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Web Hosting | Cloud Server | Server Hosting | Server Colocation | Responsive Web design | Bob嫂Ur pnt瘦身三寶 | Email Hosting Service | English course |

發新話題
打印

芬芳國粹耀環球

清 桂馥 書法





桂氏跟據說文,喜用古文古字



釋文:  嵇康師心以遣論
        阮藉使氣以命詩
        殊聲而合響
        異翮而同飛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2-6-22 11:58 編輯 ]

TOP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東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桂馥書法晚稱老苔,一號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雲南永平縣知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精於考證碑版,以分隸篆刻擅名。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著有《說文義證》、《繆篆分韻》、《晚學集》等。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 多謝分享 2012-6-21 13:46
  • LouisLee 金錢 +5 多謝分享 2012-6-21 13:46
  • LouisLee 威望 +5 多謝分享 2012-6-21 13:46

TOP

[轉貼_大河南陽網]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dw按:唐宋以後,此書分為:傷寒論 與 金匱要略 兩書)
        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係,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戰亂頻仍,瘟疫流行,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張仲景的家族本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建安初年以後,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於傷寒的竟佔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在長沙任太守期間,他在料理政事之餘,「坐堂行醫」,為百姓施醫診病,挽救了許多百姓的生命,後世把施醫治病的地方稱為「堂」即由此而來。後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職位,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認真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廣泛收集民間驗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醫學巨著。它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學實踐,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專著,成為後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傚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聖書」。醫林後學奉張仲景為「醫中之聖」、「萬世醫宗」。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說:「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張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對論的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張仲景是我們人類的驕傲。」1993年國際權威醫史研究機構——英國倫敦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把張仲景列入29位世界醫史偉人名單,加以弘揚和紀念。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4 20:33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4 20:33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4 20:33

TOP

        桂枝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主治太陽病中風之方劑。現代中醫用以治療感冒流感風濕頭痛等之名方。
        桂枝湯由五味藥材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清代名醫柯琴謂桂枝湯:「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咸得用此發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當用此解肌。如所云: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鳴乾嘔等病,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傷寒雜病論》十三條云:“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此為太陽中風表虛證的治法。太陽經氣統攝營衛而主一身之肌表,抗禦病邪而為六經之藩籬。若風寒之邪襲表,太陽經受邪,營弱衛強,營衛失和而致頭痛、汗出、惡風、脈緩諸症,治以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中君用桂枝之辛溫發散,以溫經通陽、解肌發汗,祛表邪而有調衛之功;臣以芍藥之酸甘斂陰柔,以斂陰養營而具和營之用。君臣相伍,一散一斂,驅邪扶正,相反相成,相互為用。桂枝得芍藥辛散通陽而不傷陰,芍藥得桂枝斂陰和營而不戀邪。仲景製方之精妙,難怪名醫柯琴盛讚此方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矣。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5 16:37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5 16:37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5 16:37

TOP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2-7-5 16:03 發表


the concept that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one of 芬芳國粹耀環球 is deep rooted in my mind...
不錯,在眾多國粹中,最令老外折服的,厥為傳統中醫學。一來中醫療效的確超卓,二來是只有三數百年歷史稱中醫為另類療法而以主流醫學自居的其他醫療體系留下很多的空間讓我們馳騁....

TOP

引用:
原帖由 理魯竇 於 2012-7-5 22:17 發表



近排都有去睇中醫,希望可改善腸胃和睡眠質素,飲左幾劑後自我感覺良好,原來都有甘草和大棗。

黃大夫,可否俾些意見。
唔止甘草和大棗,仲有白芍(即芍藥)添。
呢條都係仲景的名方,叫"小柴胡湯",專治少陽症。在此是加減過,故應叫"小柴胡湯加減"

TOP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2-7-6 19:27 發表


我又問-

前些時, 天氣炎熱, 我懶環保, 閱讀時, 冇開冷氣, 風扇照頭吹 4/5 小時.

看完書後, 一站起來, 天旋地轉, 作嘔作悶, 不能站立. 要即刻入院. 西醫斷症 -踏入中年, 身體衰退, 耳水不平衡 ...
頭暈,西方就會檢查耳水是否平衡及頭部的供血情況,最多再檢查一下心臟,這一切檢查如果都沒有問題,但仍然頭暈,他們便沒有辦法了。然而,中醫則會另闢蹊徑,《內經》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頭短暫的暈眩是因為肝臟有問題,肝與膽相連,肝移熱於膽,膽熱上升,病人就會感覺口苦、頭暈。天麻能平息肝風,用天麻泡水喝,肝風熄而膽亦清,頭乃不暈。這是中醫「圍魏救趙」的治病藝術!所以我們常說西醫是技術、中醫是藝術。技術靠聰明,藝術靠悟性。中醫是「至精至微之道」。所以千百年來名醫很少,扁鵲、華佗、張仲景....,他們像貝多芬、莫札特、蕭邦...一樣的稀少。
        你的情況是素體虛寒,復長時間向頭部不斷吹風,致感受風寒,站起時,頭部短暫缺血而致暈眩,不要說你,一般人也難以支持。但以中醫來說,只要調理好氣、血,並不難治。

TOP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2-7-7 17:42 發表


pls elaborate

很多女性畏寒, 但我怕熱o窩...
人的體質純寒或純熱的不多,有病時寒與熱更可互相轉化,也可同時並見,如上寒下熱,上熱下寒,表熱奡H,表寒媦騿A寒熱錯雜等情況。寒熱還可與虛實兼見,一般情況,實多兼熱,故實熱常並稱;虛多兼寒,故虛寒常並稱。但熱證中可有虛熱,實證中又有實寒。當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也可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假像。
真寒假熱,又稱陰盛格陽,由於陰寒內盛,陽氣虛弱已極,陽不制陰,虛陽浮越於外,使陰陽不相順接而致。臨床上表現身熱、面紅、口渴、脈大等,似為熱證;但見其身熱而欲加衣被,面紅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熱飲,飲而不多,脈大但無力,並且又見小便清長、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此是陰寒內盛是真,外呈之熱象則是假。
你遠未到此地步,但從你以往所述,我知你是偏寒體質,跟我內子一樣,但她比我還怕熱,亦屬正常。

TOP

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2-7-9 17:12 發表


how to ? does an ordinary 中醫 can help ?

thanks.
這些虛症,對稍有水準的中醫,都不是什麼挑戰,可說是話都冇咁易。

TOP

仲景名方_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是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為心之陰陽兩虛導致"心動悸,脈結代"所擬之名方。

原文為"傷寒,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

其藥物組成為: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

煎服法為: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內"古通"納")

本方為滋陰補血、通陽復脈之劑。

主治:一)氣虛血少、脈結代、心動悸、胸悶氣短、舌光少苔。
            二)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喀痰不爽、痰中帶血、虛煩失眠、自汗盜汗、咽乾口燥、便乾、脈虛數。

現代應用:本方能強心,促進血液循環,糾正心律失常。常用於心律不整、心悸、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內膜炎、肺結核、貧血、動
                    脈硬化症....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14 16:01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14 16:01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14 16:01

TOP

中國功夫__華夏精神



中國的武術,發於防身,立於健身,搏於賽場,習於日常,載於武藝,歸於武德。擁有強大力量卻不用來戰勝別人,而多是以武會友,互通有無。從不炫耀武力,只是堅守著心中仁、義、禮、智、信、勇的情操。中國的武術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著中國的文化,傳承著中國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武術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一項運動,它是一種可以獨練,可以比賽,又可以表演的運動項目。既具有技擊的實用價值,又能起到全面增強體質的健身作用,並在造型和套路中又具有表演的藝術美。

中國武術有三個組成部分,即技擊、舞蹈和技巧。技擊是主體。舞蹈和技巧揉合在技擊之中,一招一式,既具有身體靈活的技巧,又具有藝術的美,這種美的運動和運動的美,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形成的。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健身 運動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18 21:02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18 21:02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18 21:02

TOP

[轉貼中國網]

中國歷代武術

武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與野獸搏鬥,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打獵。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 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且積累了具有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殷商之時,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 銅製武器應運而出,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此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亦趨成熟。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比賽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禦」,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 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2-7-19 11:06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健身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6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6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6

TOP

(二)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式。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臺前有帷幕飄帶,臺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繫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説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説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24 15:35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24 15:35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24 15:35

TOP

(三)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扎,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2-7-19 11:34 編輯 ]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6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6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6

TOP

(四)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産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 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太極拳 健身 運動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7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7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19 21:37

TOP

少林武術



少林是武林的泰山北斗,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經閣內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腳十八般兵器各式各樣的武學秘笈,易筋經、洗髓經更是少林的鎮山之寶。此外,少林木馬巷內的棍陣令武林人士聞之色變,據傳至今還無人能闖過。

少林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武術以實戰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飲譽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顯」。今日,少林弟子遍佈全球。少林武術的發源和發展,離不開嵩山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原因。嵩山處中原腹地,緊傍九朝古都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 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盛世時,嵩山是帝王遊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人會集的所在。少林寺位於嵩山中心,皇家敕建大寺,統轄嵩山地區所有寺院,寺產龐大。為了保證安全,經朝廷認可,少林擁有自己常備武裝力量,即歷史有名的少林寺僧兵。少林寺僧兵的存在,是少林武術發源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而少林寺作為皇家寺院,與朝廷的關係和社會地位,是少林武術達到高水準的一個重要因素。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24 15:35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24 15:35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24 15:35

TOP

少林武功並非一朝一夕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血。少林武術在漫長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武林高手發展流傳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TOP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鍊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甚多。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TOP

[轉貼]

北少林

民國初年五虎下江南之一的顧汝章先生,將其武技南傳香江而得名。顧先生武藝精湛,其鐵砂掌掌勁驚人,故有“鐵掌顧汝章”之美譽。顧先生出生於武學世家,其父乃查拳名家,而其武技則大部份源於山東嚴繼蘊先生。嚴家拳法名著北方,屬少林武技,對手腳及身法之配合要求甚高,腿法豐富,其拳更多隱藏摔拿之技。後經顧先生不斷交流及研習整理,使其內容更臻完善。
北少林拳路以十路少林拳法為主,其中五路較長,五路較短,每路均有其獨特重點及意義,另此派亦有傳習四、五路查拳、三路炮捶及六合拳…等。兵器方面有馬門刀、劈掛刀、旋風刀、龍形劍、武當太乙劍、九州棍、提攔槍、梅花滾螳雙刀、地蹚雙鉤、日月乾坤刀、乾坤戟、雙匕首及三節棍…等。

流傳套路:

徒手 –練步拳(龍拳)、十路彈腿, ’六路鬼扯轉、十八嚮、開門少林拳 (一路)、領路少林拳(二路)、坐馬少林拳(三路)、穿心少林拳(四路) 、武藝少林拳(五路)、短打少林拳(六路)、梅花少林拳(七路) 、拔步少林拳(八路)、連環少林拳(九路)、式法少林拳(十路) 、六合拳、四路查拳、五路查拳、三路炮捶、六路炮捶、九路炮捶

兵器 –韋陀六合單刀、馬門刀、劈掛刀、步戰刀、旋風刀、九洲棍、雙匕首、提攔槍、三節棍、滾蹚雙u、龍形劍、太乙劍 、乾坤戟、日乙乾坤刀

對拆 –單刀進槍、大刀進槍、短打拳拆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2-7-25 15:52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25 19:20

TOP

[轉貼]

南少林


南、北少林同出一宗,北少林在先,是北少林僧侶南下創辦南少林。南少林寺在清朝已被清朝鎮壓毀滅,不復存在。

傳說,唐初太宗即位後,反叛路得才等聚眾沿海 ,淪為海盜,沿海一帶民不聊生。唐太宗命已敕封為大將軍的北少林寺曇宗方丈率僧兵到沿海 平定海盜,同時在當地收下不少大乘禪宗弟子,經太宗皇帝恩准,在福建莆田九蓮山興建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在反清復明抗爭中與天地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南少林寺武僧具有強烈的嫉惡如仇、除暴安良的忠義精神,曾受到民眾的推崇。在反清復明鬥爭中,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兵所焚燬;現已重建一新。「寺因武顯,武以寺名」。南少林寺是南拳的發祥地,當時此寺習練少林南拳武風極盛,並廣泛流傳民間。千百年來,「南拳北腿」在我國已形成了鮮明的南北武術流派,南少林武功已遠播五洲,名揚四海。  
實際上,福建南少林是與北少林嵩山少林寺齊名的南少林流派之代表。根據近年來的一些歷史和考古專家發掘研究,確認福建共有三座南少林寺,它們分別為: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院。其中,創寺最早的莆田南少林寺,據《興化府志》記載: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於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縣早11年,較嵩山少林寺晚建61年。其次為泉州少林寺,據《晉江縣誌》與《泉州府記》記載:泉州少林寺建於唐乾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今名「東禪寺」。至於福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書如《八閩通志》、《三山志》以及清乾隆皇帝欽定的《四庫全書》中雖有記載「福清少林」字樣,卻無詳細的文字記載其創建時間,故此,只能根據在福清南少林寺遺址所挖掘的文物來評估,福清南少林約創建於宋代,至今最少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相關搜索目錄: 武術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8-2 21:05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8-2 21:05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8-2 21:05

TOP

北少林宗師:鐵砂掌顧汝章

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41646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7-28 00:58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7-28 00:58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7-28 00:58

TOP

金元名醫朱丹溪
(一)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後改名為丹溪村。故人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中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譽為「金元四大醫家」。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於義烏縣赤岸村。丹溪先生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 元貞元年(1295),丹溪父親因病去世。丹溪與兩弟尚幼,全家只靠其母戚氏一人支撐。朱丹溪童年既經歷艱辛的磨難,更得到其母良好的教育與熏陶。於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 。丹溪三十歲時,母親患病,而「眾工束手」,因此他立志學醫。刻苦鑽研《素問》等書,「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終克服學習上的之種種困難,經過五年的勤奮苦學,既治癒其母,也為日後醫學打下良好基礎。 這時,丹溪已經三十六歲,他在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到東陽從師許謙(朱熹四傳弟子,著名理學家),學習理學。過了四年,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後來他將理學結合醫學,推動了醫學理論的發展。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科舉失敗並未使丹溪灰心,他認為:要使德澤遠播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謙,臥病日久,也鼓勵丹溪學醫。於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時丹溪四十歲。

[ 本帖最後由 dw194711 於 2012-8-3 13:22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8-2 21:05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8-2 21:05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8-2 21:05

TOP

金元名醫朱丹溪                                                                     

(二)

丹溪先生對醫學仍有很多疑惑未解,而其家鄉附近的醫者並無能通曉醫經的。因整裝出遊,四出訪求名師。渡錢塘江,走吳中(蘇州),越宛陵(安徽宣城),抵南徐(鎮江),到建業(南京)。始終未得良師。及至武林(杭州),得一當地人告之,謂杭州名醫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丹溪便冒著炎炎夏日,滿懷希望到羅家求教。
羅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是金朝大醫學家劉河間之再傳弟子,且通曉張子和、李東垣兩大醫家的學說,曾在南宋理宗皇帝時以醫術做過宮廷內侍。精於醫道,富於經驗,但性情孤傲,自恃醫技高明,很難接近,除病人之外,不肯輕易見客。
朱丹溪到了羅知悌家, 羅知悌以為他來看病, 延之入內。但一聽丹溪說是來拜師學醫,羅即叱罵趕他出去。朱丹溪前後「蒙叱罵者五、七次」,但他不灰心,意志更堅定,每日仍恭敬拱手立於羅家門前,風雨不改。他每天早晨去,到傍晚才回住處。羅知悌外出行醫,他儘可能跟在後面,亦步亦趨,形影不離。如此鍥而不捨堅持凡三個多月,有人悄悄告訴羅知悌,說朱丹溪是許謙的學生,是東南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如此冷落人家,怕會引起非議。羅知悌聽後有些動心。一天,正下傾盆大雨,羅知悌推開大門,看到朱丹溪還在雨地裡拱手立著,心中大為感動,馬上「修容見之」,把朱丹溪請進屋內。交談之下,發覺朱丹溪不僅醫學基礎紮實,且重仁義、有善心,就答應收他為弟子。朱丹溪就成了他唯一的弟子。時維泰定乙丑(公元1325)年夏。時朱丹溪已四十四歲。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8-4 23:00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8-4 23:00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8-4 23:00

TOP

金元名醫朱丹溪

(三 )
羅知悌和朱丹溪「一見如故交」, 相處十分融洽。羅知悌耐心講解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三家學術之要點,指出他們之學說均淵源於《內經》、《難經》。羅知悌對他說:「學醫之要,必本於《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長沙之書,詳於外感;東垣之書,重在內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區區陳、裴之學,泥之必殺人。」朱丹溪聽了,往日疑惑盡釋。羅知悌對朱丹溪既有理論教誨,復有實踐傳授,使丹溪醫術長足進步。朱丹溪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的理論和治法。他提出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及「相火論」,自成一派,對後世影響深遠,並成為後來「滋陰派」學說的基礎。在治療上他強調「滋陰降火」,善用滋陰降火的方藥。

朱丹溪跟隨羅知悌臨症、學習一年多後,醫技大進。盡得諸家學說之精要。
一年半後,羅知悌去世。朱丹溪安葬師傅後回到義烏老家。家鄉醫者「始皆大驚」,不知他在外到底學了多大本事。但看他處方用藥,又嘲笑不已,以為不倫不類。然而臨證治療時,朱丹溪這些離經叛道的方法用起來卻是效如桴鼓。幾年之間,他便「聲聞頓著」、醫名大振,四方求治者、求學者盈門不絕。而且凡是患了奇疾異病、其他醫者束手的,無論遠近都要請朱丹溪往診治。朱丹溪濟世救人,為百姓治病,總是有求必應,不避風雨,以至於貼身僕人亦難受其苦,怨聲不絕。由於他醫術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藥就能治癒,不必複診,人稱之為「朱一帖」、「朱半仙」。

TOP

金元名醫朱丹溪

(四)
聽到朱丹溪學成返歸鄉里,許謙十分高興,說:「看來我的毛病該要治好了。」 因為許謙煩渴惡食了一個月,朱丹溪用通聖散給他服用半個多月,大便解下許多積滯物,近半月而病似退,又半月而想吃飯了,但兩足還不能移動。至次年三月,用「倒倉法」治療,步步順利,竟把許謙的頑疾完全治好。第二年許謙還得了一個男孩,又過了十四年才去世。(案:「倒倉法」就是用大量黃牛瘦肉熬濃湯,空腹趁熱喝個飽。此法能徹底清理體內積滯而不傷害身體,載於朱丹溪的《格致餘論•倒倉論》。韓國電影「大長今」中也用到此法。)
朱丹溪到了晚年,不但醫名卓著,而且德行崇高,譽滿鄉里。地方百姓有了爭端,都請他出面調解,只要他一句話,任何事都可以擺平。連縣官都要請他幫忙處理案件。

至正十八(1358)年夏,朱丹溪七十八歲,仍然終日忙於診務和授徒。一日有事外出,歸家後感到有點不適。初以為是勞累所致,臥床躺了三天,雖無大痛苦,但仍不見好轉。他自知病勢已沉重,就把隨他學醫的侄兒召到床前,教誨道:「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說完後,端端正正的坐著就辭世而去了。
元、明兩代名儒宋濂對丹溪翁的印象是,「先生孤高如鶴,挺然不群,雙目有小、大輪,炯光如日,毅然之色,不可侵犯」,「精神充滿,接物和粹」,「於世上所悅者,淡然無所嗜,唯欲聞人之善,如恐失之,隨聞隨錄,用為世勸。」

朱丹溪學術態度十分嚴謹,一生著作甚多。就醫學而論,他在六十七歲時著《格致餘論》,不久又著《局方發揮》,這兩本書是他的代表作。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或散佚了的醫書還有《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醫學發明》、《素問糾略》、《脈因證治》等等。
《格致餘論》是朱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四十二篇,充分反映了朱丹溪的學術思想。該書以《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兩篇為中心內容,從《相火論》引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重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在養生方面,主張節制食慾、色慾以保養陰分 ,在治療與養生上,都主張以滋陰為主,後世稱之為「養陰派」或「滋陰派」。 在《飲食色慾箴序》、《色慾箴》、《陽有餘陰不足論》、《房中補益論》四篇文章中,作者對房中養生進行論述,並提出一些獨特見解。 保持陰精充足,勿使相火妄動,是人體養生的關鍵。其他各篇,側重論述滋陰降火和氣、血、痰、鬱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驗的驗案相對照。朱丹溪創用的大補陰丸、瓊玉膏等方劑,迄今還是臨床常用效方。
在《局方發揮》中,朱丹溪客觀肯定《局方》的歷史作用和影響:「《和劑局方》之為書也,可以據證驗方,即方用藥,不必求醫,不必修制,尋贖見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習之以成俗。」(案:該書中許多名方:如至寶丹、牛黃清心丸、蘇合香丸、藿香正氣散、婦科逍遙散、失笑散、膠艾湯、兒科肥兒丸、小抱龍丸等,一直被廣泛應用。) 然後他說:「醫者,意也。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應今人無限之病,何異刻舟求劍,按圖索驥」,指出當時應用《局方》的流弊,在於理、法、方、藥的脫節。他認為臨證治病,要像「對敵之將,操舟之工」,針對變化的病情參照個體差異等情況,「計較分毫,議方治病」。《局方》是「制方以俟病」,《發揮》是「因病以制方」。同時,朱丹溪還對《局方》中濫用香燥藥的流弊進行深刻分析和詳盡闡述,並形成自己的理論。後人說:「《局方發揮》出,而醫學始一變也」,認為《局方發揮》在中醫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的學術界素有「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之說。就醫而論,這是因為金元時期,醫林中相繼湧現出了「金元四大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和朱丹溪,並且分別創立了四大流派:「寒涼派」、「攻下派」、「補土派」和「滋陰派」,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四大家的學術思想都是源於《黃帝內經》,但因理解與運用的不同,便形成了源同而流異的不同學術主張和流派。「金元四大家」及其流派的出現,震撼了長期以來不學《黃帝內經》、不鑽研醫學理論,只盯著藥方混跡醫林的大多數醫生,重新掀起中醫學界對《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的重視、研究和運用。


相關搜索目錄: 飲食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ouisLee 金錢 +59 多謝分享 2012-8-4 23:00
  • LouisLee 威望 +59 多謝分享 2012-8-4 23:00
  • LouisLee 體力 +59 多謝分享 2012-8-4 23:00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