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 汽槍 | 軍服 | 直升機 | War Game | 軍用品 | 軍事模型 |

發新話題
打印

[原創] 揭秘中國鐳射極光系列武器發展近況

揭秘中國鐳射極光系列武器發展近況


  
穿上防塵防靜電的實驗工作服,戴上帽子和鞋套,再被“一陣風”吹過後,記者得以與“極光Ⅱ號”與“極光Ⅲ號”親密接觸。

  這個乍一看更像“倉庫”的實驗室位於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最“年長”辦公樓的4層。經過11年的努力,這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代表著人類在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領域的最前沿追求,但在1999年,當這個創新群體的學術帶頭人張傑院士剛回到中科院物理所時,這裡還是個圖書室。回國後,張傑在物理所開闢了“超短超強鐳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研究方向,而圖書室也就成為他與群體最早的成員魏志義教授當時最簡陋的實驗室。

  “那時候,只有這麼大一點地方擺著一些簡單的設備。”光物理重點實驗室教授李玉同指著如今放置他們自主研發的真空靶場實驗設備的一小塊區域告訴記者。如今,這裡擺滿了應各種尖端實驗需要而“個性化研製”的實驗設備,設計者就是他們自己。

  就是“這麼大一點地方”,從1999年年底自主研製成功1.4TW(太瓦)的“極光Ⅰ號”超短超強鐳射裝置,到200120TW的“極光Ⅱ號”,再到2006年研製的350TW“極光Ⅲ號”,幾年間,該群體實現了鐳射裝置的“三級跳”,成為全球範圍內最早擁有百TW級鐳射裝置的少數實驗室之一,並在此基礎上開拓了我國相對論強鐳射物理研究的新領域。

  事實上,50年前的516日,一名32歲的工程師搬動了加州Hughes研究實驗室裡的一個開關,從粉紅色水晶裡產生了一束光,這就是鐳射誕生的時刻。此後20餘年裡,雷射技術飛速發展,被應用於大批量傳輸和存儲資料、精密測量、天文望遠鏡等方面。

  然而,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雷射技術卻因無法進一步大幅提高功率而陷入停滯期,直到1986年美國物理學家率先提出並實現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俗稱“超短超強鐳射”),鐳射科技才又得以快速發展。到上個世紀末,這種技術已經將鐳射效率提高了百萬倍以上,使得只有在“核爆炸”中心或者在太陽中心存在的極端物理條件天體物理現象中的極端物理條件可以在強鐳射實驗室中實現,為物理學研究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並得以讓人們在更加極端的條件下檢驗物理學的基本定律和探索新的物質形態。

  恰逢其時,分別在物理實驗、理論類比、雷射技術領域各有所長的張傑、盛政明、魏志義3人先後回國,並以他們為核心凝聚成一個創新能力極強的“三角形”結構的研究團隊,李玉同、陳黎明、魯欣、董全力等都是這個團隊的成員。

  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批准立項,資助“超短超強鐳射科學的若干前沿問題研究”創新研究群體。該團隊3個方向互相促進的效應得以充分顯現。

  “做物理實驗研究的相當於‘客戶’,根據實驗需要對雷射器提出要求,而不斷提高性能鐳射裝置和探測設備又可促進更新的物理實驗,同時,為了解釋實驗中的創新發現,理論模擬研究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新物理概念和理論的基礎。”李玉同說。自2006年底張傑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開始,該群體成員就分散在北京、上海兩地,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團隊間的融洽與合作。“張傑老師雖然非常忙,但他依然把握整個群體的研究方向,如果我的手機在晚上10點半以後響起的話,那多數是他打來的。”

  正因有了這穩固的“三角形”結構,該群體在強鐳射科學的若干前沿領域,如與快點火鐳射核聚變相關的核心物理問題、基於鐳射等離子體的新型粒子加速、新型輻射源、超強雷射脈衝在大氣中長距離傳輸、實驗室天體物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在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領域,我們的研究處於世界最前沿。”李玉同自信地說。事實上,在創新群體基金專案執行6年裡,該團隊共發表SCI論文197篇,其中有許多論文,都發表在物理學最權威的國際刊物上。這些研究成果,為他們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良好的學術聲譽。

  “只要有本領域的學術會議,會議的組織者都願意請我們去介紹我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邀請我們寫綜述論文介紹我們群體的研究工作,國外同行還願意主動找我們合作,這都是因為我們的研究群體在國際同行中得到了公認的學術地位。”李玉同說。

  在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執行的6年間,群體先後受邀為5家專業學術刊物撰寫專題綜述論文,全面介紹研究群體的科研進展,並多次受邀在重要國際會議上作報告。

  他們自行研製的性能先進的超短超強鐳射裝置、自行研製的各種診斷設備,以及理論類比能力均可與世界上最好的高能量密度物理實驗室媲美,吸引了來自義大利、英國、法國、日本和韓國的科學家前來他們的實驗室進行聯合科學研究。到目前為止,在他們的實驗室已經進行了11次聯合實驗。

  而不久的將來,當國外科學家再次前來該實驗室,沒准就能使用到更先進的平臺和更好的環境。“現在這裡場地已經不夠用,等新大樓建好後,我們就會搬過去。”李玉同說。

  群體名片

  中科院物理所“超短超強鐳射科學的若干前言問題研究”創新研究群體主要成員:張傑、盛政明、魏志義、李玉同、翁羽翔、金奎娟、陳黎明、馬景龍、魯欣、滕浩、董全力、王兆華。

  該群體對相對論強鐳射科學中的若干重要前沿問題進行了創新性研究,開拓了我國相對論強鐳射研究的新領域,在超短超強雷射技術、新型輻射源、超強雷射脈衝在大氣中長距離運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並建立一支具有創新潛力和衝擊國際前沿能力的研究團隊,使我國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搜索目錄: 運輸 水晶 手機 工程

TOP

据了解,中国大陆在激光(镭射)技术方面应该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是保持领先!

TOP

發新話題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1997- Xocat. All Right Reserved.