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絲萬縷 如何改革?
今次的環球金融海嘯,除了一眾金融機構被指貪婪,把次按產品包裝成為糖衣毒藥發售,殃及其他國家外,美國三家評級機構亦成為眾矢之的。不少人認為,評級機構給予有潛在危機產品過於寬鬆的評級,才令投資者疏於防範,故亦是今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
面對源源不絕的不滿聲音,奧巴馬政府不得不對這些評級機構進行整頓,周二發表了一份改革建議報告,內容主要是針對評級機構的利益衝突及其他備受市場爭議的行業常規,當中包括禁止評級機構擔任其客戶的顧問,並要求增加評級的透明度,希望可以增強並恢復市場對評級的信心。
財政部發言人巴亞(Michael Barr)表示,研究過不同的模式,例如由投資者支付評級的費用,避免有關機構付鈔而出現利益衝突。雖然評級機構辯稱,已設立保護牆分隔開評級和提供顧問服務的部門,但仍難以平息投資者對「球證有份落場打波,能否保持公允」的疑慮。禁止評級機構同時擁有球證和球員的雙重身分,便可以杜絕這種不公平現象。
另外,報告建議強制接受評級的企業公開所有前期評級的資料。在現行的制度下,有關企業可以先接觸所有評級機構,要求作出初步評估,然後再揀選對其看法最有利的機構為其評級,這種做法業界稱為「貨比三家」(ratings shopping)。評級機構為了爭生意,難免會較為鬆手。如果可以比較不同機構對同一企業的前期評級,便可增加評級持平性和公信力。
報告又建議,要尋求途徑迫使評級機構公開與客戶的錢銀轇轕,包括客戶支付評級的費用,以及之前兩年的金錢往來,以確保兩者沒有利益關係存在。
報告亦關注評級機構會否有僱員跳糟,投向由其給予評級客戶的懷抱。若發覺有此情況,便要重新檢討該機構的評級,以防之前的評級過程存在利益衝突問題。
白宮的報告又建議,每家評級機構委任一名員工負責內部監管,並提供更多給予評級的風險資料,例如違約或然率等。
增加評級過程的透明度,並理順中間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確實可以加強投資者對評級的信心,但卻無可避免地會扼殺評級機構的生存空間,尤其禁止評級機構為客戶提供顧問服務,更是搶走會生金蛋的鵝,難怪報告出籠後,穆迪的股價逆市跌逾6%,標普的母公司股價亦跌近2%。評級機構與客戶千絲萬縷的關係,是斬不斷理還亂,經過今次海嘯,要市場恢復對評級機構的信心,又談何容易?
王 冠 一
資料來源
王冠一財經頻道
wongsir.hk
相關搜索目錄: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