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 汪文男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合肥 230022)
病毒性
皮膚病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粘膜病變。病毒可引起很多全身性傳染病,這些病毒侵入人體後對各種組織有特殊的親嗜性。如嗜神經及表皮可引起
帶狀皰疹;嗜表皮引起各種疣;對全身器官和皮膚都有影響者如:天花、麻疹、水痘等,並可引起多種性傳播疾病。因此,應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清除病毒,對於阻斷病情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
干擾素的臨床應用
干擾素是由人體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是有廣譜抗病毒,抗
腫瘤和免疫調節的作用,是人體防禦的
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等分子結構和抗原性不同,分為α、 、 、ω4 個類型。IFN-α和IFN- 稱 型
干擾素,IFN- 稱Ⅱ型
干擾素。IFN-α由單核吞噬細胞產生,故稱白細胞
干擾素;IFN- 由成纖維細胞產生,稱成纖維細胞
干擾素,IFN- 由T 淋巴細胞產生,稱免疫
干擾素。
1.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臨床特徵是全身症狀輕微和分批的齣現皮膚粘膜斑疹、丘疹並迅速轉化為皰疹結痂。病情重者可伴高熱及全身中毒症狀,病程遷延數周,易齣現並發癥。由於
干擾素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它可以阻斷斑疹、丘疹發展為膿皰疹,促進原有的水皰結痂,加速病情恢復縮短病程,減少並發癥的發生。早期應用
干擾素抗病毒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常用:①兒童:α-
干擾素10 萬U/日肌注,連用3~5 天;成人:100 萬U/日,連用3~5 天;②皮膚損害可用
干擾素水劑及
干擾素軟膏2 次/日外用。
2. 生殖器皰疹(GH) 生殖器皰疹(Genital Herpes GH) 是性傳播疾病之一,由
單純皰疹病毒2 型(HSV-2)感染引起生殖器及臨近部位的炎症性水皰,破潰,糜爛,結痂,常反復發作。發生於宮頸處可引起潰瘍壞死,伴下腹疼痛,應注意有無
宮頸癌的發生。原發感染後,病毒可持續潛伏在體內,正常人約半數以上為本病毒的攜帶者,由HSV 在人體中不產生永久性免疫力,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體內的潛伏的HSV 即活躍而發病。
干擾素透過誘導多種抗病毒蛋白來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增加NK 細胞的活性及其他免疫調節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感染的發生。臨床常用:①α-
干擾素100 萬U~300 萬U/日肌注,連續3~10 天;②100 萬Uα-IFN 用於0.5~1.0ml 利多卡因稀釋在皮疹局部作皮內注射,200 萬U/次,一次/日;③
干擾素軟膏,
干擾素水劑,
干擾素凝膠外用2 次/日。
3. 尖銳溼疣(CA) 尖銳溼疣亦稱性病疣是性傳播疾病之一,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本病透過性接觸傳染,尤其在性亂中多見。皮疹主要在生殖器部位,同性戀患者在肛門、直腸、口腔等處呈菜花樣乳頭瘤樣突起。CA 的遷延不愈與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及自然殺傷細胞(NK)功能低下有關[1]。也有傳染源的存在,誘發因素未消除以及治療不徹底等因素有關。採用α-
干擾素的綜合治療,抑制CA 病毒的生長或阻止CA 感染細胞的分裂,提高自然殺傷細胞功能,清除誘發因素防止CA 的復發,有著重要意義。臨床上常用:
①α-
干擾素100 萬U~300 萬U/日肌注,連續10~14 天;②100 萬Uα-IFN 用0.5~1.0ml 利多卡因稀釋病灶的基底部注射,隔日一次連續3 周,比局部外用有效,能促進皮損消退,但不能解決亞臨床的感染,故復發率高;③綜合治療:CO2 鐳射,包皮環切,電離子,冷凍等去除疣體後加用
干擾素肌注或5FU 點涂後再用
干擾素肌注。
4. 扁平疣 扁平疣好發於青少年又稱青年扁平疣,由HPV 引起,由於
干擾素是有抑制病毒在細胞內複製,增加NK 細胞活性及其免疫調節作用。臨床上常用:①
干擾素100 萬U/日肌注,連續10 天或每周2~3 次,連續2~3 周;②
干擾素水劑,凝膠,軟膏劑,2 次/日外用,用藥後皮疹1~2 月自行消退。
5.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圍神經分佈的群集性皰疹及神經痛為主要特
徵的病毒性
皮膚病。臨床上常用:①α-
干擾素100 萬U ~300 萬U/日肌注,連用5~10 天或α-
干擾素粉劑100 萬U 溶於2%普魯卡因肌注,2ml/日,連續6 天;②
干擾素水劑,凝膠,軟膏劑外用;③緩釋製劑:採用脂質體和生物降解多聚體基質可長期釋放藥物,能明顯的減輕臨床症狀及皰疹後遺神經痛。
6. 艾滋病(AIDS) AIDS 是由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可透過血液傳染的傳染病。其特徵是輔助性T 細胞免疫功能被HIV 破壞,使患者不斷發生多種條件性傳染,最後發生惡性腫瘤,引起死亡。由於α-
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在艾滋病被發現不久,α-
干擾素便被使用。對 、Ⅱ期病人及沒有症狀的病人效果好,對Kaposi 氏肉瘤有效率為35%~50%。由於IFN 抑制增殖效應和抗HIV活性可能成為治療這類腫瘤的一個比較理想的製劑,治療量常很高,但這類病人聯合用藥要比IFN 單獨用藥效果好[2]。臨床上常用大劑量的
干擾素肌注或靜脈注射。
7. 黑色素瘤[3、
4] 多發於皮膚,也見於接近皮膚的粘膜(如結膜、鼻腔、肛管、直腸、子宮頸、陰道、龜頭),還可發生於眼脈絡膜和軟腦膜等處。由於黑色素瘤對化療反應差,近年來開展的生物治療及生物化學治療普遍受到關注。Marin-Cola 等應用IFN+IL-2 治療黑色素瘤82 例,總有效率23%。他們發現隨著IFN 劑量的增加,總有效率可升至42%,但毒性反應也隨之加重。目前,IFN+IL-2 化療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生物化療方案總有效率41%~60%,術後病人用IFN 作為維持治療,可延長無病生存和總生存期。最近,UICC (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SWOG 正在開展這方面的隨機對照研究。
二、
干擾素的副作用
1. 流感樣症狀:停用
干擾素1~2 天后症狀消失[5]。
2. 胃腸道反應:與劑量有明顯的關係,常透過減少
干擾素的用量控制。
3. 神經系統反應:隨著用藥時間延長神經系統的毒性反應及嚴重程度會降低,耐受性增加,是一種可逆性反應。
4. 心血管反應:對既往有心臟病的患者禁忌。
5. 血液系統反應:通常停藥後2~3 天內恢復。
6. 其他:非特異性
皮炎、皮膚乾燥、皮膚瘙癢,SGPT ↑,STOT↑,BUN↑,通常減少
干擾素劑量或停藥後4~7 天恢復。
三、 影響
干擾素療效因素
干擾素抗體的產生是影響
干擾素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重組α-
干擾素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慢性
乙肝、丁肝和
丙肝,療效各不同,在一些治療無效或最後有效、繼而復發的病例中,發現有抗
干擾素特異性抗體產生[5,6]。一些研究發現在IFN 治療期間,抗
干擾素抗體的齣現與部分病人的病情反跳或治療反應有關。類似的報道還見於Giannelli 等和Boneffi 等的研究[5,8]。Roennblom 發現治療後齣現的抗IFN 抗體能中和患者自身的白細胞
干擾素,減弱IFN 的抗病毒作用[9]。但Perrillo 等研究發現抗
干擾素抗體在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陽性組和陰性組之間的治療反應率無明顯差異,似乎抗
干擾素抗體齣現並不影響治療反應[10~12]。因此,當
干擾素抗體導致臨床療效下降時,應更換其他亞型的
干擾素,有時可獲得療效。
http://www.newdrugs.hk/tongrentang/interferon/IFcare_dermatology/20070116165358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