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瞄準中國
此後,如潮汐一樣準確,美元指數經過6年的走強,到2002年,再一次開始走弱,然後,又是10年時間,到2012年,美國人又開始為美元指數即將由弱轉強做準備。辦法還是老一套:給別人製造地區性危機。於是,我們就先後看到,在中國周邊陸續出現天囘安門事件,釣魚島爭端,黃岩島爭端。幾乎全在這一時期密集出現。但是很不巧,美國在2008年自己玩火玩大了,自己先遭遇了金融危機,結果使美元指數走強的時間被迫向後推延。中菲黃岩島爭端和中日釣魚島爭端,看似和美元指數走強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真的沒有關係嗎?為什麼恰恰出現在美元指數第三次走弱之後的第10個年頭?很少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究,但是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我們承認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確實存在著一個美元指數週期率,那麼,根據這個週期率及美國人借機剪別國羊毛的手法,我們可以斷定,現在輪到中國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眼下中國已經成了從全球吸引和獲得投資最多的國家,大量國際資本由於看好中國經濟進入中國。從經濟規律上講,不能僅僅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國家。一個中國的經濟規模就相當於整個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經濟總量還要大;和東亞經濟比,也可以說中國經濟相當於整個東亞。而過去十年裏,大量資本進入中國,使中國的經濟總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長到全球第二,如此一來,美國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標瞄準中國,一點不奇怪。
▍香港占中事件
讓我們對比另一事件的時間表:美聯儲退出QE時間表。去年年初,美國就說要退出QE(量化寬鬆),4月、5月、6月、7月、8月,一直沒有退出。只要不退出QE,就意味著美元還在超量發行,美元指數就不能走強,香港的“占中”也就一直沒有出現,二者在時間表上完全重合。直到去年9月底,美聯儲終於宣佈美國退出QE,美元指數開始掉頭走強後,10月初,香港“占中”爆發。其實,中日釣魚島、中菲黃岩島、981鑽井平臺、香港“占中”,這四個點都是炸點,任何一個點引爆成功,都會引發地區性金融危機,也就意味著中國周邊投資環境惡化。從而滿足“美元指數走強時,其他地區必須相應出現地區性危機,使該地區投資環境惡化,迫使投資人大量撤出資本”,這一美元獲利模式的基本條件。
但是對美國人來講很不幸的是,這回它碰到的對手是中國。中國人用打太極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邊危機,結果直到現在,美國人最希望的在99度水溫時出現的最後1度,始終沒能出現,水,也就一直沒有燒開。水沒燒開,美聯儲舉著加息的號角就遲遲不能吹響。
看來,美國知道想剪中國的羊毛沒那麼容易,所以也就沒打算就在一棵樹上吊死。在推動香港占中的同時,美國多管齊下,在其他地區同時下手,在哪兒?
▍烏克蘭危機
歐盟與俄羅斯的接合部。亞努科維奇領導下的烏克蘭,當然不是沒縫的雞蛋,所以,才會有讓蒼蠅下蛆的機會。但美國盯上了烏克蘭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只有縫的雞蛋,而是它是足以既打擊亞努科維奇這個不聽話的政客,又阻斷歐俄走近,也能造成歐洲投資環境惡化,一桃殺三士的理想目標。於是,一場貌似烏克蘭人自發的“顏色革命”爆發了,美國人的目的以出乎美國人和地球人意料的方式實現了:俄羅斯強人普京趁勢借機收回了克裏米亞,此舉雖不在美國人計畫之內,但卻正好讓美國人更有理由向歐盟還有日本施壓,迫使他們與美國一起制裁俄羅斯,給俄羅斯更給歐洲經濟帶來巨大的壓力。
美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人們往往容易從地緣政治角度,而不是從資本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烏克蘭出現危機之後,歐美與俄羅斯的關係迅速惡化,但整個西方世界一起制裁俄羅斯的結果,卻直接使歐洲的投資環境惡化,導致資本從這裏撤出。據有關資料顯示,大約有上萬億的資本離開了歐洲。美國人的兩手設計得逞了。
這就是:如果不能讓資本從中國撤出去追捧美國的話,那就起碼讓歐洲的資本撤出來回流美國。這第一步,以戲劇性的烏克蘭變局實現了,但第二步,卻未能如美國所願。因為從歐洲撤出的資本,並沒有去美國,另有資料顯示,它們大部分來到了香港。這意味著全球投資人仍然不看好美國經濟的復蘇。而寧願看好雖已處在經濟下行線上,但仍保持著全球第一增長率的中國。
四、嚴防歐洲、亞洲一體化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誕生。三個月之後科索沃戰爭爆發。很多人以為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和北約聯手打擊米洛舍維奇政權,因為米洛舍維奇政權在科索沃地區屠殺阿族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人道主義災難。戰爭結束之後,這個謊言迅速戳破,美國人承認這是中情局與西方的媒體聯手做的一個局,目的是打擊南聯盟政權。但是,科索沃戰爭真的是為了打擊南聯盟政權嗎?歐洲人開始一邊倒地認為就是這個目的,但是打完這場72天的戰爭之後,歐洲人才發現自己上當了,為什麼?
▍科索沃戰爭
歐元啟動之初,歐洲人信心滿滿。他們給歐元的定價是與美元比值1:1.07。科索沃戰爭爆發後,歐洲人參與北約行動,全力以赴支持美國攻打科索沃,72天的狂轟亂炸,米洛舍維奇政權垮臺,南聯盟屈服。可接下來一盤點,歐洲人發現不對頭了,歐元,就在這70天裏,居然被這場戰爭打殘了。戰爭結束時,歐元直線下跌30%,0.82美元兌換一歐元。這時歐洲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別人把你賣了,你還在替別人數錢。這一來歐洲人才開始醒悟。這就是為什麼到後來當美國要打伊拉克的時候,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歐盟的軸心國家,堅決反對這場戰爭。
▍破壞亞太——第三大經濟體
中國的興起,讓我們成了新的挑戰者。2012年釣魚島爭端、黃岩島爭端,就是美國成功打壓挑戰者的最新嘗試。這兩個發生在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事件,雖沒能造成資本從中國大量外流,但卻起碼部分達到了美國人的目標,直接導致兩件事情胎死腹中。
2012年年初,中日韓關於東北亞自貿區的談判接近成功;4月,中日貨幣互換和中日之間互相持有對方國債也初步達成協定。但此時,釣魚島爭端,黃岩島爭端相繼出現,一下子把東北亞自貿區談判,中日貨幣互換一風吹了。幾年後的現在,我們才勉強完成了中韓兩國的雙邊自貿區的談判,這已經意義不大了,因為它和中日韓東北亞自貿區的意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一旦成功,一定是包括中、日、韓、港、澳、台的整個東北亞自貿區。東北亞自貿區一經形成就意味著世界規模大約20多萬億美元的第三大經濟體出現!
但是,東北亞自貿區一旦出現就不會止步,它會迅速南下與東南亞自貿區整合,形成東亞自貿區,東亞自貿區的產生意味著30多萬億美元規模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出現,將超越歐盟和北美。接下來我們還可以繼續推想,東亞自貿區出現,依然不會止步,它會向西整合印度和南亞,然後向北整合中亞五國,再然後繼續向西,整合中東部分的西亞。這樣整個亞洲自貿區,規模將超過50萬億美元,將比歐盟和北美加起來還要大,這麼龐大的一個自貿區出現,難道她會願意用歐元或美元結算他們內部的貿易嗎?當然不會。這就意味著亞元可能誕生。
但是,如果真的出現亞洲自貿區,我們只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讓人民幣成為亞洲的主導貨幣,就像美元先成為北美的硬流通貨幣,再成為全世界的硬流通貨一樣。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遠遠不止我們所說的人民幣走出去,在“一帶一路”中發揮作用等等,它將與美元、歐元一起三分天下。
五、美軍為美元而戰!
人們都說,美國這個國家的強大,是由於有三大支柱——貨幣、科技、軍事。實際上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支撐美國的是貨幣和軍事,而支撐貨幣的則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全世界所有國家軍隊的打仗都是燒錢,但美軍打仗雖然也燒錢。但卻能一邊燒錢,一邊為美國掙錢,這一點,其他國家都做不到。只有美國,可以通過打仗獲得巨大的利益,儘管美國也有失手的時候。
▍伊拉克戰爭
美國人為什麼要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裏想到的是兩個字——石油。美國人真的是為石油而戰嗎?非也。美國人如果為石油而戰的話,那麼,美國人在打下伊拉克之後,為什麼不從伊拉克拉走一桶石油?而且,油價從戰前的38美元一桶,一路飆升到戰後的149美元一桶,美國老百姓並沒有因為美軍佔領了伊拉克這樣的產油國而享受低油價。所以說,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美元。
為什麼這麼說?道理非常簡單。由於為了控制世界,美國需要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為了讓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美國人在1973年下了一步高明的先手棋:讓美元與石油掛鈎,通過脅迫歐佩克的主導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實現了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如果你理解了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你就能理解美國人為什麼要在產油國打仗。
在產油國打仗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油價飆升,油價一飆升就意味著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比如說戰爭之前,你手裏有38美元,理論上講,你就可以從油商手裏買走一桶石油。現在這場戰爭把油價打高了4倍多,達到149美元,你手裏的38美元就只夠買1/4桶石油,剩下3/4桶意味著你還差100多美元。怎麼辦?你只能去找美國人,拿出自己的產品和資源去換美國人手中的美元。而這時美國政府就可以理直氣壯、光明正大、名正言順地印美元。這就是通過戰爭,通過在產油國打仗打高油價,打出美元需求的秘密。
美國人在伊拉克打仗,還不止是這一個目標。它同時也是在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當年小布希為什麼一定要打伊拉克?現在我們已經看的很清楚,薩達姆沒有支持恐怖主義,沒有支援基地組織,也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為什麼薩達姆卻最終走上了絞刑架?因為薩達姆自以為c聰明,想在在大國之間玩火。
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薩達姆以為抓住了在美元和歐元,美國和歐盟之間玩火的機會,於是他迫不及待地宣佈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將用歐元結算。這一下惹火了美國人,尤其是它產生一連串的示範效應,俄羅斯總統普京,伊朗總統內賈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紛紛宣佈自己國家的石油出口結算也用歐元結算。這還了得?這不是往美國人胸口捅刀子麼?!
所以說這場伊拉克戰爭非打不可,有些人認為這麼說太牽強了。那麼請他看一看,美國人打下伊拉克之後幹了些什麼?還沒等抓住薩達姆,美國人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發佈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佈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從歐元結算改回用美元結算。這就是為什麼說美國人是在為美元作戰。
▍阿富汗戰爭
也許有人會說,伊拉克戰爭為美元而戰可以理解,阿富汗不是產油國,那麼美國大打阿富汗戰爭總不會是為了美元吧?何況阿富汗戰爭是在“9•11”發生之後,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美國是為了對基地組織的報復和對支援基地組織的塔利班的懲罰,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阿富汗戰爭是在“9•11”之後一個多月打響的,應該說打得很倉促,打到一半時美軍就把巡航導彈打光了,而戰爭還在繼續,美國防部不得不下命令打開核武器庫,取出1000枚核巡航導彈,摘下核彈頭,換上常規彈頭,又打了900多枚才把阿富汗打下來。這明擺著證明這一場準備得非常不充分,既然如此,美國人為什麼硬要倉促上陣呢?
因為美國人已經等不及了,更因為美國人的日子過不下去了。21世紀初期,美國作為一個產業空心化的國家,每年都大約需要有7000億美元的淨流入,才能過日子。可是“9•11”之後一個月內,全球投資人對美國的投資環境惡化,表示出了從未有過擔心和憂慮:如果強大如美國對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證,怎麼能夠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安全?結果,3000多億的熱錢離開了美國。這就迫使美國必須儘快打一仗,這一仗不僅是要懲罰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還要給全球投資人一個信心。隨著第一枚巡航導彈在喀布爾炸響,道鐘斯指數迅速回升,一天之內回升600點,流出的資本開始回流美國,到年底,大約有4000多億美元回流美國。這不正說明,阿富汗戰爭同樣是為美元而戰,是為資本而戰。
(轉自軍轉之翼)
相關搜索目錄: 投資 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