輩於此長氣地嘗試代為解述:
[youtube]-KMVtuURwjY[/youtube]
拿上圖由姚莉唱的【玫瑰玫瑰我爱你】MV為例,其顯示在有關Youtube網頁右邊的「網址」格內的文字是http://www.youtube.com/watch?v=-KMVtuURwjY(下圖紅圈部份),

當各位版友打算把有關Youtube短片貼上其新貼文或引述或回覆文章時,只須在有關的版面內打上:[youtube] ,跟茈握Wyoutube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之後顯示的:-KMVtuURwjY全數字樣(勿用copy & paste方式),最後打上 [/youtube] ,如下圖紅圈顯示。

在按了『發表回覆』那圖像(icon)後,有關的Youtube圖版就可顯示出在貼子內了。
[youtube]-KMVtuURwjY[/youtube]
後註:如有慣性先看「預芘K子」後才發表貼文,請不須理會在該「預芘K子」版面上仍是顯示[youtube]XXXXXX.....的狀況。
[ 本帖最後由 richardbilliham 於 2009-11-18 09:13 編輯 ]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09-11-18 11:18
多謝指教,
我也來試試看。
這首1966年錄音的「擔返張凳」,
我個孫都鍾意聽,
[youtube]zhcR1ZS2hVo[/youtube]
[ 本帖最後由 理魯竇 於 2009-11-18 11:31 編輯 ]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8 11:39
老餅上路, 我都來也!thank you!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8 14:19
引用:
原帖由 richardbilliham 於 2009-11-18 09:08 發表 
記得早前曾有前輩版友在其他話題貼文內,提問過如何把某些已上載至youtube網站內的MV/動畫短片,以"圖像+附有播放指示箭咀"模式(如下圖顯示)貼上本討論區的文章內。其實,在本討論區「YouTube影片分享」內已有 ...
richardbilliham 兄,多謝多謝!不勝感激!正是在下月前提問,惟未得要領,頭痕至今。今得兄仗義詳盡解答,一切疑難盡釋。不但方便在下,其他閱讀者亦當倍覺容易。再謝兄台!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8 14:37
Let me try to do that.
[youtube]9fScO0255Fc[/youtube]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8 14:56
書法篆刻大師馮康侯先生之入室大弟子__香江神刀孔平孫(為港督、高官治印)
http://big5.citygf.com/cul/cul_005003/200903/t20090314_8977.html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18 15:03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18 15:09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18 04:55 發表 
行書你喜歡邊家?
我喜歡李北海、山谷、米南宮和文徵明。唔駛講王羲之梗係排第一位啦。
喜歡"行書" + "草書" 的混合體...
覺得"草書"太"草", not user friendly, 難辨認 ; 行書太工正...
另一原因, c6 雖然係番書 佬, 中國文學, don't know, 但鍾意寫行書草. 佢覺得寫書法可減壓..
咁我梗係鍾意c6 寫個 d 啦...

[ 本帖最後由 suewong 於 2009-11-19 16:2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8 15:10
約二十年前,孔兄為我刻了六、七方印,其中三方邊款可貼上: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18 15:13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18 15:11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18 05:17 發表 
欣悉平安!
me too...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18 15:15
蔡瀾都跟馮康侯先生學習書法及篆刻...
作者: 牛奶蛇 時間: 2009-11-19 01:46
dw 兄, 你有冇试过种黄玫瑰, 白玫瑰, 一两年後, 全变了红玫瑰.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9 12:04
引用:
原帖由 牛奶蛇 於 2009-11-19 01:46 發表 
dw 兄, 你有冇试过种黄玫瑰, 白玫瑰, 一两年後, 全变了红玫瑰.
牛Sir, 我前後園所種的玫瑰,全部都是一色到底,紅、粉紅、黃、紫、白...十多年都沒有變過色。
你種那些黃、白玫瑰一两年後, 會變了红玫瑰? 那真的很奇怪。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9 16:03
奈良時期, 約1300多年前,流落東瀛, 現藏於日皇宮內的『喪亂帖』,
近年回上海展出, 是人門咸認右軍傳世惟一真跡, 人們雖看過,
亦從無人能說出所以然來(是否真跡),此說之流傳,
老何總覺奇怪, 希版友指點!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1-19 16:34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19 16:24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19 12:04 發表 
牛Sir, 我前後園所種的玫瑰,全部都是一色到底,紅、粉紅、黃、紫、白...十多年都沒有變過色。
你種那些黃、白玫瑰一两年後, 會變了红玫瑰? 那真的很奇怪。
會不會是黃、白玫瑰的基因不穩定? 因為玫瑰本來是红色的, 黃、白玫瑰可能是 人工 / 大自然混出來的......
我在花墟買的劍蘭, 也有類似的情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19 16:42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9 16:03 發表 
奈良時期, 約1300多年前,流落東瀛, 現藏於日皇宮內的『喪亂帖』,
近年回上海展出, 是人門咸認右軍傳世惟一真跡, 人們雖看過,
亦從無人能說出所以然來(是否真跡),此說之流傳,
老何總覺奇怪, 希版友指點!
haha,老何,我拋左少少磚,總算引到你D玉。繼續呀!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9 16:44
奈良時期, 約1300多年前,流落東瀛, 現藏於日皇宮內的『喪亂帖』,
近年回上海展出, 是人門咸認右軍傳世惟一真跡, 人們雖看過,
亦從無人能說出所以然來(是否真跡),此說之流傳,
老何總覺奇怪, 希版友指點!
喪亂帖

快雪時晴帖
何如帖

姨母帖

上虞帖

初月帖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19 16:50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19 16:42 發表 
haha,老何,我拋左少少磚,總算引到你D玉。繼續呀!
我以為你會又睇唔倒, copy一次, ha, 今次又睇倒, 奇怪!
頑石不可彫, 令老兄失望而矣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0 16:52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5 13:51 發表 
老芬No.5, 卡拉揚........好o野
要是你向小輩推介, 而他/她們從來不願領教西方古典音樂的, 你揀選那曲?
我多推介老柴的意大利隨想曲。
老柴老長着一副悲苦的面孔,一味淒苦(尤其“第六交響曲”的终曲,好像哭得快要斷氣),令人肝腸寸斷... 這就違背了音樂的宗旨(嚴肅的歡樂),入不得上品(當然"胡桃夾子"是很好的)。.........哎呀!不得了!老柴迷恐怕要跟我拼命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0 16:57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9 16:50 發表 
我以為你會又睇唔倒, copy一次, ha, 今次又睇倒, 奇怪!
頑石不可彫, 令老兄失望而矣
多謝何兄美意!



毋須介懷!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1 05:00
My another favourite
[youtube]HZGb-Kjy0S0[/youtube]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24 21:45


d東上演的牡丹亭,明年11月來港, 撲飛請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pbj9ORwkM&feature=related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1-24 22:0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5:19
近代篆刻大師馮康侯先生絕藝冠當時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5:3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5:35
康翁篆刻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5:3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5:56
康翁篆刻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6:0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7:00
康翁篆刻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7:1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7:24
康翁篆刻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7:3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8:02
康翁篆刻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8:1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8:13
康翁篆刻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8:21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5 08:24
康翁篆刻


若有不明字,歡迎查詢。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5 08:4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6 14:02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09-11-19 16:44 發表 
奈良時期, 約1300多年前,流落東瀛, 現藏於日皇宮內的『喪亂帖』,
近年回上海展出, 是人門咸認右軍傳世惟一真跡, 人們雖看過,
亦從無人能說出所以然來(是否真跡),此說之流傳,
老何總覺奇怪, 希版友指點!
喪亂 ...
兄所貼逸少諸帖,真乃精品。喪亂帖尤為佳妙,是否真跡已不重要。(右軍真跡傳世只餘一帖,此說流傳已久,迄未知孰是。)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6 14:07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6 14:24

貝聿銘(ieoh Ming Pei),美籍華人,1917年生於廣州,其先祖為蘇州望族。其父貝祖怡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聿銘十歲隨父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後成為世界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他為我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中國銀行總部大廈,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等。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為中國培養、培訓建築設計師,為推進中國建築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
他設計的許多大型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於華盛頓市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等作品為世界建築史留下經典傑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是貝聿銘建築設計生涯中的最後一項大型建築設計項目,耗時七年,大樓的—磚一木,—水—石皆凝聚著他的心血。該大廈樓內有園,似北京四合院,園內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來的黑石分佈有致,兩側竹叢相映成趣,在空間組織上將中國傳統設計手法運用得十分精到。
貝聿銘認為:“建築是—種社會藝術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設計中都不會放鬆協調、純化、昇華這種關係的努力。在設計時他對空間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種探求,賦予它們既能適應其內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築風貌。貝聿銘具有統觀全局的設計思想,他說:“建築設計中有三點必須予以重視:首先是建築與其環境的結合;其次是空間與形式的處理;第三是為使用者著想,解決好功能問題。……正是這一點,前輩大師們是不夠重視的。”貝聿銘的設計創造出了承前啟後的建築風格,他注意純化建築物的體型、盡可能去掉那些中間的、過渡的、幾何特性不確定的組成部分。使他設計的空間形象具有鮮明的屬性。另外,他的設計還具有強烈生動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躍的時代感。以及被繪畫、雕塑作品加強的藝術性。貝聿銘建築設計中的室內設計部分幾乎均由他本人設計以保證內外的諧調統一。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6 14:36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6 14:42


Kennedy Library in Boston(波士頓甘迺迪圖書館)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甘迺迪圖書館。起初,甘迺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甘迺迪遺孀杰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6 14:58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6 15:12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Building__Washington DC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其實,在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__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頗難處理的不規則四邊形。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廈,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6 15:27 編輯 ]
作者: hkgalbert 時間: 2009-11-26 15:15 標題: 西營盤:香港大學
看看現在的大學生唱歌:
冠軍:
[youtube]wwFThLc3mgk[/youtube]
季軍:
[youtube]lcUdUSJHkJ0[/youtube]
落選的其中之一:
[youtube]TQBKbZaD2sw[/youtube]
落選的其中之二:
[youtube]buAhbLyxrtg[/youtube]
落選的其中之三:
[youtube]Bnn9dcyXPtI[/youtube]
落選的其中之四:
[youtube]epqxqjW4l2Y[/youtube]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26 17:08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1-26 14:02 發表 
兄所貼逸少諸帖,真乃精品。喪亂帖尤為佳妙,是否真跡已不重要。(右軍真跡傳世只餘一帖,此說流傳已久,迄未知孰是。)
agree....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6 17:39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09-11-26 17:08 發表 
agree....
阿sue真可愛,知音人、有心人也!
論壇有你,頓覺生色不少。

最欣賞你看帖幾乎必覆!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6 17:44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6 17:52




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蘇州市21世紀初的重要文化標誌性工程,也是與市民息息相關的為民工程。去年4月30日,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欣然接受蘇州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請,正式簽訂設計協議書,親自擔任蘇州博物館的新館設計。貝聿銘素以擅長博物館設計而享譽全世界,但在中國設計博物館卻還是第一次。
經過一年的緊張工作,貝聿銘順利完成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的方案設計。本著“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設計方案生動體現了蘇州傳統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手法的結合。在整體佈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借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拙政園、忠王府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博物館新館大量運用蘇州古典園林的基本符號,但在結構、佈局和表現手法上,卻又有讓人拍案叫絕的構思。新館沿襲了蘇州傳統
白色粉牆的主色調,卻又用灰色花崗岩取代了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產生了新的幾何效果,並通過部分屋面的玻璃屋頂與岩石屋頂相互映襯,以現代開放式鋼結構取代過去的木樑和木椽構架,讓傳統的木作構架在現代玻璃屋頂和金屬遮陽片襯托下,成為一種懷舊的裝飾。
在博物館新館設計中,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可稱比比皆是。位於入口和花園之間的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貝先生打破蘇州民居方方正正的傳統,將它設計成八角大廳,這種對蘇州傳統建築以至中國傳統建築的幾何形狀的轉變,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改變,更為所有的參觀者提供了四通八達的參觀通道。另外,室內荷花池上方的懸臂樓梯、地下儲藏室的雙層防水裝置、新館主樓到老館庫房的小姐樓地下通道,都將給蘇州市民新奇神秘的感覺。
為了這個“小女兒”,90歲的貝老不僅親自擔綱設計,而且5次親臨現場指導。兒子貝建中說:“他投入的精力要比之前任何一項工程都要多很多。每一樣東西都要通過電子郵件和傳真,傳向大洋彼岸的父親那裡親眼過目。”
故鄉在蘇州、童年生活在上海、少年讀書在香港的貝老,將自己的一件作品中國銀行大廈奉獻給了香港,如今又將另一力作奉獻給了蘇州,許多人認為這將是他的封刀之作。但是,其助手林兵反復向記者強調:“新館是貝老投入感情的重要作品,但並不是貝老的最後作品。如果有合適的、感興趣的,他就會去做。”
N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6 18:20 編輯 ]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26 19:16
噩夢, 1989.
仕女
裸女
三美人

以上是林風眠先生作品
先生曾隱居香港於中僑國貨貨倉內作畫。
其學生有趙無極, 朱德群, 吳冠中等。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28 10:37
希望大家不要忘記他.....................梁日昭先生

梁家四傑
女: 梁月玲(歌唱老師)
男: L-R 梁日修, 梁悁(他的英文實在好得交關), 梁日昭。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1-28 12:13 編輯 ]
作者: kintsun 時間: 2009-11-28 11:00 標題: 回復 86# 的帖子
老何有否跟梁日昭先生學習口琴?口琴在50-60年代普及你懂得嗎?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28 12:03
我們這一代, 最容易接觸的西洋樂器就是口琴, 更因為它而開拓了對西方音樂的認識,
再而理解西方的藝術及文化。小小一個12孔半音階的傢伙, 它的能量真不簡單。
因家父與廣州青年會的淵源, 少時常在港青留漣;推廣口琴活動先驅馮安先生亦是
港青口琴音樂團的主事人, 老何因此而與口琴沾上了邊。與馮安先生同時期作同一
努力的是梁日昭先生, 他的校園推廣運動, 及讓電台作媒介使大眾認識口琴, 全身以付,
不遺餘力, 要是有同好團體邀請, 逢請必到。
一次, 梁先生在敲桌打拍子指導練習時,我看見他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中指骨外繭連成一片。
p.s.他的妹妹梁月玲是很多藝人的歌唱老師。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1-28 13:20 編輯 ]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28 13:26
講開又講, 同時期於香港推廣音樂的, 很多人對他會陌生。
香港國樂拓荒者 : 呂培原先生。
亦有很多人不知, 要不是呂先生和簫王黃呈權的努力,
香港校際音樂節是沒有中國音樂比賽項目的。
遠於一九五九年,當時新亞書院為了提倡師生對中國古典戲曲及音樂的興趣,
特別在剛啟用的農圃道校舍舉辦了一次規模盛大的「中國古典音樂欣賞會」,
請來音樂名家如饒宗頤教授、呂培源先生等人到校作示範演出,
直接促使新亞書院國樂會的成立。
以下連結是呂先生的「十面埋伏」, 因呂先生演奏時全用真甲,
與現時流行的義甲比較, 真正是天淵之別, 右尾輪指所出, 粒線如見, 清均如雲,
天下第一絕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W1kmKOiClw&feature=related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8 17:41

N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8 17:52



北京香山飯店__貝聿銘
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蘇州
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軌可尋。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緻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建築
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佈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著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佔有重要的位置。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8 18:03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28 20:23
引用:
原帖由 kintsun 於 2009-11-28 11:00 發表 
老何有否跟梁日昭先生學習口琴?口琴在50-60年代普及你懂得嗎?
多事搭口:
c6 曾習口琴. 他說: 當時經濟低迷, 口琴是普通人家小孩的好玩具, 亦可奏出完整的樂曲...
作者: kintsun 時間: 2009-11-28 23:39 標題: 回復 92# 的帖子
說得對,當時梁日昭先生在电台講授口琴,乃在國貨公司買得英雄牌口琴,數塊錢而已,自學起來,即日已懂得基本技巧,閒時亦能自得其樂,尤記得梁生所作的農家樂一曲,至今亦能吹奏.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1-29 00:12
引用:
原帖由 kintsun 於 2009-11-28 23:39 發表 
說得對,當時梁日昭先生在电台講授口琴,乃在國貨公司買得英雄牌口琴,數塊錢而已,自學起來,即日已懂得基本技巧,閒時亦能自得其樂,尤記得梁生所作的農家樂一曲,至今亦能吹奏.
c6 個口琴仲係度. 間唔中會吹比我聽....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9 16:29

臺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__貝聿銘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1-29 16:32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9 16:39

北京中銀總部大廈__貝聿銘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1-29 16:48

美國德州達拉斯市的噴泉廣場(Fountain Place)__貝聿銘
作者: 老何 時間: 2009-11-30 13:14

TOMMY EMMANU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mmy_Emmanue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R04kmcSX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Ow6gCPDEQ8&feature=related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09-11-30 13:16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09-12-1 13:33

故宮館藏青銅器 西周中期 師趛鬲
高50.8cm,口徑47cm,重48.8kg
此鬲是傳世品,表面經打磨上臘,顏色黑中透亮,器極精緻美觀。本器侈口,折沿,束頸,附耳,分檔袋形腹有扉,蹄形足。全器紋飾由三種紋樣組成,腹部以回形紋為地,上以凸起的六隻巨大的回首夔龍紋為主體紋飾;頸部飾雙首夔龍回曲紋帶;附耳內外兩側均飾以重環紋。
器內壁鑄銘文5行29字: "唯九月初吉庚寅,師趛(音甘)作文考聖公、文母聖姬尊趛。其萬年子孫永寶用。趛。" 銘文的大意是:在九月第一個吉日庚寅那天,師趛為其已故的父母鑄造這大鬲鼎。願其子孫萬代永遠寶用。銘末一字是師趛家族的族名號。
師趛鬲造型雄偉,作為祭祀重器,其採用了巨大的獸形花紋,寓動於靜,顯示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同時,本器也是迄今為止所知鬲中最大且最華麗的一件,愈增加了其作為國寶的價值。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09-12-1 14:02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09-12-1 15:23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09-12-1 13:33 發表 

故宮館藏青銅器 西周中期 師趛鬲
高50.8cm,口徑47cm,重48.8kg
此鬲是傳世品,表面經打磨上 ...
thanks for sharing...
歡迎光臨 香港 Xocat Forum 討論區 (http://p.xocat.com/p/)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