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fong兄︰再談....細個時相信人人如我輩一樣,都是窮日子的居多,幼時還有香港一仙可購花生一把,經歷九龍仔大火(之後才有徒置區),轉轉搭嘩啦嘩啦至筲箕灣直至今天,入住海晏街的石屋是月租的,這兒有石屋十間八間,有電燈吧,但多是用火水燈,長長的玻璃燈筒下燃點了不大亮的光,照亮了一家人,這兒有客家人是燒柴或是從山上取來枯了的芒箕骨草做燃料,夠環保。石屋後有一秘密道場,道兄往來,地下還留下不少芙蓉缸仔。
轉左有一石礦場,有很多客家婦女在此dup石仔,五隻手指穿上用膠胎做的手指套以防傷手指,有鑽石礦工十多人吧,炮王兩位(其一因炸石身亡),每日兩次爆石,甚遄A也有撞穿屋頂的事屢見不鮮。石場有防空洞二個,十分陰涼,
其一的旁邊做了火葯庫,另一洞是開放的,洞前的晚上,在此有位魏先生通宵維修泥頭車,有做鞋一檔,為石礦工人打鐵的一檔,都是晚上開工,日間則有人在附近做其沙爆豬皮,更有人製臘腸。
在所住的石屋前有一石工宿舍,每見工人於休息時以片糖送茶,相信是有作用的,聘有教頭授以石工中國功夫,我們則在此聽聽麗的呼聲(有線收音機),那時還有方榮講古,總是那一句什麼'打爛沙盆問到篤',好有印象。
好啦,行過少少有菁莪學校,要上樓梯的,左右有工廠,較為規模大的是一間叫長城電筒廠,工人飯後會在廠前擲擲仙仔(賭的一種),也有工模廠。
菁莪學校的樓下有竹荀工場,頑皮的同學,將竹荀皮的毛毛以火柴盒入著,偷偷放在同學頸上,現在思之實在很缺德,因為癢不可當。其後入住淺水碼頭村,最不開心是那位魏師父魏先生因工作的操勞而得精神病。好人真的會如此嗎?
在石屋的早晨還聽到太古船塢的嗚嗚聲催促工人返工,也成為一個無形時鐘,相信很多長者會記得啊。
相關搜索目錄: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