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赫哲族 [打印本頁]

作者: blackdog    時間: 2007-1-18 17:07     標題: 赫哲族

一、族稱

    “赫哲”為赫哲語,由“赫真”音變而來,原為方位名稱,遂演為一部分人稱呼另一部分人的專有名稱,後轉為民族名稱,為“下游”、“東方”之意。居住同江縣勤得利以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赫哲族稱“奇楞”、“奇勒爾”、“棲林”、“蘇力比”、“蘇力亞比”,意為“上江的人們”、“西邊的人們”。居住同江縣八岔以下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族,稱“赫真”、“赫吉斯勒”、“赫吉勒”、“黑比”、“額吉勒比”,意為“下江的人們”、“東邊的人們”。赫哲族還自稱“那貝”(居住富錦縣大屯以上松花江流域)、“那乃”(居住富錦縣嘎爾當以下松花江、黑龍江流域)、“那尼敖”(居住同江縣勤得利以下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意為“當地人”、“本地人”。而“赫金”、“赫津”、“黑斤”、“黑哲”、“黑吉”、“額登”等皆為音變,同語異寫。

    赫哲族族稱,始見於《清聖祖實錄》。1663年(康熙二年),清廷“命四姓庫裏哈等進貢貂皮,照赫哲等國例,在甯古塔收納”,時稱分佈于三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為“赫哲”。“皇清職貢圖”中,也有繪畫和記載。1935年,《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出版後,赫哲族族稱廣為流傳。

    二、源流

    赫哲族先民自古生息繁衍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其活動範圍遠至庫頁島等地。肅慎、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均與赫哲族先世有歷史淵源。遼代,對其所屬區域稱為五國部:剖阿裏(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伯力地方)、盆奴裏(湯原縣湯旺河與松花江匯流處郎家渡口)、越裏篤(梧桐河與松花江匯流處樺川縣萬里河屯)、越裏吉(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處依蘭縣舊城霍通噶珊)、奧裏迷(綏濱縣敖來密河與松花江匯流處古城),其族屬大部為赫哲族先民。今依蘭(依蘭哈拉,即三姓)、敖其(額提奇)、蒙古力、蘇蘇屯(蘇蘇科)、萬里河屯(瓦裏霍通、斡裏城)、新城鎮(哈庫瑪、喀爾喀木)、大屯(霍通、吉林)、富錦(富替希、富克錦)、圖斯科、同江(拉哈蘇蘇)、得勒氣、勤得利(奇納林、石拉忻、錫祿林)等原五國部故地,大部為赫哲族的故鄉。金代,以五國部故地置胡裏改路,路治為今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處依蘭縣城附近。

    元朝,於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先民較集中的地區設水達達路(硯達勒達),並分設5個軍民萬戶府:桃溫(湯旺河附近)、胡裏改(依蘭縣境)、斡朵憐(依蘭縣城對岸)、脫斡憐(梧桐河與松花江匯流處)、悖苦江(富錦縣城附近)。在黑龍江入海口附近奴兒幹城設東征元帥府。居住這裏的赫哲族稱為“兀的哥”、“兀的改”,外族稱其為“吉烈迷”。

    1573—1620年(萬曆年間),居住烏蘇里江口附近德新的赫哲部落頭人葛依克勒氏尼亞胡圖被其氏族選為呼爾哈路總部長。1621—1627(天啟年間),遷居依蘭哈拉,被選為打牲人丁總部長。其族人“不事耕稼,唯以捕獵為生”,善騎獵,以勇悍著稱。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區域稱為“呼爾哈部”、“窩集部”、“瓦爾喀部”、“使犬部”
和“薩哈連部”。清太祖努爾哈赤南征中原之前,用兵兼併北方諸部。在訴諸武力征服的同時,採取懷柔政策,對降附納貢的赫哲族各部首領設宴招待,賞賜蟒袍財物,封官賜爵,給以田產,無妻室的給妻並房屋,對有功的賜世襲官職或招為駙馬,實行聯姻。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朝為強化東北邊防,加強對赫哲族地區的管轄,建立三姓城(三姓,滿語為“依蘭哈拉”,是赫哲族葛依克勒、奴業勒、胡什哈裏三大氏族的居住地。“依蘭”為“三”,“哈拉”為姓,漢譯“三姓”),置協領衙門,為設治之始,即將三姓的赫哲族及後遷入的舒穆魯氏共1530余丁編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4旗,挑選披甲200人為甲兵,設世管佐領(世襲佐領)4員。又從吉林移入披甲80人混編為駐防兵丁,設1員協領統轄。設治之後,多用赫哲部落首領充任要職,統管所轄區域。

    清政府重視對三姓所轄區域的管理,幾經調整,不斷強化。

    1732年(清雍正十年)設三姓副都統,並從三姓赫哲人中“挑披甲800名”編為6個佐領;“又將烏蘇里江德克登吉等地方所居八姓赫哲人丁中,挑選披甲一千名”編為10個佐領(民國《依蘭縣誌》卷八),三姓副都統下屬達20個佐領,2000多兵丁。1882年(光緒八年)富錦嘎爾當增設富克錦協領衙門,加強了對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的治理。

    三姓所轄區域遼闊。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三姓地方誌》載:“南至阿蘭呼勒山(密山縣密蜂山)六百里與甯古塔接界;北至左穆納城(湯原縣境)四十裏;西北由松花江北岸三四十裏不等至蔔雅密河三百里與黑龍江接界;西至螞蜒河二百八十裏與阿勒楚克接界;東至濱海四千餘裏”。包括了松花江下游,牡丹江、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直達東海濱這一廣大區域。

    1858年5月和1860年10月,沙俄政府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版圖,赫哲族生活地域發生了變化。清政府為加強防務,除於嘎爾當增設協領衙門,還于黑河口(三江口)、烏蘇里江口(烏蘇鎮)、撓力河口(東安鎮下營)、尼滿(虎林縣虎頭鎮)等地設置卡倫,駐有赫哲官兵把守邊關。許多赫哲族人民不甘沙皇奴役遷回境內。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咸豐二十年於四月初六日,自黑河口以下至闊吞奇哈達,紮拉西眷屬共移來三十戶,男婦子女二百六十九名並牲畜船隻,均安置松花江上游南岸”。又據《北烏蘇裏邊區現狀概要及其它》(俄納達羅夫撰)記載,直至19世紀80年代,居住在烏蘇里江以東的赫哲族,仍“不服從俄國政權,而服從中國政權”,“每家每戶逐年向滿洲那顏繳納兩張貂皮的實物”。民國初年,居住黑龍江下游的赫哲部落明格裏氏,思念祖國,舉部遷回松花江流域定居。
作者: blackdog    時間: 2007-1-18 17:08

中華民國初年,赫哲族聚居於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依蘭等縣,歸屬依蘭兵備道統轄。時三江平原盜匪蜂起。1921年,富錦縣組織民團,征赫哲漁獵民會同陸軍向綏濱縣高臺子進剿,匪掠40餘赫哲漁獵民,均遭殺害。赫哲族人民進山狩獵,常遭土匪襲擊。1928年春,同江縣圖斯科漁獵民畢姓、尤姓等9人,于饒河縣西風溝村附近“葦子溝”被土匪殺害。富錦縣境霍悅路10餘人,只傅長山、傅長春兄弟跑至大屯外,其餘均遭殺害。同江、富錦一帶赫哲族很多人家失去主要勞力,家破人亡。

    為適應戍邊和“治安”需要,軍政當局徵集身強力壯擅騎射的赫哲族青壯年組成馬隊、炮手隊。富錦縣保衛團馬隊40余人全為赫哲族,任命大屯赫哲頭人張凱喜為隊長,同江縣保衛團30餘人,駐三江口陸軍路永才團炮手隊80余人,一半以上為赫哲族。由於赫哲漁獵民從事軍役,許多家庭負擔沉重,生活貧困。

    中華民國年間,赫哲族居住區域疫病猖獗。據史料記載:1912—1930年,發生大規模傳染病3次,一些赫哲聚居點竟成無人村。1915年,四排村發生天花,全村10餘戶死亡20餘人,只剩傅姓、何姓兩家。1919年,霍亂流行,居民大批死亡,有的全家死去。1921年,先是天花流行,不久,又傳染麻疹、斑疹傷寒。僅大屯赫哲族1個月內就死亡百餘人。造成鄉村蕭條冷落。赫哲族人民生活貧困,缺醫少藥,加之許多人染有吸食鴉片的惡習,體質衰弱,無力抵禦疾病蔓延,一些聚居點成了無人村,大屯4大富戶傅姓無一倖存。

    東北淪陷時期,居住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人口減少,生計困難,開始新的遷徙與聚合。遷徙的村落有哈庫瑪(新城鎮)、霍悅路、尼爾伯、圖斯科、得勒氣、吉布紮拉、溫春崗、富唐吉等。聚合的村屯為富錦縣大屯、嘎爾當,樺川縣蘇蘇屯,同江縣莫宏闊、奇齊哈、哈玉、街津口、額圖、勤得利等。

    1942年,日本侵略者為阻止赫哲人民通往蘇聯或參加抗日聯軍,強制施行集村並屯,強迫居住黑龍江沿岸莫宏闊、齊奇哈、哈玉、街津口、勤得利等地赫哲族,遷至勤得利東南一部落、勤得利正南二部落、街津口東南三部落(現洪河農場)。各部落距江岸80—100華里。由於生活艱苦,居住在臨時搭蓋的地窨子裏,陰暗潮濕,疫病流行,無醫無藥,加上沒有糧食,以山野菜充饑,在較短時間內237人竟死亡72人。同年,日本侵略者推行“治安肅正”、“強化治安”。富錦地區實施“保甲制度”,強行將富錦縣和饒河縣七裏沁村(原寶清縣大合鎮23戶60餘人)赫哲獵民編為“山林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強制黑龍江沿岸赫哲族青壯年組建“山林員警隊”,監視並阻止赫哲族人民通往蘇聯。

一、        抗擊沙俄侵略

    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及烏蘇里江下游,掠奪淫殺,破壞了東北邊疆的安寧,赫哲族人民配合清軍抗擊沙俄入侵。

    1652年(順治九年)4月4日,居住黑龍江下游烏紮拉村赫哲族1000餘人,配合清軍,向沙俄哥薩克匪徒哈巴羅夫一夥營地“阿槍斯克”發動了攻勢,消滅匪徒233人,哈巴羅夫受傷。1657年(順治十四年),沙俄侵略者斯捷潘諾夫率哥薩克匪徒竄入松花江三姓附近尚堅烏黑(依蘭縣境山因大隊),清朝派甯古塔章京沙爾虎達率兵征剿,與當地赫哲軍民配合,迅速予以擊潰,並于三江口給以殲滅性打擊,消滅哥薩克匪徒270人,斯捷潘諾夫斃命。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沙俄侵略者莫克羅舒博夫和費羅洛夫124人竄入黑龍江下游亨滾河(阿姆貢河)地區,搶劫殘殺居民,赫哲族組織300人隊伍自衛,斃匪多人,匪頭莫克羅舒博夫被擊斃。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7月6日(俄曆),沙俄侵略者以鎮壓義和團保護中東鐵路和保護僑民為藉口,大舉興兵侵入東北內地。黑龍江各地義和團配合清軍向沙俄侵略者發起攻擊,哈爾濱沙俄侵略者乘船沿松花江東下逃往伯力(哈巴羅夫斯克),駛抵三姓時遭駐守三姓軍民痛擊。三姓軍民在副都統依英阿和練軍統領葛全亮的指揮下,會同馬步隊營總舒連喜與駐巴彥通要塞靖邊營統領周寶鱗(漢族)等共150人,擊沉俄輪2艘,擊傷駁船2只。激戰中“葛氏十世祥奎是役戰歿”,先鋒葛榮印戰死陣前,前鋒舒氏十一世英春戰死三姓城下。公中佐領、三姓練軍馬步隊營總舒氏十一世連喜歿於陣前,清朝兵部賞雲騎尉世職。副都統依英阿、練軍統領葛全亮陣前負傷,三姓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抗俄史篇。

    二、抗日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赫哲族人民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摧殘,掀起了反日鬥爭。1932年,在盧英春的帶領下,居住樺川縣蘇蘇屯、萬里河屯的尤國清、傅金山、尤福山、吳永祥等20餘人,漢族青年30余人,立“黑河”為號,拉起了抗日隊伍。不久,尤國清等參加了東北抗聯第六軍二師五團。轉戰于鈴麥河、馬庫力山、萬里河通、腰林子、新城鎮、都嚕河、鶴立、蘿北等地,以作戰勇敢而著稱,多次打擊了敵人。1932年5月,居住街津口、額圖一帶的青壯年40餘人,參加了李杜將軍屬下張錫侯領導的抗日義勇軍。1933年8月,于同江七星崗地區伏擊富錦日偽軍200餘人,斃傷多人。1934年初,抗日義勇軍會同虎林縣高玉山抗日救國軍,發起攻打虎林縣城戰鬥。後經虎頭越烏蘇里江進入蘇聯伊曼市,在蘇聯協助下,乘專列轉移至新疆,繼續進行抗日鬥爭。

    為擺脫日本侵略者控制,赫哲族繼額圖8戶越江進入蘇聯後,1943年5月23日,八岔村山林員警傅文昌、畢清林、董桂祿、畢發祥、董桂喜、董桂福等連同家眷共25人,衝破敵人堵截進入蘇境,並多次派回抓“舌頭”、偵察敵情。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時,他們擔任翻譯、充當響導。為此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45年9月20日,授予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而做出貢獻的董桂福、董桂喜、畢發祥、畢清林4人三級抗日獎章。

    三、解放戰爭、抗美援朝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被趕至勤得利、街津口一、二、三部落的赫哲族返回家園,至富錦大屯投親靠友的10餘戶家庭破產。回到黑龍江沿岸的缺吃少穿,一無所有,生產生活面臨困境。

    1946年2月,經同江、富錦、饒河等縣各赫哲部落頭人和長輩們協商,在吳少章、吳仲喜、尤德榮的串連下,為謀求赫哲族生計,富錦縣大屯、黑龍江沿岸街津口一、二、三部落89戶300余人遷往饒河縣七裏沁村。富錦縣大屯還有10余戶40餘人遷至樺川縣蘇蘇屯。遷移中,得到富錦行署專員兼東北民主聯軍富錦軍分區司令員孫為、副司令員劉雁來的支持,解決了部分糧食、布匹、膠鞋等物資。聚集饒河縣七裏沁村的赫哲族,經協商選出部落長、村長、議事人員和籌辦學校的教員,並按集體生產的方式,劃分狩獵、擋亮子捕魚、開地耕田三大部分。分別推選了“勞德瑪發”(集體生產的組織者)、倉庫保管和管帳先生,保證了居民的基本生活。

    隨著生活的安定,階級覺悟的提高,在解放戰爭期間,赫哲族人投入了剿匪鬥爭。  1948年冬,剿匪部隊由赫哲老獵人吳忠喜帶路進入完達山,將參加東北光復軍的尤德榮等最後5人捕獲。

    撫遠和同江八岔、街津口、饒河四排等赫哲聚居區傅明德、尤金良、尤志寶、尤壁坤、尤景賢、傅興文、尤景英、于德全、傅秀山、尤德林、孫永福、尤德福等人先後參軍。赫哲族人何景山、何景雲、何勇、傅安玉、齊全祿、李春玉等參加過解放長春的戰鬥和遼沈戰役。佳木斯市趙汝昌參加後方醫院戰勤工作,任佳木斯市醫藥聯合會副會長,將自家開設的白山醫院(現佳木斯中醫院)獻給國家,1948年參軍,任解放軍十三醫院內科醫生,為支援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傅明德、尤金良、何景雲等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李春玉(現名李大畏)被部隊送到軍事醫科培訓,成為解放後第一代赫哲族醫生。
作者: blackdog    時間: 2007-1-18 17:08

一、        姓氏

    黑龍江省赫哲族最古老的氏族有:特爾吉爾、卡爾特吉爾、巴亞吉爾、卡爾他吉爾、巴力卡吉爾、庫奇吉爾、貝爾特吉爾7姓人。隨著社會發展各氏族又分化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氏族(女兒氏族)。赫哲族的姓氏絕大部分是從住地、山川、河流名稱而來,有的起源於獸名或某種物品名稱。

    赫哲族姓氏與原氏族有親緣關係。稱姓氏在姓氏後面加“哈拉”。受漢族姓氏影響,其單字姓氏有的是從其姓氏第一個字音轉而來,有的是從其姓氏意轉而來。

    畢:“畢日達奇哈拉”或“畢拉哈拉”、“畢拉坑卡哈拉”,意指住在河邊的本氏族人,第一個字音轉。

    何:“何哲日哈拉”、“畢拉哈拉”、“畢拉坑卡哈拉”,“畢拉”通古斯語,意指“河”、“河溝”,“河”字音轉。

    吳:“吳日米哈拉”、“吳丁克哈拉”、“吳丁庫哈拉”,源于“烏第河”、“烏勒敏河”,較古老的大氏族。

    葛:“葛依克勒哈拉”、“克日克勒哈拉”音轉,古老的大氏族。

    尤:“尤克勒哈拉”、“奇楞哈拉”,源出齊木因河,大氏族。

    盧:“盧熱勒哈拉”、“陸義勒哈拉”、“努業勒哈拉”,音轉,大氏族。

    舒:“舒木魯哈拉”、“蘇木魯哈拉”,源出圖騰崇拜,意指“獨角龍”,也演變為蘇姓。

    傅:“傅特卡哈拉”、“傅斯哈拉”、“馬林卡哈拉”、“估什哈哩哈拉”、“胡什哈哩哈拉”,源出“呼錫哈哩河”,意指“旱柳”,“虎”,也演變為胡姓。

    董:“董抗哈拉,源於最古老氏族“特爾吉爾”,大氏族。

    佟:“給溫古哈拉”,意“銅”,“銅”字音轉。

    還有一些姓氏,是改姓、隨姓而來。如富錦大屯張凱喜,其祖父為清朝“撥什庫(官名),父親為“哈番(官名),姓“畢拉哈拉”。民國初年,寫其祖父姓氏時,執筆人認為語長音雜不好寫,便對他說,人家稱你家是“瞻仁大人”(官名),你就姓“瞻”吧,後“瞻”音轉為“張”,赫哲族的張姓便由此而來。
作者: blackdog    時間: 2007-1-18 17:09

二、人口

    赫哲族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據《大清會典》載,1662—1722年(清康熙年間),“三姓所屬赫哲、費雅咯、恰喀拉等五十六姓二千三百九十八戶”,“設姓長、鄉長、子弟以統之”。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貢貂清冊》記載,分佈255個噶珊,設有姓長20人,鄉長185人,袍官107人,下轄“白人”(代表1戶的男丁)2070人。清廷征服赫哲後,多次徵調赫哲兵丁,抗擊沙俄侵略,鎮守西北、東北邊境。讓其駐防外地,戰歿疆場,或融於外族,或亡於疫病,人口銳減。

    1912年,赫哲族人口2100人。1930年,松花江下游,黑龍江南岸赫哲族780人,烏蘇裏河西岸400人,共約1200人。1945年“九•三”抗戰勝利,赫哲族只有460餘人,瀕於民族滅亡的邊緣。1949年,赫哲族為40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第一次全省人口普查,黑龍江省赫哲族449人。1964年第二次全省人口普查,黑龍江省赫哲族698人。1982年,第三次全省人口普查,全國赫哲族1476人,黑龍江省1397人,占全國赫哲族人口94.6%,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同江縣街津口鄉、八岔鄉和饒河縣四排鄉,少部分散居在撫遠、樺川、富錦和佳木斯等縣市。1984年10月,佳木斯市郊區敖其村23戶、97人,恢復為赫哲民族成份。1949年,黑龍江各地進行政權建設,同江縣併入富錦縣,街津口、八岔兩個赫哲族聚居村劃為自然屯,選出了屯長。饒河縣四排劃為行政村,村政府委員5人,其中赫哲族有葛得勝、尤清海2人。1953年普選時,街津口改為行政村,村政府委員9人,其中有赫哲族2人。八岔成立民族自治村,傅景賢任副村長。1956年並村劃鄉時,八岔赫哲族村組建為八岔赫哲族鄉,傅景賢任鄉長。1963年,街津口赫哲族村組建為街津口赫哲族鄉,尤金良任鄉長,尤志寶為副鄉長。“文化大革命”時期,撤銷了民族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根據黨的民族政策,1984年3月,恢復同江縣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1985年8月,新建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

    一、街津口赫哲族鄉

    1966年,轄街津口赫哲族村,赫哲族170人,鄉長尤金良、副鄉長尤志寶。
    1977年,轄街津口村。為安置漢族移民,新建衛東、衛勝、衛疆3村,1671人。鄉長尤志賢、副鄉長尤根深。
    1983年,轄街津口、衛東、衛勝、衛疆4村,又新建衛國、衛星、衛墾3村,2349人,鄉長尤根深。
    1985年,全鄉3027人,其中赫哲族326人,鄉長尤喜清、副鄉長吳寶才。   
二、八岔赫哲族鄉
    1957年,八岔赫哲族鄉轄八岔村,171人,其中赫哲族94人,鄉長傅景賢。
    1962年,八岔赫哲族鄉轄八岔赫哲族村,179人,其中赫哲族98人,鄉長傅興文。
    1979年,八岔赫哲族鄉轄八岔村。為安置漢族移居新建新彥、新洪、新勝、新民4村。全鄉1305人,其中赫哲族195人,鄉長傅景賢。
    1984年,全鄉1819人,鄉長傅興斌、副鄉長吳國芳。
    1985年,全鄉2128人,其中赫哲族225人,鄉長吳國芳、副鄉長吳明祥。  
三、四排赫哲族鄉
    1985年,四排赫哲族鄉轄四排赫哲族村、曙光村、馬架子林場,1000人,其中赫哲族197人,鄉長王秀林。

http://www.qiren.cn/bb/dispbbs.a ... ;ID=4941&page=1




歡迎光臨 香港 Xocat Forum 討論區 (http://p.xocat.com/p/)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