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的追求,是新紀元運動的一個重要元素。雖然西方文化主要以基督教文化為根基,但不少人其實只是掛名的基督徒──即使每個星期到教堂崇拜,也不過是例行公事,更遑論自發的靈修了。因此,1960年代的歐美人士在物質主義的薰陶下,普遍上都心靈空虛。有些人會透過濫交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但亦有人選擇學習東方(主要是印度)的神秘學說,希望借此來提升自我的靈性。
某些新紀元的要素似乎早在十九世紀的形上學運動中就出現了:通靈術、神智學以及新思想運動;另外還有替代療法運動、脊骨神經醫學與自然療法。[1][2]這些運動可追溯到超驗主義、梅斯梅爾催眠術、瑞典堡教會以及各種早期西方的神秘主義或神祕學傳統,例如占星學裡的赫密斯主義;另外還有巫術、煉金術與卡巴拉。二十世紀早期的某些作品也使得這些思潮大為流行,大衛·赫伯特·勞倫斯和葉慈都是這類作家。就目前所知,首先採用「新紀元」一詞的是布拉瓦斯基夫人所寫的《奧秘的信條》,出版於1888年。[8]
早在1894年,一份基督教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週刊《新紀元》問世。[9]1907年,這份週刊被賣給了一群以歐雷吉與傑克森為首的社會主義作家。其他歷史名人也和此週刊有關: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蕭伯納以及葉慈;此週刊成為政治、文學和藝術的論壇。[10][11]1908年至1914年年間,研究前衛藝術對發掘英國的前衛思想很有幫助,研究對象從漩渦主義到意象主義都有。1914年後,歐雷吉拜見古德也夫的追隨者奧斯本斯基。他越來越專注於神秘主義與其他和精神有關的事物,於是降低了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新紀元》週刊於1921年又被轉賣。根據布朗大學方面的說法,「『新紀元』對1907到1921年期間的文學和人文學科裡的現代主義起了很大的作用。」[12]
1900年代中早期,美國神秘主義者、神學家兼探索與領悟協會的創立者愛德加·凱西對日後所謂的新紀元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特別以一種特異功能聞名,某些人稱之為通靈。[13]英國新神智主義者白莉於1944年出版了《追隨新紀元》(Discipleship in the New Age)一書,使用了「新紀元」一詞,表示星座年代已經從雙魚宮轉移到寶瓶宮了。同年,另一位使用新紀元一詞的人是美國藝術家、神秘主義者兼哲學家盧塞爾在一篇文章裡說道:「……這個人類精神重新覺醒的新紀元哲學……」。芬德霍恩基金會是早期的新紀元理念村,1962年成立於蘇格蘭北部,在新紀元運動早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活躍至今。俄國的新紀元運動受尼古拉斯·羅瑞克及海倫那·羅瑞克兩人的重大影響,他們都宣揚神智派思想。另一位神智派前輩魯道夫·斯坦納和他一手創立的人智學對德國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巴西,通靈術作家卡甸[14]融合了非洲民俗傳統坎東布雷與溫班達。
採用「新紀元」一詞的次文化早在1970年代早期就已經存在了,繼承了1960年代的反文化思潮。雖然1960年代的搖滾樂比新紀元音樂還要流行,但1967年最流行的搖滾樂「頭髮」的第一首歌即是「寶瓶座」(Aquarius),其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歌詞是「這是寶瓶座年代的黎明」(This is the dawning of the Age of Aquarius)。這個歌詞顯示了新紀元思想已經進入了主流思想。[來源請求]
月刊《新紀元期刊》(New Age Journal)的標題體現了1970年代中期「新紀元」一詞的使用。數千家小型哲學書店與禮品店也襲用新紀元一詞,漸漸地將自己定位為「新紀元書店」。[15][16]
1980年代中期的協波匯聚運動激起了許多大規模類似的活動,新紀元一詞因而被美國大眾媒體廣為宣傳為一種精神次文化,包括了冥想、通靈、轉世、水晶療法、察覺感官以外的事物、整全健康、環境保護主義、相信超常現象,或「未知的奧秘」,例如不明飛行物、地球神祕學以及麥田圈。到了1980年代,市面上出現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出版物,包括雜誌《通靈入門》(Psychic Guide,後易名為《身、心與靈》)、《瑜珈期刊》(Yoga Journal)、《新紀元之聲》(New Age Voice,新紀元音樂的雜誌),另外還有商業取向的出版品,諸如《新紀元零售商》(New Age Retailer)、《新紀元出版暨零售協會》(NaPRA ReView )等等。
新紀元次文化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參加讀書會、冥思團體、聽演講並在市集購物;購買圖書音樂或是不同的產品,例如水晶或焚燒用香;購買醫療或能量金字塔;光顧算命師、治療者與精神諮商師。[來源請求]
引起大眾對新紀元次文化注意的關鍵時刻有琳達·古德曼於1968年出版的最暢銷的占星學書籍《太陽符號》(Sun Signs)以及1978年出版的《愛的符號》(Love Signs)、1967年十月的專輯「頭髮」及其第一首歌「寶瓶座年代」(Age of Aquarius)、1987年由裘瑟·阿古勒斯(José Argüelles)發起而在亞利桑那州喜多納舉行的協波匯聚運動以及同年由莎莉·麥克琳主持的系列短片「超級女綁匪」(Out on a Limb)所帶動的風潮。這是關於她中年時探索精神世界的自傳性作品。另外還有許多頗具影響力的靈媒,例如珍·羅勃茲(賽斯)與茱蒂·奈特(蘭莎)。作品方面有海倫·舒曼所著的《神蹟的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詹姆士·雷德菲爾德所著的《聖境預言書》(The Celestine Prophecy)以及尼爾·瓦爾許的《與上帝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
約翰·高登·梅爾敦、伍特·漢格拉福與保羅·希勒斯強調個人的精神世界,而對其他人來說新紀元運動是價值觀之爭的社會政治運動。馬克·薩丁[17]、希爾多·拉斯札克[18]、瑪莉琳·弗古森[19]與柯琳·麥克拉福林[20]等都是這類人物。 作者: logos 時間: 2010-3-28 13:20
薩滿教巫師,攝於1988年許多對折衷派新紀元思想最猛烈的批判來自於美洲原住民的作家與社群。《對拉科塔精神文明濫用者的抗戰宣言》(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Exploiters of Lakota Spirituality)[47]一書是傳統部落宗教領袖所發出的對新紀元最嚴厲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