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贊成 d_chu 的說法,相信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普及教育的大趨勢底下,教育質素參差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香港今天最top的5%學生,還是一樣的精英
香港每年都有一定人數的「資優」學生友獲邀到海外頂尖的大學升學
因為這5%還是享有傳統以來「拔尖」的教學資源
^^ 至於「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我想是發生在那5%以後的部分
借用統計名詞,1st - 3rd standard deviation,就是在中位數(population mean)左右佔絕大多數的地方
一來因為高等教育的門檻開放了
能升學的人多了,人均教學資源相對吃緊了,教育方向無可避免的變成「削平主義」
可惜的是,正因為這群「新血」質素過於參差
而且學生質素差的比好的多(關於這點,普遍認為與家庭背景,社會貧富懸殊等有關,畢竟教育就是花錢)
以致教學要求為了「遷就」大家不同需要,而把所定目標拉低
放輕鬆點看看大環境,香港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不是以前的董建華,現在的李國璋,曾蔭權幾個老小子可以應付得了的
本地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家庭趨向不生孩子,又或只生一個
大陸新移民「血流如注」的湧入香港,孩子「三年抱兩」,為香港教育帶來主力的「新血」
要知道學生素質永遠是教育最決定性的因素
為了迎接「新血」的衝擊,全港以往band 2 尾 到band 4 頭的中學,大伙兒一律變身 band 2學校
傳統頂尖名校當然可以獨善其身,英文教學依然故我,其他全部削平以母語教學
感謝新移民的入住,觀塘、油尖旺、黃大仙、深水埗一帶低收入地區的學校得免削班殺校
其他地方的學校收生連年減少,失業教書先生紛紛轉戰天水圍,上水等新移民「落腳地」,為當地新校服務
政府設想週到,推廣「一條龍服務」,為莘辛學子免去升學煩惱
結果是,家庭背景良好的學生固然沿著名幼稚園,名小學,扶搖直上名大學
可是低收入家庭學生從還未懂事,牙牙學語就被「標籤」,擺脫不了你貧我窮的社會圈子,接受僧多粥少的教學資源,小孩難以成材
這代出身寒微,下代又再投進這相濡以沫的貧窮社會圈,無形中貧富差異越來越大
令人可惜的現實是,窮家子弟佔了社會的大多數,要填補他們的「先天不足」,需要極大量不成比例的「後天資源」
當然這只是空口說白話
在97到現在香港經濟剛有點起色,既要面對市內人口老化,老中青年失業,家庭暴力,環境素質問題
更要應付中國入世後,香港地區優勢淡化等區域性問題
作為財政司的老唐每天都喊窮要錢,說樣樣吃緊,你猜教育能在他雙手底下拿到多少資源?
還是那句老話,看現在的香港,「一代不如一代」是無可避免的循環
相關搜索目錄: 幼稚園 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