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開心事
記得小時候發現家裡有一部腳踏車跟一個水壺,我好奇地問起祖母:「這是從哪來的?」她說:「這些都是日人留下來的。」講完後,她還拿了一塊麵包給我,我高興地說:「我們很快就要去畢業旅行,我要拿麵包去動物園給動物吃。」面對這些生活的事物,腦海中並沒仔細深思,畢竟當時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根本無法了解日本的花樣。後來,閱讀了一些日文書之後,才發現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不但從歐洲學到軍事作戰,而且開始體驗西方文明,後來也引進台灣。
大歷史往往敘述政權更替,內容難免充滿了血腥暴力,但日常生活史卻呈現生活的趣味。自《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上市之後,陳柔縉又推出了《囍事台灣》,這在在證明她的「研發能力」,同時也讓讀者了解台灣早期的開心事。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固然實行高壓統治,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讓台灣得以跟歐美文化接軌。這一來,西式婚禮、海水浴場、麵包、腳踏車、博覽會、洗衣店、冰箱相繼亮相。
以博覽會而言,我最初只聽到一位親戚到大阪參觀世博會,長大後從記憶延伸到閱讀,並從中得知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歐美經常舉辦博覽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心中有一個疑問:有沒有台灣人曾經到歐洲參觀博覽會?等到我翻閱《囍事台灣》之後,赫然發現原來這個人就是台北茶商公會會長吳文秀,而且二十六歲就獲選代表參加巴黎博覽會。相比之下,搭飛機三個小時就抵達大阪,但吳文秀卻從1900年一月二十日動身,花了一個多月才到了法國。顯然,這趟推銷台灣茶葉的博覽會之旅十分稀奇,難怪報紙會大書特書。
長久以來,大家對於撞球總是留下不良的印象,因為在球場裡經常有賭博,甚至打架。學生一旦進球場打球,也會遭到記大過的處分,但近年來這項運動也得到平反,這要歸功於國際比賽。然而,作者在書中也為撞球講了不少公道話。她指出,撞球經由日本傳入台灣,而日本又從橫濱的外國人旅館開始認識了這項源自貴族的室內遊戲。至於當時的總督官邸(目前是台北賓館)在1901年落成時就闢有撞球室。可見當時的撞球還是上流社會的運動。
至於婚禮則是本書的重頭戲。她引用報紙指出,早期台灣的摩登婚禮衣裳受到上海的影響,但1930年代中期以後,原來的中西混合式禮服很快就被洋式結婚禮服取代,而顏色從紅色變成白色。此外,她也詳細考據婚禮的儀式、婚宴菜單、新郎的領帶,讓讀者了解到在時空變化中所呈現的差異。
本書從圖片到文字資料的蒐集,作者一定付出不少心血才得以完成,尤其是從自序中發現她經常進出圖書館,加上透過日本友人的翻譯,然後經由編輯的巧思,最後傳到讀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