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楊酸的故事:
故事要從1757年說起,話說當年英國正為瘧疾所凌肆,而用來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樹皮(含奎寧 quinine),更是奇貨可居,眾人極力尋找替代物。一位聖職人員 Edward Stone--史東先生基於民間的傳說,相信大自然界中治療的藥物會存在於疾病出現的地方。他注意到環境潮溼的地方,人們容易罹患一些風濕熱和寒熱的疾病,而這些地方,柳樹生長的特別茂盛。此外,他還發現柳樹皮也具有類似金雞納樹皮的苦澀味,大膽的假設柳樹皮也有治療熱病的功效,經過六年的臨床求證,終於證實。
到了1828年,德國的科學家 Johann A. Buchner,從柳樹的樹皮分離出帶有苦味的黃色針狀結晶物質。由於提煉技術的改進,1838年時,白色結晶被純化出來,並命名為 salicylic acid ,取其來自楊柳科 Salicaceae之故,中文則稱為水楊酸。水楊酸鹽類也陸續被合成出來,用於治療風溼熱等疾病,有名的阿斯匹靈(Aspirin,乙基水楊酸),就是在1898年問市的。
其實早在二世紀,西方世界便知道使用柳樹皮來治病,後來因為宗教的關係,認為人生病是神的懲罰,使得藥物的治療為之式微。我們的老祖宗,則早在一世紀時就已經知道可以利用柳樹來治病,神農本草經(此書被推斷在公元 25年便有了)對柳花有如此的描述:柳華,柳絮;氣味苦、寒、無毒性;主治風水黃疸、面熱黑。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對柳樹枝條及根樹皮的功用是這樣的說明: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