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二戰結束翌年的香港 [打印本頁]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3 14:16     標題: 二戰結束翌年的香港

二戰結束翌年即是和平第二年,亦即是1946年。其時戰事剛結束,百廢待興,生活仍甚艱苦。我知此欄有些網友乃此年生,我如早行兩日,亦是此年生了。母親常語人我是和平第二年生,其實她沒有錯,因她是以舊曆計,如以新曆計,則是47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戰後港島(一)




香港仔對開的鴨脷洲可見生曬蝦膏和小菜圃。村民在房舍曬蝦膏和種菜,前右方舊式村屋瓦頂則靠放草蓆。對岸香港仔林蒙船塢在1945年初曾遭盟軍空襲,倒塌的磚牆(中左)想是當時炸毀。


香港仔是香港最大漁民社區,漁民聚居於海港和山麓。



  南區唯一避風港香港仔位處港島(左)與鴨脷洲(右)之間。前方為鴨脷洲修船廠,左方鐘樓是香港仔工業學校,後方中央為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會士常救助貧苦漁民家庭。





                                         瑪麗醫院和博寮海峽  

  薄扶林鄰近市區,空氣清新,瑪麗醫院(上)選址於此。該教學醫院規模和設備傲視亞洲,屋頂上的紅十字提醒戰機慎勿轟炸。杜格拉斯堡(下圖右上)今為大學堂,薄扶林村(下圖)現為棚屋小村。



                             香港大學主禮堂在戰火中損毀,後方維港清晰可見

  港大陸佑堂於1912年落成,戰時庭院失修,樓頂木樑亦被拆作柴木。從光影知道照片攝於早上,與鐘樓所示時間相符,可見大鐘運作良好。其時大學遠眺維港,而今則大廈林立於前矣。




                                     從半山區俯瞰西環舊式樓房,可見樓頂特寫。

  照片突顯擠迫的西環街道和樓房,一排排唐樓互相緊靠,屋頂有簡樸矮牆,上為中式尖瓦頂。有些天台放著的盆栽,或是由露台移植而來。後方海傍干諾道有一列新型混凝土建築物。






                       從太平山俯瞰維港,當年的維港較現時的寬闊得多

維港上方那條弧形的白線是油麻地避風塘。匯豐銀行是當時中環最高的建築物。





               從筲箕灣亞公岩東大街尾,近譚公廟處望向九龍,對岸獅山聳立
(多謝杜兄更正!)





                        從筲箕灣亞公岩遠眺九龍 左下角是筲箕灣巴色会崇真堂
(多謝杜兄更正!)






                                                                             上環海旁   中間有拱門的是上環街市






                                                砵甸乍街







                                                                    纜車總站





                                                           德輔道中

街上汽車不多,有電車也有人力車。





                                         從飛機鳥瞰灣仔/銅鑼灣




                                                 從半山俯瞰灣仔
半山豪宅洗劫一空,窗戶被拆毀,富人都往逃難;灣仔區亦然,十室九空。海港內停舶以軍艦居多,可見商業活動仍未完全恢復。




                                                雲咸街
當時是人力車候車站。右邊的安樂園雪糕是當時的名店,更是孩子們夢寐以求的食品。安樂園另一名品是梳打餅,俗稱安樂梳,那年代係人都知。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6 13:39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3 14:57

九龍風貌





尖沙嘴臨海處的天星碼頭、九龍倉碼頭及九巴總站
  尖沙嘴1920年代發展為旅運中心,天星碼頭、九廣鐵路總站和九龍倉碼頭均設於此。站內巴士有些是戰後貨車改裝,雖然周遭景物如今已截然不同,碼頭前彎路、天星碼頭廣場和巴士站卻保留至今。




              從半島酒店極目九龍
  尖沙嘴有很多小酒店、酒吧和食肆。彌敦道與北京道交界處的星光和玫瑰酒店,雜處於騎樓寬敞的樓群中。星光酒店招牌清晰可見,後方中部深色位置為天文台山。




九龍塘街道畢直整齊,太子道遠處為聖德肋撒堂尖塔
  如今仍在的聖德肋撒教堂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的交界。此圖從旺角方向望向九龍城。其時街道空蕩,極少車輛。九龍塘是高尚住宅區,有大宅和名校。




      村徑與農圃間的一條古老鄉村
  連綿山崗和古老村落在市區邊陲。它們大約在1950年代中消失。遠方的港島柏架山(左)及畢拉山(右)顯示拍攝地點是九龍東北,此地今天已成石屎森林。




小街市中央放滿木柴,似是九龍附近一條古老村落
  猜這市場在九龍市區邊陲。木柴通常一束束售賣,方便用扁擔挑走。赤足小童
在街上嬉戲。




             當年簡陋的啟德機場
  啟德跑道外圍的彎路約略就是填海前的海濱,馬路為繞過沼澤,弧度極大。彎角後是九龍寨城。背後中央位置可見馬頭角和紅磡伸進九龍灣,飛鵝山下有鄉村和農田。





     1946至47年啟德仍為空軍基地
  啟德皇家空軍基地位於九龍灣以北,民航機場設於海灣角落。照片可見戰時航空設備簡陋。軍機和水上飛機在維修,民用水上飛機停在海灣。





     九龍灣的山邊可見梯田和墓地
  後方的紅磡海角離九龍灣2公里,遠處可見西南6公里外的中環,鏡頭前的牛頭角仍是農村風貌,祖墳迄今仍有人料理,村民紛紛到市區菜園或港口工作,故梯田多已荒廢。





  新界主要公路上常見的澳洲白千層
  植林專家發現白千層屬、桉屬和金合歡屬等澳洲樹種能適應香港環境。當時這些白千層樹齡約二十年,
公路上車輛稀疏動物比車還多。




香港的水塘原為農谷,照片為城門水塘的前身城門谷
  香港首個水塘建於1864年,其後人口暴增,政府每十年加建大型儲水設施。大帽山下城門水塘建於城門谷,1936年落成時是大英帝國最大型供水計劃。此處可見村徑和梯田(中及左)。





九鐵路軌繞經流出吐露港的沙田海,後為馬鞍山

  由沙田往北數公里,九鐵列車需行駛在沙田海旁的高堤上。此處是馬料水附近,即現時中大校址。對岸的馬鞍山,山下現已高樓大廈林立。





           尖沙咀訊號山天文台
當時山下只是一片荒煙蔓草,與今時的車水馬龍,真如天壤之別。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5 17:20 編輯 ]
作者: mygo    時間: 2010-8-3 16:23

呵呵,見到好多柴,以前有富人才買得起靚柴來燒,如坡柴等。
一般人都會去執一些爛木板、地盤起出來的石屎板回來燒。坡柴有人破好,而石屎板就要執回來自己起釘才破開,十分克苦。
而家D人,電磁爐都嫌慢,以前煲煲水,最少四十分鐘。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3 17:24

引用:
原帖由 mygo 於 2010-8-3 16:23 發表
呵呵,見到好多柴,以前有富人才買得起靚柴來燒,如坡柴等。
一般人都會去執一些爛木板、地盤起出來的石屎板回來燒。坡柴有人破好,而石屎板就要執回來自己起釘才破開,十分克苦。
而家D人,電磁爐都嫌慢,以前煲煲 ...
有個uncle 話我知,1 家 9 口,佢係大哥,帶住班細佬妹,執地盤木板來燒。由細至大,無零食,玩具。

後來做救護第 3 把交椅。香港真是好。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3 17:29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3 14:57 發表
九龍風貌





後方的紅磡海角離九龍灣2公里,遠處可見西南6公里外的中環,鏡頭前的牛頭角仍是農村風貌...
thanks for sharing.

Just for curiosity sake, where is the 墳墓 ?

細個亞媽話牛頭角以前是農村,我唔信。
作者: mygo    時間: 2010-8-3 19:59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3 17:24 發表 有個uncle 話我知,1 家 9 口,佢係大哥,帶住班細佬妹,執地盤木板來燒。由細至大,無零食,玩具。 後來做救護第 3 把交椅。香港真是好。
真係差唔多唔買柴架。執得到既野點會用錢去買呢?最多咪辛苦D?

唔記得係六幾年,好似六四,制水,見D人去担D黃泥水番黎用,由於實在太污糟,去藥材舖買一毛子白矾(如冰糖一樣結晶,不過不透明,白色)放在水中,過一晚,讓其沉澱,第二日,就可用黎洗衫。

香港上一代人的辛酸,現代人又如何得知?
作者: meijik622    時間: 2010-8-3 22:20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3 14:16 發表
二戰結束翌年即是和平第二年,亦即係1946年。其時戰事剛結束,百廢待興,生活仍甚艱苦。我知此欄某君乃此年生,我如早行兩日,亦是此年生了。母親常語人我是和平第二年生,其實她沒有錯,因她是以舊曆計,如以新曆計 ...
dw194711

  好犀利資料,用了好多時間收集,十分贊賞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3 23:05

引用:
原帖由 meijik622 於 2010-8-3 22:20 發表



dw194711

   好犀利資料,用了好多時間收集,十分贊賞
應該全部都是德籍女攝影師 Hedda Morrison 的作品。
作者: comm    時間: 2010-8-4 01:40

引用:
原帖由 mygo 於 2010-8-3 16:23 發表
呵呵,見到好多柴,以前有富人才買得起靚柴來燒,如坡柴等。
一般人都會去執一些爛木板、地盤起出來的石屎板回來燒。坡柴有人破好,而石屎板就要執回來自己起釘才破開,十分克苦。
而家D人,電磁爐都嫌慢,以前煲煲 ...
我就吃個外婆從街地盤拾來的石屎板回來用瓦煲燒的飯,特別香!
因我婆婆打日本仔時習慣了這種煲飯方法,還記得她那把坡柴刀!
作者: bobyjey    時間: 2010-8-4 03:55

好清晰的圖及描述~已讚~!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4 07:53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3 17:29 發表


thanks for sharing.

Just for curiosity sake, where is the 墳墓 ?

細個亞媽話牛頭角以前是農村,我唔信  
Sue 姐,給你猜一猜,這是那堙H
伯母講得無錯,真係農村呀,都就黎興建廉租屋和學校,
馬路兩邊都仲要種菜。

[ 本帖最後由 理魯竇 於 2010-8-4 08:09 編輯 ]
作者: 36D    時間: 2010-8-4 13:58

good good good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4 16:51

人物風情(一)





人力車是當年香港華人社會生活艱苦的最佳見證。車伕是赤貧階層,一心只顧兜接乘客,筋肌健碩但未老先衰。他們頭頂草帽,穿補釘衣衫,赤足,黝黑的肩背搭著汗巾。路人行色匆匆,印證戰後香港的生機。





                        山貨店
女傭正在討價還價。店內竹製品高掛,既可騰出空間,又可作招徠。女傭又稱「媽姐」,眾姊妹結義金蘭,很多都「梳起」唔嫁人。






                                   織補婦在雜亂的環境全神貫注地工作
  小市民衣服破了不會棄掉,找織補婦縫一下便可再穿。街頭師傅都是流動作業,那兒有生意便到那兒。照片中婦人衣服破舊但尚算整齊,熱水鍋經過細心修補。長期束辮子令前額頭髮稀疏。






                       鹹魚欄
        鹹魚欄主要集中在西環一帶,進口和本地漁產均於此集散。因捕魚過度,照片左上角的大鹹魚今天已很少見。







這婦人神態謙和,但不失堅強,是當代香港人的縮影。從其身旁的秤子知她是市場小販。看她頭髮梳得光滑,眉毛修得整齊,抽著香煙,生活想必過得不差。







二戰期間,在香港與內地的人都吃盡了苦頭,因而練就了堅忍,人人自力更生。這流動食檔設備簡陋,就只有焦黑的鐵鍋、搪瓷碟、爐子....,可見其時港人的刻苦、勤勞與拼搏。我們那一輩人都經歷過,都清楚其苦況。




背著小孩的少婦臉帶疑慮,正在買菜。1946 年白米、蔬菜和魚價暴漲,她可能為戰後百物騰貴發愁,為未來日子而擔憂。她皮膚黝黑,身穿藍布短衫,大概來自貧苦勞動階層。





街頭小販生活相當清苦,在行人路擺小攤子,以髮夾盤起頭髮,只靠薄披風禦寒,神情落寞。駱駝、好彩是暢銷牌子。當時一般人的經濟情況都不好,可一枝兩枝的散買;再窮的甚至買"百鳥歸巢"煙。






健碩的工人挑著扁擔幹活;赤足報販頭戴草帽,從黑影知是正午陽光。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6 14:29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4 16:55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4 07:53 發表


Sue 姐,給你猜一猜,這是那堙H
伯母講得無錯,真係農村呀,都就黎興建廉租屋和學校,
馬路兩邊都仲要種菜。
個 d 係菜 ?我以為係草。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4 16:58

引用:
原帖由 comm 於 2010-8-4 01:40 發表


我就吃個外婆從街地盤拾來的石屎板回來用瓦煲燒的飯,特別香!
因我婆婆打日本仔時習慣了這種煲飯方法,還記得她那把坡柴刀!
會唔會個時都食唔飽,所以好味?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4 17:21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3 23:05 發表


應該全部都是德籍女攝影師 Hedda Morrison 的作品。
理兄見多識廣,佩服!
部分是,部分從其他網頁搵到。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6 14:31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4 17:27

引用:
原帖由 meijik622 於 2010-8-3 22:20 發表



dw194711

   好犀利資料,用了好多時間收集,十分贊賞
衷心感謝,實不敢當!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4 17:40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3 17:29 發表


thanks for sharing.

Just for curiosity sake, where is the 墳墓 ?

細個亞媽話牛頭角以前是農村,我唔信。  
阿sue,多謝評分。
以前九龍有十三鄉,牛頭角鄉是十三鄉之一。阿媽講得冇錯,點解唔信?
照片中的墳墓不是很清楚,如白茅花左邊較淺色的就是。
作者: Lawrencetoo    時間: 2010-8-4 22:43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3-8-2010 14:16 發表
二戰結束翌年即是和平第二年,亦即係1946年。其時戰事剛結束,百廢待興,生活仍甚艱苦。我知此欄某君乃此年生,我如早行兩日,亦是此年生了。母親常語人我是和平第二年生,其實她沒有錯,因她是以舊曆計,如以新曆計 ...
Refer 1. 這幅我估是銅鑼灣海旁,請大佬(姊)們指正!  應是筲箕灣亞公岩, 左下角是筲箕灣巴色会崇真堂。2.Refer   從灣仔海旁望向九龍,對岸獅山聳立的图,其實都是從亞公岩東大街尾,近譚公廟處望向獅子山。

[ 本帖最後由 Lawrencetoo 於 2010-8-4 22:49 編輯 ]
作者: flowingwater    時間: 2010-8-4 22:59     標題: 回復 13# 的帖子

海味店個張黑白照D咸魚好大條.
證明當時香港水質仲好好.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4 23:13

引用:
原帖由 flowingwater 於 2010-8-4 22:59 發表
海味店個張黑白照D咸魚好大條.
證明當時香港水質仲好好.
講開海味店亞叔,小弟以前在此壇提出一疑問,但當時無答案,現在另一批高手林立,再請大家睇睇,
兩張照片中的亞叔,是否同一人?

第一張攝於1946年,另一張則為1960 年,為一荷蘭籍攝影師所拍,相隔14年。

[ 本帖最後由 理魯竇 於 2010-8-4 23:18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4 23:18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4 17:40 發表


阿sue,多謝評分。
以前九龍有十三鄉,牛頭角鄉是十三鄉之一。阿媽講得冇錯,點解唔信?
照片中的墳墓不是很清楚,如白茅花左邊較淺色的就是。
我見到既牛頭角,係公屋。同粉嶺 / 上水,個 feel 好唔同。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4 23:24

引用:
原帖由 flowingwater 於 2010-8-4 22:59 發表
海味店個張黑白照D咸魚好大條.
證明當時香港水質仲好好.
水哥為食。
作者: flowingwater    時間: 2010-8-4 23:25     標題: 回復 21# 的帖子

理兄,
真係好難睇清楚.第二張得半個人樣.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4 23:34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4 23:18 發表


我見到既牛頭角,係公屋。同粉嶺 / 上水,個 feel 好唔同。
上一幅牛頭角道之照片是攝於1964年,
牛頭角道就在海邊,那時候孔雀樓在興建中,
官立小學只是得個告示牌,尚未開工,
現在最近的海岸線已經是400多公尺之外。

[ 本帖最後由 理魯竇 於 2010-8-5 00:58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4 23:51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4 23:34 發表


上一幅牛頭角道之照片是攝於1964年,
牛頭角頭就在海邊,那時候孔雀樓在興建中,
官立小學只是得個告示牌,尚未開工,
現在最近的海岸線已經是400多公尺之外。
匪夷所思,從來無想過牛頭角道,咁近海。


想起亞哥話,當時中環半山,風涼水冷,有無敵海景。E+ 得條罅。
作者: mygo    時間: 2010-8-4 23:58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4 23:51 發表 匪夷所思,從來無想過牛頭角道,咁近海。想起亞哥話,當時中環半山,風涼水冷,有無敵海景。E+ 得條罅。
當年淘大花園,真係豉油廠黎架。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5 00:57

引用:
原帖由 flowingwater 於 2010-8-4 23:25 發表
理兄,
真係好難睇清楚.第二張得半個人樣.
但我一直覺得亞叔眼睛對鏡頭之敏感度及那一雙穿木屐八字鉰痕蓮O一模一樣。
作者: comm    時間: 2010-8-5 13:42

   
相隔14年,好難分得出兩個其中一個?店前掛的咸魚肯定可以掛好耐,其中有可能是同一條!

[ 本帖最後由 comm 於 2010-8-5 13:54 編輯 ]
作者: comm    時間: 2010-8-5 14:20

好多時念舊香港靚定依家香港靚?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5 16:30

引用:
原帖由 Lawrencetoo 於 2010-8-4 22:43 發表
Refer 1. 這幅我估是銅鑼灣海旁,請大佬(姊)們指正!  應是筲箕灣亞公岩, 左下角是筲箕灣巴色会崇真堂。2.Refer   從灣仔海旁望向九龍,對岸獅山聳立的图,其實都是從亞公岩東大街尾,近譚公廟處望向獅 ...
衷心多謝杜兄匡正。
小弟對東區並不太熟悉,全靠兒時記憶的印像,誰知卻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真是貽笑大方!
作者: mygo    時間: 2010-8-5 16:33

引用:
原帖由 comm 於 2010-8-5 14:20 發表 好多時念舊香港靚定依家香港靚?1
自然美對人工美。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5 16:43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5 00:57 發表


但我一直覺得亞叔眼睛對鏡頭之敏感度及那一雙穿木屐八字鉰痕蓮O一模一樣。
嘩! 你好細心 / 敏感,我估你應該幫你銀行,避開唔少風波。

e-甥女話,有間銀行,直情連聯絡電話,都印錯。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6 14:57

引用:
原帖由 mygo 於 2010-8-3 19:59 發表

真係差唔多唔買柴架。執得到既野點會用錢去買呢?最多咪辛苦D?

唔記得係六幾年,好似六四,制水,見D人去担D黃泥水番黎用,由於實在太污糟,去藥材舖買一毛子白矾(如冰糖一樣結晶,不過不透明,白 ...
係1963年,嚴重水荒,全港水塘存水量僅夠43天食用。當局宣布由六月十三日開始每隔四天供水四小時。狼狽之情,實難忘懷。



作者: mygo    時間: 2010-8-6 15:51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6 14:57 發表 係1963年,嚴重水荒,全港水塘存水量僅夠43天食用。當局宣布由六月十三日開始每隔四天供水四小時。狼狽之情,實難忘懷。
真係唔記得,有水那天,放學回家就問老媽子:今日裝左幾多桶水?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6 23:08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6 14:57 發表



係1963年,嚴重水荒,全港水塘存水量僅夠43天食用。當局宣布由六月十三日開始每隔四天供水四小時。狼狽之情,實難忘懷。


張相邊樹黎o家, d 女仔, 唔知會唔會係我 d 家姐 ?

我估個時冇而家咁熱, 如果唔係, 每隔四天供水四小時, 要擔水, 真是會死人.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7 01:31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5 16:43 發表


嘩! 你好細心 / 敏感,我估你應該幫你銀行,避開唔少風波

e-甥女話,有間銀行,直情連聯絡電話,都印錯。
小弟吾止幫自己銀行,亦幫客戶、老人家,同業等避開唔少損失,
大大話話加加埋埋過千萬,
唔想離題,有機會再講。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7 01:49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4 17:21 發表


理兄見多識廣,佩服!
部分是,部分從其他網頁搵到。
dw194711兄過獎矣,
回敬你一幅由一英軍於香港光復後拍攝,
原來當時該段路面都係用小石板砌成。
作者: dirtyoldman    時間: 2010-8-7 08:29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7 01:31 發表 小弟吾止幫自己銀行,亦幫客戶、老人家,同業等避開唔少損失,大大話話加加埋埋過千萬,唔想離題,有機會再講。
等待中......
作者: dirtyoldman    時間: 2010-8-7 08:31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7 01:49 發表 dw194711兄過獎矣,回敬你一幅由一英軍於香港光復後拍攝,原來當時該段路面都係用小石板砌成。
今不如昔,唉!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7 14:01

戰後港島(二)



                                                   1946年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

此郵政總局存在期間為1911-1976,位於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建築。
上世紀70年代末拆卸,現址為環球大廈。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廈  (1946)
  
       中環地域狹小,發展高度集中,也是殖民地的權力核心所在。
照片中日軍重建的督憲府屹立於匯豐銀行背後的山坡,右方為高等法院,前方香港木球會的防空洞入口掛滿衣服,圍牆外德輔道盤屈而過。




                       中環石階路之一:砵甸乍街,望向士丹利街及威靈頓街
  中環對上有不少石板斜路,附近一帶華人小店舖雲集。砵甸乍街和石階盡頭煤氣燈處的威靈頓街,
食肆、裁縫店、攝影店和各色專賣店林立,行人多穿唐裝,石階邊有轎夫等候乘客,旁為下水道。






高等法院佇立在德輔道的臨時行政辦事處後。照片中,中環心臟地帶臨時政府機關林立。
許多銅像被日軍掠去,左方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的雕像倖存。




從美利操場眺望高等法院,車輛非常稀疏。電車軌從皇后大道拐進德輔道的位置正是高等法院所在。
大樓於1912年落成,花崗石材多來自九龍石礦,戰時曾遭猛烈轟炸但破損不算嚴重,淪陷時期日軍曾據為憲兵隊總部,地窖用作刑室。




                                                  1946年畢打街車輛稀疏
  愛德華式建築與裝飾藝術風格大廈相輝映。此圖從皇后大道沿畢打街眺望海傍。
戰時香港汽車多被掠去,1946年底只餘1,450 輛持牌汽車、195 輛的士及1,152 輛貨車。




中環原是沿海的狹長地帶,經多次填海擴闊。此全景照可見洋人的行政、商業及社交中心,其中可見山頂纜車軌道。
今天只有督憲府的塔樓和高等法院(今為立法會)的拱頂尚存。






                             繁忙的海傍干諾道是都市和海港活動的大舞台
  從香港油麻地小輪船公司汽車渡輪碼頭對面一幢大廈展目,前方為港內、珠江和西江客貨輪碼頭,
遠處是裝運海郵的有蓋卜公碼頭,鄰為郵政總局。中左方可見天星小輪碼頭鐘樓和添馬艦海軍基地。





                             赤膊的苦力曬得黝黑,從貨船上搬運貨物到海傍
  
        苦力用小型吊重機搬運木材。海傍樓宇林立,左方有船運、保險及貿易洋行,右方為華商碼頭搬運公司。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7 15:25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7 22:56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7 01:31 發表


小弟吾止幫自己銀行,亦幫客戶、老人家,同業等避開唔少損失,
大大話話加加埋埋過千萬,
唔想離題,有機會再講。
下次茶聚講. 因為我對於而家銀行界, 好多不滿. 覺得多數冇職業道德.

上星期一, 我既 1 D 經歷, 飯票都話, 如果係 D 冇知識 / 老人家, 真的會上當.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7 23:00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7 14:01 發表
戰後港島(二)



                                                   1946年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

此郵政總局存在期間為1911-1976,位於畢打 ...
郵政總局, 好有 class, 但我懂事時, 已拆.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9 13:24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6 23:08 發表


張相邊樹黎o家, d 女仔, 唔知會唔會係我 d 家姐 ?

我估個時冇而家咁熱, 如果唔係, 每隔四天供水四小時, 要擔水, 真是會死人.
應該係九龍區。
真係好唔掂,但都總算捱過左。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9 13:41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7 01:49 發表


dw194711兄過獎矣,
回敬你一幅由一英軍於香港光復後拍攝,
原來當時該段路面都係用小石板砌成。
多謝理兄此圖。
對我來說,這一張照片非常珍貴。因我小時,常隨母親來此區探望姨母,每年暑假更一定會來住上一個多月。
因此除了九龍城,這一帶是我最有感覺,最感親切的地區。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9 13:47

人物風情(二)



男孩年紀小小已要照顧弟妹,最小的還要背在背上。他們流連於石板街頭(該是砵甸乍街),雖然骯髒、衣衫襤褸,似尚溫飽。最小的兩個,現在應該起碼是65歲了。



                               街頭美容師為顧客束辮子,「凳子」是個舊木箱

        兩名婦人均穿衫褲和木屐,牆上貼著街招。包括西醫廣告、中醫廣告、下午出版的通俗小報、勝利麵(以國民黨旗幟作裝飾)。




窄巷雖簡陋殘破,市場卻非常熱鬧,白衫土鯪(以前稱媽姐為土鯪)在討價還價,兩名少婦身穿長衫,格外顯眼。赤足小販挑著雞籠在旁經過。後方可見洋紙印刷廠、醫生和藥膏/油招牌。其中的醫生非同小可,大有來頭,是陳濟棠時代廣州四大醫霸之一的謝培初,最擅治皮膚病,為一代名醫。



                    鏟刀磨較剪
多在街邊或行人路就地進行。婦人像在磨利一塊刨刀。
如有看錯,請大大們不吝指正。



男子用鬃毛刷洗滌瓶子。玻璃瓶不會丟棄,洗淨後交回商店再用。小狗在狹小的空間暫得容身酣睡。




九龍一街市,日影西斜,貨物行將售罄。



這照片堪稱是香港獨有的對比。婦人身穿輕薄的唐裝衫褲,賣的卻是冬季西服。她精神飽滿,神情愉快,戴耳環,環境應屬不錯,但赤腳坐於紙板上,可知其生活節儉。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10 16:07 編輯 ]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9 18:10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9 13:47 發表
人物風情(二)



男孩年紀小小已要照顧弟妹,最小的還要背在背上。他們流連於石板街頭(該是砵甸乍街),雖然骯髒、衣衫襤褸,似尚溫飽。最小的兩 ...
很喜歡黃兄的描述。淡淡中有不盡之意,不煽情,但使人深思。 x100。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9 18:11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9 13:47 發表
人物風情(二)



男孩年紀小小已要照顧弟妹,最小的還要背在背上。他們流連於石板街頭(該是砵甸乍街),雖然骯髒、衣衫襤褸,似尚溫飽。最小的兩 ...
很喜歡黃兄的描述。淡淡中有不盡之意,不煽情,但使人深思。 x100。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9 18:22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4 16:51 發表
人物風情(一)





這婦人神態謙和,但不失堅強,是當代香港人的縮影。從其身旁的秤子知她是市場小販。看她頭髮梳得光滑,眉毛修得整齊,抽著香煙,生活想必過得不差。 ...
佢同先母氣質相近,不過亞媽不抽香煙。
作者: rqrj    時間: 2010-8-10 02:37

又注意到D無謂野,
那打素醫院畢業, 接生x看護,
看護可以掛牌接生!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0 16:10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9 18:11 發表


很喜歡黃兄的描述。淡淡中有不盡之意,不煽情,但使人深思。 x100。
阿sue過獎,慚愧!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0 16:14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9 18:22 發表


佢同先母氣質相近,不過亞媽不抽香煙。
難奇怪你謙和而豪爽,甚有人緣。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0 16:33

引用:
原帖由 rqrj 於 2010-8-10 02:37 發表
又注意到D無謂野,
那打素醫院畢業, 接生x看護,
看護可以掛牌接生!

rqrj兄,一個酸梅兩個核,今時唔同往日。
呢張相片係65年前所攝,那時唔係咁容易有醫生接生㗎!呢間留產所在當時已經係非常之正規,完全合法㗎。
香港戰前戰後都好多呢類留產所,多數由乜乜姑、物物姑主理,佢地經驗豐富,出錯機會唔係咁高。
後來醫院多左、醫生亦多左,呢類既留產所至漸被淘汰。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11 12:18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0 16:43

老何,點解粒聲唔出?成日同美人五湖泛舟,撐船到手軟?
作者: patwyw    時間: 2010-8-10 18:02

全部圖片乃香港寶藏,沒有從前就沒有今天.認真精彩.many many thanks.
作者: 老何    時間: 2010-8-10 19:03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10 16:43 發表
老何,點解粒聲唔出?成日同美人五湖泛舟,撐船撐到手軟?
ng係ng up, 睇多d才up。

講件事你聽, 老何早茶喜懷舊, 時往牛池湾村內地螃伈酷}, 上週在一地螃, 鄰^有老夫婦談及住在打鼓嶺道75號,
成個定哂聽, 講緊對面棺材鋪, 我冇答咀, 想聽多d先, 才邀談, 點知二老轉話題, 不久埋單走人, 冇理由截住叫人家停步丫馬!
ne幾朝, 都去那地螃伂戊o二老出現, 若有下文即話你知。
75號是否賣油,酒, 調味料那間呢?or係金華染料呢?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10 22:05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10 16:14 發表


難奇怪你謙和而豪爽,甚有人緣。
Thank you very much, u are welcomed.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10 22:09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10 19:03 發表


ng係ng up, 睇多d才up。

講件事你聽, 老何早茶喜懷舊, 時往牛池湾村內地螃伈酷}, 上週在一地螃, 鄰^有老夫婦談及住在打鼓嶺道75號,
成個定哂聽, 講緊對面棺材鋪, 我冇答咀, 想聽多d先, 才邀談, 點 ...
睇雜誌介紹過,凍 d 帶我去丫。

黃兄,如果冬天回港,有無興趣 ?
作者: comm    時間: 2010-8-11 00:29

當年香肉檔?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1 12:56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10 19:03 發表


ng係ng up, 睇多d才up。

講件事你聽, 老何早茶喜懷舊, 時往牛池湾村內地螃伈酷}, 上週在一地螃, 鄰䒷有老夫婦談及住在打鼓嶺道75號,
成個定哂聽, 講緊對面棺材鋪, 我冇答咀, 想聽多d先, 才邀談, 點 ...
多謝老大! 睇完最緊要俾D高見。
下次如果遇見他們,搵機會同佢哋爹下,知道多D舊址故事都好,
信和醬園係77號,顏料舖好似係隔籬再隔籬(73號),75號記得好似係住家,粥檔九嬸(即你說的官嫂)就住果處,朝早就在門口開檔。記得係咁樣,你又參詳下。
你住幾號?
作者: 老何    時間: 2010-8-11 13:18

我住在纸紮舖泰昌丫麻, 官嫂同情心冇得頂
介新洗衣搬左去彩虹h, 現己摺左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1 13:27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8-10 22:09 發表


睇雜誌介紹過,凍 d 帶我去丫。

黃兄,如果冬天回港,有無興趣 ?
當然有啦!但歸期暫未能定,可能要明春才行。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1 13:36

引用:
原帖由 comm 於 2010-8-11 00:29 發表
當年香肉檔?
1
真係好難講,係都唔奇架。
廣東佬最鍾意呢味嘢。九肉滾三滾,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1 14:24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11 13:18 發表
我住在纸紮舖泰昌丫麻, 官嫂同情心冇得頂
介新洗衣搬左去彩虹鸷, 現己摺左
官嫂D白粥好足料,好正;下午她又賣紅、綠豆沙。我家係佢長期顧客。眨眼又幾十年...
想問你好耐,城南道尾近賈炳達道,晚上有一個地攤書檔,時維60、61年我經常去打書釘,神鵰(一回一本的小冊子,時仍在明報連載)、武俠與歷史...
一睇就幾乎成個鐘頭,檔主都冇趕我呢個細路走,真係好難得。老大你可記得呢個書檔?我估你會記得。
當時九龍城賣呢類書(武俠、歷史、古典文學及小說、雜書...)的地方幾乎絕無僅有,除了此處,另一處就是龍城戲院旁的一個書檔,以出租武俠小說為主,但不能打書釘。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2 14:11

戰後港島(三)




                               西環後街一景,曬衣竹與店舖招牌縱橫交錯

理兄如方便的話,這圖與下圖最好請你補充說明一下,知閣下最熟此區。謝謝!





                          西環店舖騎樓上裝有鐵圍欄,樓下路邊擺滿農產品
  
這排唐樓舖是人煙稠密華人區的縮影。店主一般前舖後居,或住在樓上,再上層的房間多分租予外來租客。照片中的唐樓雖然擠迫破舊,但從外型和騎樓樣式看來,似為較高尚的住宅。





                    皇后像廣場兩側是皇后行(左)及和平紀念碑後的香港會(右)
  
廣場戰時遭破壞,圍欄被盜,但英國與日本是一次大戰盟國,故紀念碑得以保存。碑前有一海軍路過,巡洋艦頭隱約可見。






                         夕陽斜照香港會,正好把酒言歡,門前只有兩人經過
  
意大利風格的香港會立於光影下。這兒是旅港英人的主要社交場地,也接待少數富裕歐人,華人和女士免問。會所戰時未被破壞,但此時熱鬧不再,顯得冷清落寞。這座優美建築物於1897 年落成, 1981 年拆卸。






                                  筲箕灣愛秩序灣後,一艘漁船駛過鯉魚門
  
右方隱約可見的鯉魚門是海港東面入口,旁為設有海防砲台的炮台山。鯉魚門最窄處僅500米,風高浪急時海流洶湧,船隻不易強渡。1941年12 月猛烈砲轟日軍登陸據點,令四周山嶺一片荒禿。(此與下圖若有謬誤,請杜兄不吝指正)







                              海港尚未大規模填海,仍可見筲箕灣一帶的淺灘
 
筲箕灣愛秩序灣全景。維港中部是深水良港,但填海後海岸線現已面目全非,實難想像以往泥灘連綿。筲箕灣當時仍是小漁村,社群關係緊密,居民儉樸,與僅8公裡外的中環仿如兩個世界。時謠有:"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之嘆。





             從半山俯瞰維多利亞港西面

對岸西九龍及新界尚未發展,極少樓房。
遠處高山為大帽山。





1946年從渣甸山下段向下望, 兩邊可串連成U 型山路是大坑道, 白塔處是胡文虎(即虎豹別墅),白塔左邊背後可見福群道一帶數層高的高尚住宅區, 昔日粵劇名伶薜覺先定居於這堛 「 覺廬」, 已故粵劇名編劇家唐滌生也曾居於此。 原日覺廬已於1970年代拆卸重建。右邊可見大坑半山的梯田遺跡, 那時蓮花宮村木屋區仍未形成.





1946年渣甸山上段的梯田, 山頭可見四十年代初日軍攻打黃泥涌峽時的炮火燒山遺跡, 山谷下可見跑馬地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12 15:33 編輯 ]
作者: liao_marco    時間: 2010-8-12 15:16

虎塔這麼有特色的建築只長留人們腦海
作者: 老何    時間: 2010-8-12 19:39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11 14:24 發表


官嫂D白粥好足料,好正;下午她又賣紅、綠豆沙。我家係佢長期顧客。眨眼又幾十年...
想問你好耐,城南道尾近賈炳達道,晚上有一個地攤書檔,時維60、61年我經常去打書釘,
神鵰(一回一本的小冊子,時仍在明報 ...
記得記得!不過我冇打書釘, 但在亞伯處二毛買左本書, 內地出版教人點做礦石收音機的。
照辦鼰J, 居然收到港台, 開心到暈。
打書釘, 獅子石道國際百貨過幾間鋪, 華南電影業工人工會樓下間左派書局, 任打ng lau, 但你乖仔, 冇通街走到咁遠了!
家在泰昌後閣, 前閣文姓茪阿叔睇明報, 我自然睇報纸尾,追射雕lar!
而一回一本, 偉晴出版的,e+香港炒到過萬一本, 你有冇存貨!
講番官嫂, 諗起在日還未出, 天寒地凍上學去, 她見我眼望望, 便知我冇錢, 總會叫我自己「匹」碗豬骨粥, 現還感動到眼濕濕。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12 22:38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12 19:39 發表


家在泰昌後閣, 前閣文姓茪阿叔睇明報, 我自然睇報纸尾,追射雕lar!...
咁有文化。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19 13:13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12 19:39 發表


記得記得!不過我冇打書釘, 但在亞伯處二毛買左本書, 內地出版教人點做礦石收音機的。
照辦n碗, 居然收到港台, 開心到暈。
打書釘, 獅子石道國際百貨過幾間鋪, 華南電影業工人工會樓下間左派書局, 任打ng lau, 但你乖仔, 冇通街走到咁遠了!
家在泰昌後閣, 前閣文姓ṃ牛阿叔睇明報, 我自然睇報纸尾,追射雕lar!
而一回一本, 偉晴出版的,e+香港炒到過萬一本, 你有冇存貨!
講番官嫂, 諗起在日還未出, 天寒地凍上學去, 她見我眼望望, 便知我冇錢, 總會叫我自己「匹」碗豬骨粥, 現還感動到眼濕濕。
其實我小三開始已經通街走,只是冇同D人埋堆而已。果間左派書局好似係後來的7記?然否?
老何你記錯抑或打錯? 明報連載的是神鵰而非射鵰,連載射鵰的是商報。
D存貨已丟掉幾十年,早知keep住啦。都有成二十多本架。偉晴出版至係正版,D插圖一流,係雲君所繪。
官嫂認真難得,受恩思漂母,君亦性情人。
呢排忙,遲覆為歉。
作者: 理魯竇    時間: 2010-8-20 23:44

有人說這條街應該是中環歌賦街,但我不能肯定,
印像中這條街以往真係好多印刷舖和文具舖,
但現在已轉型為另一蘇豪區,全部都係食肆和精品店,
再無一點往日的痕跡。

[ 本帖最後由 理魯竇 於 2010-8-21 13:10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22 11:57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0-8-20 23:44 發表
有人說這條街應該是中環歌賦街,但我不能肯定,
印像中這條街以往真係好多印刷舖和文具舖,
但現在已轉型為另一蘇豪區,全部都係食肆和精品店,
再無一點往日的痕跡。
我亦是存疑,所以要理兄鑑定一下。
Anyway,thanks a lot!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22 12:06

老香港陳永鉞先生(從事香港郵政工作數十年)從加寄函憶述46、47當年的一些情況:


本人在1946年間,跟隨先父從星架坡返港。當時之東南亞運輸環境,只有海上通行。我當時藉著良機,乘趁著爪哇輪船公司旗下之萬福士號,五天航程返抵香港。至於航空商務運作,還未完整成立服務。只有英國軍用機來來往往,才可通行,一切只待將來,如期服務。我還記得,九龍市區內之巴士服務,還未完成整體行走市區之需要。當時巴士公司只租用大貨車,代替服務,凡到站時,乘客們從後面之上落貨物之大缺口跳上跳下,才完成乘客們之乘趁服務。如此惡劣環境之下,只有數月時光,立刻消逝,可惜當時之相片菲林,很難找著,否則拍一幅以留紀念。直至1947年夏季,才開始作暢流彌敦大道之巴士服務,為市民帶來方便之感是也。                                                        在1947年間,當時國內還未作出兩黨大戰,當時只是在政治上大家攜手向國人交待政治立場,表演一番。當時美國加入,可謂當時之三人小組,兩黨代表兼美國代表,巡視國內一番,直至1948年,形勢不同,當時很多國內政治人物,從香港北上,先談政治,後來覺得長居北方為穩健,結果成為永不南返的孤雁。當時的政治人物,有邵力子和顏惠慶兩位,還有很多當時之政治人物,先作在港居留,再作觀望之政治局勢,有些政治人物,離港前往外國,當時之中國政治立場很混濁,在國共兩黨之間,那處才是長居棲身之所?當時香港是個政治微妙的地方,當時國內之政治人物,先到香港,只作政治風雨躲避之所。當時身分證還未推行,而人民入境事務處還未成立,只有東方行內之警察總部處理回港証(Re-Entry                         Permit)。至於灣仔大佛口之警察總部還未搬遷到那處辦公,亦未完成建立。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22 12:14

人物風情(三)



                                                          賣甘蔗的女孩




                                                              捕魚為生





                                                        漁戶在修補魚網

鏡頭前可看到蛋殼,還有竹簍、瓦罐等...他們只用蛋白,蛋黃則交到酒樓茶室等地方




                                             雜貨店內,工人正在加工或包裝




                                 劫後餘生的露宿者,孑然一身,已無片瓦可棲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22 12:40 編輯 ]
作者: Anti-air-gunner    時間: 2010-8-22 16: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23 00:43

引用:
原帖由 Anti-air-gunner 於 2010-8-22 16:42 發表


巴士公司租用大貨車
So much thanks for the valuable pictures.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27 12:35

引用:
原帖由 Anti-air-gunner 於 2010-8-22 16:42 發表


****************************************************************
多謝 Anti-air-gunner兄貼上非常珍貴的照片。
第一張好像是彌敦道向北(長沙灣方向)望,不知對否,請大大們指正。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27 12:45

人物風情(四)




這位上了年紀的女士,雙目炯炯有神,雖歷劫餘生,仍顯得信心十足。




這是一家古玩店,擺放著很多舊物,如:古錢、瓷器、花瓶、舊書... 就像在Cat Street常見的那些。




替貨船上、落貨物的苦力,多在上環至西環的海傍工作。這些苦力,以潮汕人士居多。中間的三個,從其體形看,好像是小孩子哩。




這女孩容顏頗顯愁苦,在脖子上掛著一盆食物(盆邊有筷子一雙),沿街售賣。
她身後面的街招有賣書的、賣藥的... 有一張寫著 (偉)大的蔣主席。




女工在海邊搬運海沙,應是作建築用,因戰事剛平,亟需建築物料。
圖中地點似是港島西區的海邊,對開的小島可能是青洲。(是與否,又要煩理兄鑑定了





售賣雜物的攤檔。可能生意不佳,女的沒精打彩,男的在看報紙。
牆壁上有一張招紙,寫著 "中醫師江濟X",應是江濟時,是當時華南地區的一位名醫。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27 14:38 編輯 ]
作者: rqrj    時間: 2010-8-29 00:31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27 04:35 發表


多謝 Anti-air-gunner兄貼上非常珍貴的照片。
第一張好像是彌敦道向北(長沙灣方向)望,不知對否,請大大們指正。
平安戲院, 應位於彌敦道與甘肅街交界。
作者: Anti-air-gunner    時間: 2010-8-29 12: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維圓阿伯    時間: 2010-8-29 18:47     標題: 回復 67# 的帖子

[記得記得!不過我冇打書釘, 但在亞伯處二毛買左本書, 內地出版教人點做礦石收音機的。
照辦鼰J, 居然收到港台, 開心到暈。]

噫小時候相同時空的回憶: 二極管 + 晶體耳塞 +  長銅線 =原始無需電源 收音機 高興到 成個跳起
城南道尾地攤的
"少年科學模型","十萬個為甚麼 " 等..連載松書
小時候科學知識來源,文法小學永遠不會教的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30 13:15

引用:
原帖由 Anti-air-gunner 於 2010-8-29 12:24 發表


對呀,正是平安戲院,那段彌敦道相信是當年的拍攝取景熱點,網上找到那裡的圖片很多,高低角 360° 都有。
現貼上沒經栽切的原圖,不知這裡有否貼過。
看這張未經栽切的原圖,馬上不同看法,印像深刻好多。
小時隨父母往普慶看戲,便常經過那裡。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30 13:25

引用:
原帖由 維圓阿伯 於 2010-8-29 18:47 發表
[記得記得!不過我冇打書釘, 但在亞伯處二毛買左本書, 內地出版教人點做礦石收音機的。
照辦n碗, 居然收到港台, 開心到暈。]

噫小時候相同時空的回憶: 二極管 + 晶體耳塞 +  長銅線 =原始無需電源 收 ...
原來阿伯都是九龍城舊街坊,你當時住九龍城那裡?
作者: 維圓阿伯    時間: 2010-8-30 16:52     標題: 回復 82# 的帖子

師兄街坊你好
我住係南角道尾近城寨
由五十年代到八0年離開了

作者: 老何    時間: 2010-8-30 19:14

哈哈!又多左個街坊 九龍城d麻雀學校實記得了.

※O麻雀.............現在打鼓嶺道.太子爺逵it.
雞記, 老何曾在內做後生, 賺外快, 冇錢收, 估鴽琣傖A著數
作者: 維圓阿伯    時間: 2010-8-31 11:40

麻雀館就最多係門口'裝下'乍
龍蛇混雜烏煙障氣
估估下
D 賭鬼嬴左牌有醒
或代賭客買外賣又有醒掛
以前十歲八歲有謀生能力
而家二仟後居然十幾歲要人綁鞋帶
作者: 老何    時間: 2010-8-31 12:23

斟茶遞水, 諸如此類有時未必有著數,
但有一恆定收入, 係d賭鬼食剩d煙, 收而集之售與煙檔, 記否有散庄煙賣這回事。
當年雞記有此例, 打5/10蚊的賭鬼離場有包好彩送, 故輸錢的有棄舊取新的習慣.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31 15:52

引用:
原帖由 維圓阿伯 於 2010-8-30 16:52 發表
師兄街坊你好
我住係南角道尾近城寨
由五十年代到八0年離開了
阿伯你好!
我與你隔兩條街,都係近城寨。
我由40年代中後期住到60年代中期搬離。
有冇去勝如飲過茶呀?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0-8-31 15:54 編輯 ]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31 16:06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31 12:23 發表
斟茶遞水, 諸如此類有時未必有著數,
但有一恆定收入, 係d賭鬼食剩d煙, 收而集之售與煙檔, 記否有散庄煙賣這回事。
當年雞記有此例, 打5/10蚊的賭鬼離場有包好彩送, 故輸錢的有棄舊取新的習慣.
榮祥對面那一間辦館士多(棺材舖隔兩三間)就有散裝煙賣,你同佢哋實有交易過啦?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8-31 16:07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31 12:23 發表
斟茶遞水, 諸如此類有時未必有著數,
但有一恆定收入, 係d賭鬼食剩d煙, 收而集之售與煙檔, 記否有散庄煙賣這回事。
當年雞記有此例, 打5/10蚊的賭鬼離場有包好彩送, 故輸錢的有棄舊取新的習慣.
有冇見到大、細雞兄弟?
作者: 維圓阿伯    時間: 2010-8-31 17:37

哎也
勝如?年代久遠真係無印象
係龍崗道??
我識去飲茶年代記得有
百好,金殿,西南,七喜,漢年
而家得返漢年
作者: 老何    時間: 2010-8-31 17:54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8-31 16:07 發表


有冇見到大、細雞兄弟?
半年前, 雞記在打鼓嶺道開張, 企晒在門前, 唔知邊個係, 走晒樣, 反而週不時在大成街市遇見數房那梁叔, 現梁伯了, 80多, 很健壯。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31 20:40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30 19:14 發表
哈哈!又多左個街坊 九龍城d麻雀學校實記得了.

※O麻雀.............現在打鼓嶺道.太子爺逵it.
雞記, 老何曾在內做後生, 賺外快, 冇錢收, 估鴽琣傖A著數
所以最低工資,真是好難 1 面倒贊成 / 反對。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31 20:45

引用:
原帖由 維圓阿伯 於 2010-8-31 11:40 發表
麻雀館就最多係門口'裝下'乍
龍蛇混雜烏煙障氣
估估下
D 賭鬼嬴左牌有醒
或代賭客買外賣又有醒掛
以前十歲八歲有謀生能力
而家二仟後居然十幾歲要人綁鞋帶
收到政府內部既風,d 人話係堅料,但我希望唔係,寧願你地話我造謠 - 政府會比錢年輕人比首期。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8-31 20:48

引用:
原帖由 維圓阿伯 於 2010-8-31 17:37 發表
哎也
勝如?年代久遠真係無印象
係龍崗道??
我識去飲茶年代記得有
百好,金殿,西南,七喜,漢年
而家得返漢年
西南, e-媽係度擺過壽宴。
作者: CSP    時間: 2010-9-1 1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9-1 14:32

引用:
原帖由 老何 於 2010-8-31 17:54 發表


半年前, 雞記在打鼓嶺道開張, 企晒在門前, 唔知邊個係, 走晒樣, 反而週不時在大成街市遇見數房那梁叔, 現梁伯了, 80多, 很健壯。
老何,我引用86#,係問你當年有冇見過佢哋,那時佢哋已經係快活谷馳騁。點知你會錯意,以為我問你半年前既事。SORRY!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9-1 15:56

引用:
原帖由 維圓阿伯 於 2010-8-31 11:40 發表
麻雀館就最多係門口'裝下'乍
龍蛇混雜烏煙障氣...
以前十歲八歲有謀生能力
而家二仟後居然十幾歲要人綁鞋帶
養不教,父母之過。這絕對是父母或長輩過份溺愛所做成的惡果!!
華裔的父母親或(外)祖父母大部份都太寵孩子,對孩子太遷就、太疼錫,太姑息,而不懂教導,致孩子養成依賴的壞習慣,不服從、自私、不懂人情世故...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
故八十後的諸問題,其根源其實是出自父母家長身上,不懂教或沒有時間去教,因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其次才是學校、社會...
作者: dw194711    時間: 2010-9-1 16:12

哎也
勝如?年代久遠真係無印象
係龍崗道??
我識去飲茶年代記得有
百好,金殿,西南,七喜,漢年

是的,就在龍崗道郵局對面。舊式茶居,出品有水準,抵食夾大件。
小時常去飲茶的除了勝如,還有城南道的福如、衙前圍道的好彩(街市對面)和羊城...還有兩、三間,年代久遠已忘其名。
作者: suewong    時間: 2010-9-1 16:42

引用:
原帖由 dw194711 於 2010-9-1 15:56 發表


養不教,父母之過。這絕對是父母或長輩過份溺愛所做成的惡果!!
華裔的父母親或(外)祖父母大部份都太寵孩子,對孩子太遷就、太疼錫,太姑息,而不懂教導,致孩子養成依賴的壞習慣,不服從、自私、不懂人 ...


所以我贊成年輕人在外國升學 / 成長 ,學習獨立。大前提是有足夠的指導,否則好像脫韁野馬。
作者: 維圓阿伯    時間: 2010-9-1 16:46

漏左羊城
羊城酒家仍在呀
南角道街口有賣粥排檔'添財記
現在對面間茶飧店我想是他的後人開的鋪
還有在南角道和賈炳達道
有個洋什眼鏡阿伯還在做生意
我想他起瑪有90歲了
想當年




歡迎光臨 香港 Xocat Forum 討論區 (http://p.xocat.com/p/)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