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suewong 於 2010-12-25 16:53 發表 
所以我覺得香港人, 好既傳統冇哂, 壞既照單全收...
過o左18 歲, 亞媽比錢我去歐洲旅行, 我決定跟巴士團, 因為所見所聞, 與 join 豪華團不同. 年輕人應增廣見所聞..
時移世易, 年輕人的 mind set 亦與前人不同.
時移世易, 年輕人的 mind set 亦與前人不同. ..........此亦好事!然亦需懂美醜。
借題一用。
智驚話9成本港年青人的志願, 有份筍工, 買一層樓, 此生足矣,
與前人同。
時移世易, 同一要求, 何來寸進?
說到這, 立時憶起他。
---------千年古國貧愚弱, 一代新邦假大空--------, 留下傳頌一時名句的........
楊憲益。
他就是與前人不同, 與時人更不同。其生平, Wiki有撮要。
年青時娶洋女郎Glady Taylor為妻, 雙方家長反對, 上世紀的事, 不容易。
紅旗漫天的日子, 竟然佢絕由錢鐘書主持的「毛選」翻譯, 那莫大榮譽, 棄之如敝屣。
他把我國經典文學如 : 離騷, 紅樓夢, 儒林外史, 六朝志怪小說......等等譯成英文, 歷史角度看, 功蓋日月。
Wiki內有關牛津求學, 待老何補充一事。
需知道, 上世紀, 在海外名宮, 修讀西洋歷史及文學, 必然要先修希臘, 拉丁文, 入牛津, 更加如此.
(老何曾旁聽何炳棣教授的歷史講學, 他說便被此二文攪到頭暈眼花), 牛津入學試, 楊先生順利通過,
主考官問, 花了多少時間在這兩種語言上, 答 : 五個月。
结果, 主考官提議他遲一年才入學, 說:英國這裡的孩子, 通常要化七八年的時間修讀這二文才進得了牛津。
在牛津念書時, 七七事變, 楊先生報國心切, 全身投入各種運動, 把功課拋諸腦後, 畢業時, Fourth Class Honours.
楊憲益先生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洋博士, 革命者.........與任何時侯的人都不同!
楊氏夫婦之間的愛, 令旁人如我, 涕淚交垂。
[
本帖最後由 老何 於 2010-12-25 20:02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