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昨天的發展盲點】兩條腿走路下的資源分配問題! [打印本頁]

作者: x0107c    時間: 2012-11-20 18:15     標題: 【昨天的發展盲點】兩條腿走路下的資源分配問題!

轉自假圖天國 :: 痞客邦 PIXNET ::,網址: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8730251
在之前一系列討論中國軍備發展的文章中,就有介紹過「兩條腿走路」、「小步快跑」這種充滿中國特色的發展策略。不過目前多數的中文軍事雜誌都不敢也不願意談及這種發展模式所產生的一些問題,反而是無限豔羡的爭相討論中國不斷推出的各種新式戰機、各種改良型的坦克、型號繁雜的各型艦艇。當然,在「料敵從寬」的大原則下,這樣的情況也算是現實情勢下的無奈。只是沒人談不代表問題不存在,本部落格一向以冷僻議題見長,愛講別人不想講的事,因此想就這個問題來說說一些比較不同的看法。

「兩條腿走路」是中國過去在特殊的國際情勢下所發展出來的策略,一方面積極從國外引進技術,另一方面則由自己同步發展類似的武器以分攤風險,避免因為國際情勢的改變而讓一切落空。但這種「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在中國走向改革開放,軍武來源日趨穩定後,卻往往變為擺平南北各軍工集團搶食預算大餅的重要手段。結果造成同樣一個等級的武器,同時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相類似的計畫同時進行,這美其名是「高低搭配」、「培植技術能力」,但是事實上往往是雨露均沾,讓各方都能分一杯羹。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空警2000與空警200、051C與052C驅逐艦、殲十一與殲十等。


殲十一與殲十的同時發展模式,有其特定的歷史時空背景,兩者的高低搭配、不同任務取向,讓兩者同時發展的過程雖然充滿濃濃的南北平衡意味,但還算有其合理性。但是接下來的殲十三與殲十四戰機計畫,殲十五與殲十八艦載機計畫(註一)、甚至殲二十匿踪戰機的亮相,就讓人感到中國的「兩條腿走路」策略,已經成為一種各軍工集團互別苗頭,重複投資的超浪費現象。在這個研發一款先進戰機極為昂貴的時代,別說歐洲諸國在財政壓力下,選擇共同研發歐洲戰機,連美國都無法同時負擔數個戰機研發計畫。被定位為通用戰機平台的「聯合打擊戰機計畫」,除了採用共同機身來滿足海空軍的不同需求,更找來各個國家來同負擔經費,但是最後的結果仍然讓美國極為頭大,因為造價仍然是天文數字。

中國同時在進行這麼多個戰機發展計畫,而且海軍、陸軍也都各自擁有自己的發展項目,不少也都是重複投資,海軍甚至在建造更燒錢的航空母艦,還以驚人的速度大批建造新型驅逐。雖然中國在這幾年經濟發展突然猛進,但是仍然有上億百姓生活在聯合國定義的貧窮線以下,而且城鄉差距日亦嚴重,綜合國力仍處於開發中國家,而且你知我知中國的科技實力也還未趕英超美,卻推出這麼多充滿野心的軍武發展計畫。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那只有幾個可能的解釋,不是中國人得到了外星人的技術幫助,就是這些計畫多數是面子工程,仿得像但是沒有仿到真正的內部技術。否則以目前發展一款先進戰機所需要投入的時間、資源、人力來估算,中國集中全部資源來發展一款先進戰機都算吃力的情況下,同時進行這麼多的計畫,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執世界航太技術牛耳的美國,在七○年代那個戰機發展還沒有像今日這麼昂貴的時代,就受不了開放由各家公司一起競標新戰機計畫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因此取消了行之多年的競爭制度,改採一家統包的方式,以集中資源發展新型戰機。雖然後來這樣的制度因為搞出F-111A/B這款太重太胖,不適合當戰鬥機的超強戰鬥轟炸機,而被海軍打槍,C- 5 運輸機發展計畫也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錢坑,最後又恢復競標模式。但是美國在七○年代初就發現以他們當時國力之強,都無法同時負擔數個戰機發展計畫,更何況是在各種物價飛漲的今天。美國後來雖然恢復競標模式,但是都嚴格控制競標團體的數量與合約,以避免重複投資所造成的嚴重資源浪費(註二),而且放眼世界,這一種競標模式目前也只有美國負擔的起。
中國官方的軍工企業長期存在效率不彰、中飽私囊的問題,這與世界各國大多數的國營企業都一樣,由這些軍工企業負責彼此沒有競爭壓力的相類似發展案,其實餵養軍中各方勢力的成份,恐怕遠比「兩條腿走路」的策略還要多一點。這樣的浪費其實並不比買豪華進口車充當軍車來的少,但是在中國缺乏外部監督機制下,這一切都被合理化為「中國軍力突飛猛進」,也成為中國激進民族主義者對外叫囂的本錢。但是就軍事論軍事,這真的是一個好的策略嗎??這其中造成的浪費其實都可以避免,單純的「兩條腿走路」,一方向外爭取新技術,一方向培養自己的技術實力是對的。但是好大喜功的進行各種計畫,榨光國家的資源,那就要小心步上前蘇聯的後塵了。
註一:在中國網路上流傳的各種殲擊機發展計畫中,殲十八是比較可信的。殲十八應該是模仿Yak-141的超音速垂直起降戰機,但是其發展進度與技術成熟度,仍然不明。
註二:美國後來恢復競標模式後,改採多階段式的淘汰制,只有進入最後一關的其中兩名才能獲得預算建造原型機。這樣的好處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最後獲得原型機發展合約的主承包商,通常會與前階段失利的公司進行策略結盟,型成一個完整的競爭團隊,讓前期的投資不會浪費。而且美軍在評選最後進入原型機發展階段的方案時,也會刻意選擇一個保守穩健,一個前瞻有發展性的方案。若前者在最後失利,其設計馬上能尋找到新的買主,若後者失利,則可以繼續發展成一個成熟的計畫。在這種設計下,著名的競標案有XF-16 VS YF-17,YF-22 VS YF-23等。YF-17失利後,變成海軍的F/A-18艦載機,而YF-23失利後,則有各種謠傳的買家,最有可能的就是成為日本下一代的F-3戰機。
作者: winhold    時間: 2012-11-21 06:25

国家这几年投入军事越来越加大 好戏在后面




歡迎光臨 香港 Xocat Forum 討論區 (http://p.xocat.com/p/)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